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襄樊戲
壹百年前,襄樊就有表演活動。當時襄樊沒有專門的劇場,大多在大廳裏演出。生活在襄樊的外地經商人士都有自己的家鄉會館,會館裏有戲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長期在外的外地人總想聽聽家鄉的劇,以慰鄉愁。比如武昌館唱漢劇,徽州館請安慶班演徽劇,河南館愛看豫劇,山西、陜西館唱晉劇、梆子戲。當時各種戲種雲集,襄樊古城是壹個繁華的商埠。當時襄樊周邊的壹些集鎮經常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唱戲,比如春季的鄉鎮農具交流會。戲班多為河南請來的越調、靠山黃、梆子等戲班。壹支隊伍在壹個集鎮唱了三天。傳統的唱法是第壹天唱慶忌戲,第二天唱工業戲,第三天唱武戲。周圍十裏八鄉的農民都去看了這場年度大戲。但也有很多貧困農民不去看,即使舞臺離家不遠。有的怕耽誤生產不想看,勸家人鄰居也不要看;有些人沒有閑情去看戲,但他們沒有閑情。因為春天是青黃不接的季節,而妳窮得連飯都吃不飽。妳怎麽會有閑暇去看戲呢?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農村到處都是兵匪,社會非常不穩定,人民生活日益貧困,城裏的會館戲也相繼停演。
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隨著香花(花園)和香老(老河口)公路的開通,襄樊市場再次繁榮起來。範丞開始上演京劇,演出了《貍貓換太子》等壹系列劇目。當時陳老巷下的徽州館裏開了壹家“升平戲院”,就在樊川飯店旁邊。中國京劇隊來到襄樊後,在“升平劇院”演出。他們演奏京劇、昆曲和河北梆子。主要演員:生嬌喬、武生樓、花旦華玉鳳,以及其他著名演員如支鶴慶、童子雲、洪、冼等。他們的演出很受襄樊人民的歡迎,上座率很高,長期在樊城演出。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襄樊的戲劇活動最為繁榮。除了京劇,還有漢劇。樊城又建立了兩個劇場,壹個叫樂瞳劇場,在四館廳(現人民劇場),另壹個叫聚樂劇場(現樊城電影院)。當時這兩個劇場有兩個中國戲劇隊在演出。相比之下,在樂瞳劇院演出的中國戲劇團隊的角色更難,生意也更好。當時著名的漢劇角色有袁、程金魁、羅生魁、、胡有西、程春貴等七小帖、九夫、十雜。袁、程春貴、胡有西來到武漢著名的武漢人民樂園演出。袁也是解放後武漢漢劇院的著名演員。當時在四官殿周圍初步形成了壹個娛樂區。除了劇場外,在四官殿東側還有壹個皮影戲劇場,也很受群眾歡迎。四官殿西側有壹些茶館,茶館裏經常有壹些說唱歌手在表演。就這樣,四官殿壹帶每天從下午到晚上都很熱鬧,很多達官貴人和富商坐人力車來這裏消遣。當時的國劇傳統有《翠屏山》、《挑簾剪衣》、《宋武殺嫂》、《梅隴鎮》、《僧尼會》等。因為壹些傳統劇目有壹些糟粕,迎合了休閑階層的低俗口味,壹些太太、小姐、小姐經常聽這些低俗的表演,導致很多閨房醜聞。後來,花甲班解散了,大部分演員搬離了家,升平劇院關門了,樂瞳劇院和聚樂劇院的戲曲也停止了演出。這時來了壹堂京劇白家課。白家阪是壹個基礎很好的團隊。與花甲相比,花甲班以表演戲曲為主,以唱功為主。白宮團隊唱歌,做事,打架。著名演員包括清白壹蘭芳,清壹花旦白秋蘭,和醜陋的李承泰。尤其是武聖白連昆的劇作,很受群眾歡迎。到了1940年代,襄樊當地的京劇愛好者組成了壹個京劇社團,該社團停止演出好幾年。解放後,人民政府開始重視培養新人,改造舊戲。先是成立了京劇學會,然後成立了京劇團,壹直到今天。
除了京劇,曲劇和古畫劇在襄樊也很受歡迎。曲劇是壹種年輕的地方戲,由河南絲弦、曲子演變而來。據說起源於河南汝州。壹開始只是唱壹些民間故事,比如白蛇傳,西廂記,孔子嘆顏回等等。後來曲劇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的劇目,編了新劇,更適合舞臺演出。還增加了鑼、鼓、笙、鈸等樂器,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地方戲。曲劇的歌詞樸實無華,唱腔多變。有些演員可以在壹句歌詞中使用“牛壹四”、“滿洲”、“漢江”、“上流社會”等多種曲調,這是其他地方戲所不能及的。襄樊方言接近中州語系,容易唱曲劇。曲劇自20世紀20年代在襄樊流傳以來,受到了許多戲迷的歡迎。經過半個世紀的移植,現在已經根深蒂固。如今,襄樊市不僅有戲班子,壹些市屬縣鎮也有戲班子。每到節日,壹些業余歌手也喜歡帶著自己的歌劇上臺表演。在地方劇種中,後者有趕超之勢。
古畫戲,又名襄陽古畫,是當地的特產。它有自己的悠久歷史,其表演與其他古畫劇種基本相同,但襄陽古畫在唱腔和器樂伴奏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古畫歌劇院演出期間,壹名演員在前臺邊演邊唱。每句唱到最後兩個字時,樂隊伴奏合唱,俗稱編鐘,延長到三四拍,相當於胡琴的小門,讓演員借此機會喘口氣。襄陽花鼓戲配以鑼、鼓、鈸、小鑼等打擊樂器。古畫戲是用高亢的歌曲和響亮的鑼鼓來表演的。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表演,它能震撼數英裏之外。也有壹些古畫戲是不需要幫忙的,比如蘭橋會裏的四六句,王小官燈籠裏的二人轉,唱腔優雅,音樂歡快,很受群眾歡迎。
在過去,古畫歌劇院的演員都是業余演員,所以如果他們想表演,他們會臨時組成壹個表演隊。在舊社會,戲曲家是被人看不起的,像古畫戲這樣的草根隊伍更是官方打擊的對象。政府經常以“行為不檢”為由禁止古畫歌劇的演出。群眾非常喜歡花鼓戲。他們經常在晚上把壹個高粱箔綁在壹棵大樹上,點燃壹盞大油燈,搭起壹個臨時舞臺來表演。所以有“夜聚花鼓”之說,可見花鼓戲的生命力是很強的。20世紀30年代,反動政府經常到花鼓戲場抓丁,各種反動勢力經常在戲場搶劫打架,使人們不敢演出花鼓戲,以至於解放前很長壹段時間沒有看到花鼓戲。解放後,人們把多年不唱的古畫戲搬上了舞臺。
戲劇在襄樊出現較晚,開始以文明戲劇的形式在舞臺上演出。而且往往隨著革命的興起而成為宣傳武器。襄陽二師學生表演了朝鮮士兵安重根刺殺日本總督伊藤博文的話劇,還自編自演了《五分鐘》等劇目,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群眾。第壹次與國家合作北伐時,襄樊的進步人士曾在襄城東門外的校場演出話劇《三個楊開泰》,揭露了三個地頭蛇欺壓百姓的罪行,喚起人民打倒土豪劣紳。“九壹八事變”後,襄樊多所學校的學生表演文明劇揭露日軍暴行。1930年前後,鮮卑中學和尚誌小學的學生先後演出了郭沫若的《卓文君》和胡適的《終身大事》,可以說是襄樊戲劇表演的開端。抗日戰爭初期,光偉然、洪深帶領上海救亡劇7、2隊在襄樊演出,讓群眾第壹次看到了街頭劇《放下妳的鞭子》,看到了《投毒》、《死裏逃生》等獨幕劇。此後抗日救亡活動蓬勃開展,襄樊舞臺上隨之出現了《雷雨》《人間地獄》《春雷》《血淚》等多部劇目。襄樊解放後,許多解放軍藝術團先後演出了《白毛女》、《劉胡蘭》、《血淚復仇》,襄樊市教育聯合會劇團也演出了《王秀鸞》。此後,由樂器伴奏的新歌劇蓬勃發展。
第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活動
除了在劇場舞臺上表演的京劇、豫劇,襄樊的民俗文化活動自古以來就非常豐富多彩。有木偶戲、皮影戲、說唱、民間藝術和雜耍。
布袋戲來自河南省,有兩種布袋戲:舉偶和肘偶。六根絲線的壹端連在木偶的四肢和頭背上,另壹端連在壹個小竹圈上。藝術家在幕後移動木偶來表演各種動作。肘偶是用手肘調動50厘米高度的木偶戲。布袋戲藝人都是唱河南地方戲的,比如梆子、越調,以唱為主。壹般五個演員,十幾肘,劇團必須有兩個硬角色才能吸引觀眾。每年春秋兩季,木偶戲都要走村串戶,深受群眾喜愛。20世紀20年代以後,襄樊鬧饑荒,所有的木偶藝人都回到了家鄉。時隔半個世紀,襄樊已經很少見到木偶戲了。
皮影戲是壹種地方戲,用皮子刻成人物,用燈光投射在白布單上。有五種地方戲劇,如梆子、越調、黃兒、漢劇和板板腔。前三種主要是唱功,每壹種唱功都有自己的專職。口音是秦腔、秦腔和宛宛腔。胡琴的音色也有金音胡琴的委婉和秦胡的響亮。因此,人們稱之為山山派。這三種劇深受群眾喜愛。漢劇和板腔同時唱讀,類似於評書。皮影戲因其銀幕上生動活潑的場景和低廉的演出費用而深受普通人的喜愛。舊社會有村規民約、祈福許願、孩子過生日等活動時,會邀請皮影戲班到村裏演出壹兩場,全村的親朋好友、鄰裏鄉親都可以聚在壹起欣賞。壹些皮影戲隊也去深山老林表演,直到天寒地凍才回家,這也給山區人民帶來了壹點樂趣。
這壹帶常見的說唱形式有評書、鼓詞、三弦、河南墜子、大鼓、京腔、道情、絲弦、調、相聲、“打炮”、“打萬字”。說唱歌手最早的活動場所是關公門到徐穎門的樊城河灘,這裏商船雲集,人群熙攘,各種說唱歌手在河灘上的人群中擺攤賣藝。壹些露天茶館和各種大排檔也在這裏開辟了市場,還有江湖醫生賣藥和占蔔算命的攤位。路人在說唱書攤旁駐足觀看,常常形成人墻。說唱歌手壹停唱,琴弦就停了,觀眾鼓掌,演員拿著小籃子向觀眾索要三五個銅幣的報酬就滿足了。上世紀20年代,市區(在現在的京劇院附近)建了壹個遊樂園,襄樊的說唱藝人都住在茶館裏表演技藝。雖然免去了在江灘上風雨中賣藝的痛苦,但還是以同樣的手段向觀眾乞討壹點小錢維持生計。
說到說唱的類型,首先要說講故事。它先是在表演時用“小木槌”敲擊案板,是為了引起觀眾的註意;然後藝術家講了壹些故事,大部分是公案小說和武俠小說。徐溝子、桓超等著名藝術家經常在四館演出,很受群眾歡迎。
鼓歌詞:表演時,藝人壹手拿著兩塊頑固的鐵塊叮當作響,壹手拿著棍子。唱了壹會兒後,他敲出幾個鼓作為間歇。其表演內容與評書相似,但唱腔要求押韻。在過去,說書人和鼓詞藝術家經常從村莊走到城鎮,在壹個地方表演幾天,然後到壹個新的地方表演。
三弦、墜子、鼓、京劇都是用絲弦樂器演奏的,唱腔程序基本相同,只是唱法不同。
道教藝人表演時手持漁鼓和簡易木板,為收取壹點報酬,逐村唱民間故事,其實也是壹種乞討。
絲弦調,又稱大調,由二胡、、箏三種樂器組成。農村晚上唱幾個調,彈幾個板頭曲,比如《流山》《平沙大雁》。聽眾也很樂意聽到這種清新淡雅的曲調,常常會分壹碗兩粒給藝人,這是藝人演出壹場的報酬。
相聲,抗戰前在襄樊市演出的壹群演員,也很受群眾歡迎。但在局部地區推廣相聲是不可能的,因為需要普通話。演員走後,解放前沒人能表演這種藝術。
《大炮》,即古畫歌劇的清唱劇,在農村很受歡迎。很多農村都有鑼鼓。農閑的時候,年輕歌手們聚在壹起敲鑼打鼓,唱襄樊花鼓,喊幾句花鼓,釋放自己的壓抑。這也是農民在舊社會的艱辛中獲得快樂的壹種形式。
“大碗子”是漢劇清唱劇的別稱。演員多為漢劇業余愛好者,表演的是漢劇傳統劇目,多在茶館或市民家中演唱。由於襄樊市地處漢水中遊,湖南、湖北、江西的商船往來襄樊,其中不乏戲曲愛好者。這些背井離鄉的人,聽到《打壹萬字》這首歌,都覺得很親切。因此,中國歌劇清唱劇茶館經常座無虛席。20世紀20年代中期,軍閥混戰,商船往來大減,觀眾變得稀少,於是清唱劇停止演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唱劇老藝人相繼去世,這種清唱劇式的中國戲曲表演後繼無人。除了中國戲曲大合唱,還有高音大合唱。樂器方面,有早已失傳的器樂合奏《十翻》。(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