李星是佛教四大方法之壹。四射法的第壹個是給予;第二是愛的語言,愛的話語和態度;三是造福銀行,服務公眾利益;第四是同事,讓他們在生活和活動上能和大眾壹樣。為了利益眾生,菩薩壹定要多學多聽。
李星:《普賢遺願》雲:“百病之苦,為良醫;給迷失方向的人指出正確的道路;在漆黑的夜裏,為了光明;窮則隱之。”我們菩薩修行者有三業:身、口、心。我們要做事,要說話,要正念。我們要以眾生利益為出發點,樂於助人,與人為善,人自然會樂於被教。這是李星。
佛教中的利己利他是什麽意思?
大乘菩薩在世間修持佛法,與眾生接觸時,會利己利他。
簡單來說,就是在* * *的事情上,以對方的利益為重,寧願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對方。這就是利他主義。菩薩在利他的過程中,也得到了相應的功德利益,這就是利己。只是菩薩不求功德,壹切順其自然。
就像兩個人做生意,賺錢了就利己利他;如果生意不好,那麽妳要在對方不賠錢的基礎上承擔相應的損失。這就是利他主義。菩薩沒有自私的想法和做法,沒有私心。
菩薩之所以這麽偉大,是因為他們修行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修行方法就是成佛之道。利己利他的問題主要是付出。
阿彌陀佛,大致來說。
佛教所說的十益是什麽意思?
佛教的十益,指的是十種利益。不同的動作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乞食、多讀書、讀經、般若、禪定、精進、粥等等。
妳說的佛法是什麽意思?
《福福寶佛典》對“薩利殺瘸子”的解釋是:薩利殺瘸子(植物)SAR &;sdotblwApa,翻譯過來就是芥菜籽。看最成功的王晶7。
佛教的優缺點是什麽?
佛教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的哲學、文化和道德觀念影響很大。現在人們只講儒家,而忽略了佛教的內涵,這是片面的。
然而,佛教的主題不是哲學和倫理,而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尤其是現代佛教,基本上沒有人是抱著追求真諦的想法去寺廟的,大多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本質上是壹種交易。
看看佛經就知道了,佛經的主要內容不是勸人看破紅塵,不是教人成佛,而是具體的承諾和廣告。
佛經,壹般來自西方,在中國叫“語錄”而不是“經典”,比如禪宗六祖說的。
從西方來說,壹般是以“如果我聞到了”開頭。
西方的佛經並沒有教人“看透紅塵”,這和現代人理解的“四皆空”“六根清凈”是很不壹樣的。
例如,藥理學家的經典,這是壹個重要的經典,來自印度,它包含這樣的內容:
我們要記住如來的大願,解釋這個經。如妳所想,如妳所願。妳想要的都齊全了。
求長壽,長命百歲。祈求祝福,妳會得到祝福。
舒服點。求男女。
或者有人突然做了個噩夢。或者看到邪惡。或者奇怪的鳥來聚集。奇怪的事情出現在他的住處。如果這個人會使用各種工具。為那些尊敬藥劑師的人提供支持。所有的噩夢和不吉利的事情都被知道和隱藏。
或者水,火,刀,毒,懸在空中。邪惡的大象,老虎,狼,熊,毒蛇,邪惡的蠍子,蜈蚣,蜻蜓等等。記得供養如來。所有的恐懼都解除了。
如果另壹個國家入侵盜賊和叛軍,那就太可怕了。妳也要關註佛陀,尊重他。
這是樸素的廣告,而且可以幫助人長壽,與“臭皮”和“前世”“報應”等基本概念相沖突。“富寶”有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是“福饒”、“富貴”,與“身外之物”的觀念尖銳對立。甚至趕走噩夢,控制侵略和內亂,顯然不是針對普通人的宣傳。
這不是特殊現象。幾乎所有的佛經都充斥著這樣的廣告,所以基本都是功利的。妳來捐錢布施,我保證妳實現願望。就是這樣的交易,為了生存的交易。
問:佛教中“三名”是什麽意思?
就是說三遍,比如“念佛名三遍”就是念佛名三遍,念佛名三遍。
佛教的智慧是什麽意思?
佛教認為人世間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來自於人的分離。佛經中常說“心生諸法生,心滅諸法滅”(如大乘信仰論等。),也就是說,現象世界的壹切差異,都源於人的分離心靈。人從分開的心堅持自律和普法,就有了貪、妒、癡三顆毒心,導致自己煩惱無窮,痛苦無窮。對此,大乘佛教認為,要得到徹底的解脫,必須以無差別、平等的“般若”智慧,從根本上去除人的分離心。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謂的“法平等,無爭,多羅阿姨三利三菩提之名”。對於現代人來說,最大的精神痛苦和不幸恐怕就是“自我”的喪失。這種“自我”的喪失,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無節制追求物欲的結果。若究其根源,無非是佛教所揭示的貪、妒、癡三毒心。貪婪是人類的貪婪;是人類的憤怒;精神錯亂是人類愚蠢的心。貪婪是對名譽、財產和其他妳喜歡的東西的無限追求;憤怒是對不認同自己的眾生的嫉妒或仇恨;無知是對事物的反向依戀。“三毒”的不斷膨脹,讓現代人成為物欲的奴隸而不自知。面對日益發展的高科技,越來越被自己創造的科技環境所支配,走向“自我異化”。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人們越來越失去了個體自我的主動性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的真正價值。佛教以戒、定、智的知識對待貪、嗔、癡三毒,教人以慈悲化貪,以慈悲化怒,以智慧化癡。大乘佛教以清凈為壹切法的本性,人與我之間不應有分別,物與我之間也不應有分別。世人對世界的追求,對名利的追求,對自己找事的煩惱,其實都是自凈本性的喪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來”,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請問,世界上有沒有壹個人不是光著身子來,光著屁股走的?可見大乘佛教對每壹個個體來說,都是以清凈自然為己,是極其深刻的。清凈是空,但大乘佛教離不開顏色和空言。他反對各種離開色彩和空洞的說法,斥之為戲劇理論。所以,大乘佛教並不否認人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人所必需的物質生活。他只是希望人們不要執著於物質,不要沈溺於物欲。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畢竟是身外之物。不僅不要貪得無厭,更要布施大眾。壹個執著於自己的人,必然把對個人身心欲望的追求放在第壹位,這樣他就會把自己關在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裏,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盡力而為上,最終得不償失,最終落得壹個空虛而盲目的人生。如果我們能打破我執,平等待人,做慈悲利他之舉,就壹定能體現自己的真正價值,認清純粹自我的本來面目。由此可見,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他、智慧解脫法在今天仍有其符合時代的現實意義,可以作為現代人精神修養的食糧。
佛教所說的“造福大眾”是什麽意思?謝謝妳
不是佛教徒的,是印度人的。印度有嚴格的四等級制度。從高到低,是婆羅門種姓,赫魯曉夫種姓,吠陀種姓和首陀羅種姓。(這四個名字都是印度梵文在漢語中的音譯。)妳問的赫魯曉夫種姓是指印度統治階級的人民,軍事戰士等階級。順便說壹下,婆羅門指的是宗教人士,主要是和他們壹起崇拜或信仰。
什麽是佛教?
文化是壹個民族的靈魂,是與種族、土地等物質要素同等重要的精神要素。壹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毀滅就意味著壹個民族的滅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人管地,地管天,天管道,道管自然”,道家天人合壹的思想融入了文化的血液。“大學之道,在於明德。”2000多年前,孔子就建立了圖書館來教授學生,向社會傳播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公元壹世紀,“慈悲普渡”的佛教、佛學東傳,中華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儒、釋、道相互輝映,使盛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由五千年前的黃帝創造的,所以黃帝被稱為“人類的祖先”。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黃老之學”)。儒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孔子說,“以道為旨,以德為靠,以仁為靠,以藝為遊”,“聞道則死於夕”。描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人生規律的《易經》被儒家視為“群經之首”,裏面的預言不如現代科學。佛教,尤其是禪宗,對知識分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很多人對我學習佛教文化有壹些誤解,認為它是迷信的、過時的、封建的、糟粕的,所以我在這裏簡單總結壹下佛教文化的壹些知識,希望那些對我有誤解的同學能夠明白,為什麽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之壹,卻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根,為什麽每個人都必須學習和了解它。學習佛教文化需要壹顆發自內心的赤誠之心。在這裏,為了把誤解解釋清楚,我們就不從內心來解釋佛教,而著重從表象,從佛教和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佛教。希望看了文章的同學不要再產生誤解,而是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去看待別人為什麽要學習佛教文化。提到佛教,很多人會聯想到:去寺廟玩,據說燒香可以保佑官員富貴榮華;去廟裏點長明燈和佛燈,據說是為了保佑升官發財。據說誦經、拜經、齋戒可以消災、延壽、除業障;我甚至看到裝扮成“和尚”的騙子在街上遊蕩,拿著布施或護身符阻止人們要錢,或者拿著八卦和簽卡幫助人們算命和算命...社會上很大壹部分人認為這是佛教。那麽什麽是佛教呢?“佛”是佛的教育,是佛對所有人的完美教育。教育的內涵包括無窮無盡的東西,比現代大學的課程內容還要多。在時間上,它談到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太空中,它告訴我們眼前的生命已經被演繹到了無盡的世界。所以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這是壹種智慧和對宇宙和生命的認識的教育。孔子在中國的教育是終身教育,從生到死。佛教是第三代的教育,著眼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能稱得上師生。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老師(老師),意思是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立的,他是第壹個創始人。我們稱自己為“弟子”,弟子就是中國古代自稱的學生。從這幾個名字我們知道我們和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就宗教而言,上帝和信徒不是師生關系。佛教明確說佛教和我們是師生關系;我們和菩薩是同學——菩薩是早期佛的學生,我們現在是佛的學生。我們前後是菩薩的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應該說清楚。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和尚為“和尚”,其實壹個寺廟只有壹個和尚。“僧”是壹個印度詞,翻譯過來就是“親師”。是老師親自教我的,就像現在學校裏的指導教授壹樣。他直接指導我,關系非常親密。如果他不直接指導我,就叫他“法師”,就像學校裏有很多老師,但是他不上我的課,也不指導我。這就是和尚和法師的區別。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叫“阿圭利”。高麗的言行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可以向他學習。這些名字只有教育界才有,宗教界沒有。這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然後從佛教> & gt
佛教的七苦是什麽?這是什麽意思?
妳好是佛教的八苦。佛家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時苦,恨時苦,求不到時苦,五陰興盛時苦。前四種苦是生理上的,即使害怕,也無法避免。最後也逃不出業障之輪中的六大司,可以長生不老。後四苦是這個世界上最苦的。我們總是在重復著愛情離別和怨恨,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苦,與親人離別,與仇人相聚,欲而不欲,立業,循環三代,愛世人。壹切都是苦的嗎?壹、苦難:人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生活在十月是什麽樣子,我想大家都已經忘記了,但是在出生的那壹刻,大家還是有憧憬的。妳看,寶寶出生剛落地的時候,就在哭。我不知道這哭是什麽意思,但這是興奮。很難過嗎?也許都不是,但是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不習慣哭,但是我會慢慢習慣的。壹個人的誕生,伴隨著人生的未來,是生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不能幸免。難怪老子說:‘我的大煩惱是我有身體,而我沒有身體。有什麽麻煩嗎?二、老苦:人老了,機能衰退,頭腦昏花,吃不好,睡不好,經常生很多病。所有的老人都能感受到這種痛苦。精神和身體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誰也無法逃避。俗話說‘公平的人只有白發,高貴的人從來沒有放過’。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平等。只是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有錢有勢就放過妳。三、患病:人從出生開始,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誰從生到死沒生過病?再健康的人也有頭疼、發燒、感冒的時候。人類的疾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的,誰也說不出來;他最喜歡生病,生病不痛苦才好玩。古代詩人有很多關於疾病的名句。比如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裏曾寫過這樣壹首詩:‘誰圖今春好,還枉來壹場東風,年年不見老花,或憂或病’。這首詩的意思是為春天的死亡而悲傷。因為詩人傷心多病,很多年都沒有機會欣賞春天的花。他本以為今年可以欣賞到春光,卻辜負了美麗的春光。很多年沒看花了,因為生病的時候看不到花,如果不關心的話。這首詩道出了心中的悲哀和身體的痛苦。其實在座的各位,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不止壹次經歷過這種感覺。當壹個人心情不好或者身體不適的時候,欣賞美景是沒有好處的。所以生病是苦的。第四,死亡的痛苦:誰都不想死。從落地的那壹天起,人就朝著壹個絕對不變的目標前進。這個目標的終點是死亡和墳墓。誰都不想死,但我們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死亡的現實,沒有辦法。無論妳是總統、皇帝還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有多痛苦,光想想就知道了。總有壹天,壹個色彩斑斕的人會走進墳墓,變成泥土,這足以讓人無比悲傷。更何況還有很多人,在自己的野心沒有付出之前就已經死了。像諸葛亮的“還沒來得及征服,就已經死了”,後世的人都流下了同情他的眼淚。南朝時,江淹寫過壹首著名的《恨賦》,描寫壹個美貌的貴族,對他的死大為惋惜。5.怨恨會很苦:人的壹生中,經常會遇到自己討厭的人和事,不想見的人卻不得不見。俗話說:抱怨家裏路窄,低頭不見擡頭見。比如在生意上,我開了壹家服裝店,生意不錯。我在街對面又開了壹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我嫉妒同齡人,決定擠到壹個地方。再比如壹個家庭裏的婆媳小姨,本來就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命運的限制,他們住在壹個院子裏,整天讓雞叫。恨起來真的很苦。六、愛離苦:這是指人離開所愛的人或事的痛苦。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與愛人、親友、妻兒、父女、故鄉分別,永遠是壹件悲傷痛苦的事。這種離別的感覺在文學藝術中是最常見的,也是永恒的...>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