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免費算命 - 蝗蟲的外貌特征是什麽?

蝗蟲的外貌特征是什麽?

蝗蟲又叫蚱蜢、螞蚱、螞蚱、螞蚱。

特征:通常為綠色、棕色或黑色,頭大,觸須短;前胸籃板硬,像馬鞍壹樣向左右兩邊延伸,中胸和後胸愈合時不能動。足伸,尤其是後腿的肌肉,粗短有力,外骨骼堅硬,是跳躍的專家。脛骨有鋒利的鋸,是有效的防禦武器。產卵器不明顯,這是和貓頭鷹最大的區別。食性:喜歡吃厚葉的,比如紅薯,空心菜,不正常:不完全不正常。

蝗蟲

蝗蟲形狀的觀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小(30-40mm)。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1)頭

橢圓形,外骨骼變成頭殼,頭殼上方有鈍頭,前方有略呈方形的前額,前額下方有水平的長方形唇基,前額兩側有臉頰。

復眼1對,橢圓形,棕色,位於頭部兩側。用放大鏡觀察復眼表面,可以看到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睛鑲嵌在壹個蜂窩狀的結構中。

單眼3只,淡黃色,壹只位於額頭中間,另外兩只分別在兩只復眼內側上方。

天線1對由第二對附肢進化而來(1和第三對附肢退化)。位於復眼內側前方;細長絲狀,由柄節、莖節和鞭節組成,分為許多小節。

口嚼型,由頭、上唇、舌三對附肢組成(《普通動物學》第269頁)。

①上唇:壹片,連接在唇基部下方,覆蓋口器前方;

②上頜:(上頜骨)1對。第四對附肢進化到位於臉頰下方。沿齦下縫插入解剖針,分離縫間連接,即可取出上頜骨。上顎有門牙和臼齒,堅固堅硬,褐色,左右不對稱;

③下頜:(下頜骨)1對,第五對附肢進化,位於上頜後方,用鑷子扯下基部,可見基部有關節,中間有莖關節,外側有花瓣狀的外頜葉,內側有尖齒的內頜葉,旁邊微小的負頜須節上有5節下(小)頜須;

④下唇:65,438+0對,第六對附肢進化,左右側愈合為壹體,位於頦後,基部有月牙形後頦,前方有片狀前頦(頦),兩側有壹對三根下唇須,前頦前方有65,438+0對側唇;

⑤舌:1,橢圓形,基部有小柄;舌表面有幾個幾丁質齒狀突。

(2)胸部

通過稍微收縮的膜狀頸部與頭部相連,它由三部分組成:前胸、中胸和後胸。

外骨骼的每個胸段由四塊骨板組成,即背部的背板、兩側的側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發展為胸鞍狀,向兩側和後方延伸;中、後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後緣所覆蓋,呈方形,分成若幹小骨塊;

(2)前胸側板位於背板下方的前端,退化為小三角骨塊;中、後胸側板發達,被側溝分為前後板。

(3)蹼在胸部呈長方形,中央呈水平弧形,有鉤狀蹼突;中、後胸腹板合為壹體,分成若幹骨塊。

腳:每個胸段上附著壹對分段的腳,由基底段、轉子段、大腿段、脛腓骨段、跗骨段和跗骨前段組成。跗關節分為三段,其中第壹段較長,形成三個假段;前跗關節包括1對爪和爪間的中間墊。後腿粗壯,適合跳躍,稱為跳足;前足和中足都是行走足。

翅膀中部和胸背部有1對革質狹長的復合翅(前翅);後胸有1對扇形膜翅(後翅),翅脈明顯,靜止時折疊在復翅下。中、後胸側板前緣有1對瓣膜。

(3)腹部

它由11個節點組成。

外骨骼的每個腹節只有背板和腹板,側板退化為連接背板和腹板的側膜。第壹腹段與後胸緊密相連,不能移動;第九和第十腹節的脊柱縮短並愈合,之間有淺溝;第十壹節的背板呈三角形,覆蓋肛門,稱為肛門上板,兩側有肛門側板,為第十壹節的蹼;第十後緣兩側各有壹尾須,是第十壹節的附肢。棉蝗的網數與雄蝗不同。雌蝗的第九節和第十節沒有網,第八節的後端伸入壹個尖頭的產卵器。雄蟲第九、十蹼愈合,頂端尖入下生殖板。

外生殖器的雌性是產卵器,而雄性是交媾器。

①產卵器由壹對背瓣和壹對腹瓣組成,位於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是壹對鉤狀的陰莖。按下下生殖板就能看到。

聽覺器官為1對橢圓形耳膜,位於第壹腹段兩側。

瓣膜***10對,胸部2對,位於中、後胸部側板前緣;腹部有8對,位於1-8腹節背板下緣前方。可以用放大鏡觀察棉蝗呼吸時瓣膜的開閉。

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它的成蟲都有壹對發達的下顎,以吃草為主,特別喜歡吃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小麥、高粱、玉米和竹葉,這裏禾本科雜草密集,是壹片廣闊的荒地,是蝗蟲理想的棲息地。蝗蟲橫掃的地方,禾本科植物都被吃光了,它能咬的東西幾乎無壹幸免。成群的蝗蟲能把綠地變成荒地。蝗蟲擅長飛行和跳躍,頭部的壹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相結合的器官。它的咀嚼口器有壹對發達的帶牙齒的顎,可以咬掉植物的莖葉。它的後腳很有力,跳躍時主要靠後腳。蝗蟲飛行時,後翅起主要作用,休息時,前翅覆蓋後翅起保護作用。雌蟲腹部末端有壹個很強的“產卵器”,可以插入土壤產卵。蝗蟲產卵地多為潮濕的河岸、湖邊、山麓、山脊。每30 ~ 60個卵分組在壹起。由卵孵化出的未成熟蝗蟲稱為“蝗蟲”,需要蛻皮五次才能發育成成蟲。雨過天晴後,可以孵化出大量的卵。蝗蟲還有驚人的飛行能力,可以連續飛行1 ~ 3天。蝗蟲飛過的時候,成群的蝗蟲拍打翅膀的聲音是驚人的,就像海洋中暴風雨的怒吼。

蝗蟲的生命從受精卵開始。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幼蟲沒有翅膀,會跳,稱為跳蟲。該蚤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但體型較小,生殖器官未發育成熟,故又稱若蟲。如果昆蟲是逐漸長大的,當它受到外骨骼的限制,無法再長大時,它就會脫去原來的外骨骼,這就是所謂的蛻皮。若蟲壹生要蛻皮五次。從孵化到第壹次蛻皮,年齡為1,此後每蛻皮壹次,年齡增加1。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後成為飛行成蟲。可見蝗蟲個體發育過程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昆蟲從受精卵發育到成蟲,能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壹代。蝗蟲在我國部分地區壹年可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所以有兩代。

人們早就註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伴隨著嚴重的幹旱。我國古籍中有“旱蝗”的記載。近年來,非洲的幾次大蝗災也與該地區的嚴重幹旱有關。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溫暖幹燥的昆蟲,幹旱的環境對其繁殖、生長和生存有很多好處。因為蝗蟲是在土壤裏產卵,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 ~ 20%,最適合它們產卵。

幹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造成災害的原因有兩個。壹方面,在幹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更加堅實,含水量減少,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量大大增加,很多情況下達到每平方米土壤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個卵,即每平方米20-40萬個卵。同時,在幹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宜產卵的場所。另壹方面,生長在幹旱環境中的植物含水量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速度更快,肥力更高。

相反,多雨潮濕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有很多不利影響。蝗蟲吃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緩蝗蟲的生長,降低其繁殖力。多雨潮濕的環境也會使蝗蟲流行疾病,雨雪可以直接殺死蝗卵。此外,青蛙等天敵的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雌蝗交配後將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壤中,產卵約50粒。

產卵時,雌性會分泌白色物質形成圓柱形栓,然後產卵。

這是壹個已經發育了19天的卵子;在24℃左右,蝗卵大約21天就能孵化。孵化的若蟲從土中爬出來。此時,它的外貌與成年人非常相似,只是沒有翅膀,體色也較淺。幼蟲在頭壹兩年看起來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第三齡長出翅芽,第四齡明顯。若蟲五歲時,會爬到植物上掛壹會兒,然後成蟲就出來了。(形態和生活習性):蝗蟲的成蟲和幼蟲都可以用發達的咀嚼口器咀嚼植物的莖葉。

成體後肢和腿有壹系列相當於彈性裝置的乳突,前翅橈脈基部有相當於腱索裝置的粗脈。當它們摩擦的時候,振動翅膀的振動區域可以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聲器。蝗蟲的聽覺器官也很特別,位於第壹腹節的側面。

防治方法

1.農業控制

(1)興修水利,確保旱澇無災。

(2)大面積開墾荒地,改變蝗蟲棲息地,減少發生基地面積。

(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蝗蟲產卵繁殖的適宜場所。

(4)改進耕作栽培技術控制蝗卵,因地制宜,改變作物布局,減少蝗蟲危害。

生物防治

(1)在蝗災地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災地區的捕食性天敵。

⑵大面積應用微孢子蟲。

養蝗蟲的註意事項

壹、繁殖蝗蟲種源的選擇和鑒定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1)咨詢蝗蟲分類專家。(2)查閱蝗蟲檢索表或圖譜。⑶請教有經驗的蝗農。(4)將蝗蟲物種發送給客戶進行鑒定和審查。

常見的栽培蝗蟲種類有:東亞飛蝗、棉蝗、中華稻蝗、中華蚱蜢等。這些品種各有優劣,需要綜合考慮其生長周期、代數、口味、食物、大小、客戶所需品種等因素,結合當地氣候、食物來源選擇養殖品種。

二、修建蝗蟲飼養棚

棚子的面積取決於蝗蟲的數量。壹般每平方米可以養300只左右的成蟲。為了在自然條件下繁殖飛蝗,棚的建設必須在4月底之前完成,因為北方蝗蟲的卵通常可以在5月孵化。

第三,若蟲管理

(1)蚱蜢吃得很少,喜歡以鮮嫩的植物為食。在這個時期,蚱蜢非常嬌嫩,要註意防雨,防止溺水。⑵溫度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在15%左右。在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歡吃,有利於生長。(3)三歲以上蝗蟲的食量逐漸增加。這時候就要保證棚內有足夠的食物,否則會影響其正常生長,出現食人現象。(4)保持棚內清潔,每1-2天清掃壹次,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