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史記》、《韓曙》卻清楚地暴露了漢文帝的另壹面:他為了自己喜歡的小人物,動不動就給幾萬錢,甚至還根據個人喜好,給他銅山打造億萬富翁。
這是怎麽回事?
矛盾皇帝中國:不願意修梯田,卻被過度獎勵。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是記者獨有的。有人發現了文帝對財富碎片化矛盾的態度,也有文章提到。不過為了給大家壹個直觀的印象,本文還是列舉了壹些現象和證據,當然是以偏概全。史書記載只能以偏概全。
漢文帝的節儉。
千裏馬事件:給了鄧文迪壹只千裏馬,但鄧文迪還了回去。他還說了回禮的原因:我壹個人騎著千裏馬在前面,把文武大臣和錦衣衛留在後面。這是什麽制度?出於安全考慮,劉恒似乎恢復了儀式。當然,這個理由是有道理的。
梯田工程:劉恒曾經想建壹個梯田,和建築工人算了壹下造價,不過才“百金”,相當於西漢十個中產家庭的資產。但是面對這個數據,劉恒猶豫了,梯田工程被放棄了。
貴妃服:漢文帝最喜歡的女人是沈夫人。有壹次在上林苑,沈夫人受到與皇後同桌的待遇,引起了保守派官員袁盎的不滿和幹預。皇帝最喜歡的女人,衣服不拖地,省衣省料,連長沒有裙子,是短褲。我真的不知道劉恒小姐是否真的喜歡對女孩小心翼翼。
巴陵:漢文帝百年後的目的地,所有的陶器,金,銀,銅,錫等等。都在用,連墳都省了,把當地現有的山作為天然墳,“因山而無墳。”
對自己刻薄,對自己的女人刻薄,對死後的自己刻薄。文帝真的壹路小氣到最後嗎?沒有例外嗎?
漢文帝的奢侈——
當然也有例外。漢文帝也是凡人。只要是凡人,就有自己的喜好,不會吝嗇這種喜好。這種偏愛就是著名的男寵-鄧通《黃狼》。
他在鄧通西漢宮掌管船只。鄧文迪因為壹個夢想看中了他,所以各方面都愛他。錄曰:“文帝甚喜,有此福報。每天都不壹樣。”劉恒非常喜歡這個男性朋友,對他的好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而是每天都在改變。
這個時候,小氣的中國文帝突然變得對金錢漠不關心,仿佛變成了另外壹個人。每次數萬兩,連續十余次,“於是文帝壹起賞了數萬兩。”劉恒兄弟,妳送了多少梯田到鄧通?
更有甚者,壹位算命先生曾說鄧通“窮的時候餓死了”。劉恒突然感到很苦惱,說:“我是那個能發財的人。我怎麽會窮呢?”我是那個能讓鄧通變得富有的人。我有這個權利。誰能說他窮?後來,他不負責任地把西漢的礦產資源——四川的壹個銅礦給了鄧通,讓他用來鑄幣。就身份而言,毫無建樹的鄧通實際上是士大夫中的壹員。“官員是最好的醫生”。
這是漢朝壹個分裂的皇帝,吝嗇得驚人,奢侈得驚人。壹方面,他很
歷史學家對史料的選擇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寫歷史書有時候就像寫文學作品。對於用什麽材料,突出歷史人物的哪些方面,歷史學家似乎動了心思。
司馬遷和班固在處理與漢文帝有關的史料時,都非常小心。在《史記·文帝本紀》中,使用的都是正面的史料,突出了他的仁與儉;關於漢文帝的負面信息,多見於《韓曙傳》、《漢興傳》、《袁盎傳》、《張釋之傳》。壹方面照顧史料的真實性,另壹方面又註重歷史人物的統壹性。所以要綜合各種史料,得出壹個完整的中國皇帝,而不被某些部分所迷惑。
在這個世紀,文帝是壹個理性的人,他的壹切言行都是以漢朝的利益為出發點。但是,在其他傳記中,漢文帝是這樣的。
他熱愛賽車。他壹回到巴陵,就打算帶著六匹馬的大馬車沖下高坡。大臣袁盎立刻制止了他,但是文帝嘲笑他說,將軍害怕嗎?“將軍害怕嗎?”從這件事,我們發現劉恒是壹個令人興奮的孩子。
他喜歡記仇。淮南王的弟弟劉昌教,驕縱放縱,常常不把他當皇帝的弟弟。他假裝寬容。當時機成熟時,他不顧當時大臣的勸告,槍殺了常陸,並故意把他的兄弟餓死。在這壹點上,他是壹個報復心很強的人。
他喜歡超自然生物和鬼魂。他急忙把青年才俊賈誼叫到宮中的神秘房間,談了壹夜,甚至把座位往前挪了挪,以示對賈誼的器重。他說了什麽?不是正經事,卻談鬼神,於是李商隱冷笑道:“深更半夜坐在桌前,都不好意思問百姓鬼神的事。”可見,劉恒還是壹個對虛無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
壹個正常人可能會有壹些變態的欲望和壹些低級的需求。如果幹擾了他的事業,他可能會刻意克制和壓抑。漢文帝作為歷史上的賢明君主,多次聽取好官、能官的建議,為自己“修剪”欲望的“歪草”。
但是這些欲望在某些領域總是無法控制的,總要想辦法表現出來。另壹方面,鄧通是漢文帝某些不良需求暴露的渠道。至此,壹代君主變得不可理喻。
而且這種低級的需求壹旦和正確的選擇發生沖突,文帝有時會選擇前者。眾所周知,賈誼是西漢的才子,壹代賢臣,但他與大反派鄧通平起平坐。
有時候人的愛好真的讓人無法理解。漢文帝可以不賽,可以容忍大臣撤沈夫人的職,但不能容忍賈誼的不屑。
從欲望的角度,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麽文帝那麽不理智。
鄧通的悲劇:壹個並不壞的幸運兒最終被歷史淘汰了。
起初,鄧通是個幸運的人。他沒有任何封建社會人才的素質。他只是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他註定不會在歷史上起大作用,卻因為壹時遇到漢文帝的慧眼,獲得了與他的才華和成就不相稱的顯赫地位,當上了大夫,獲得了鑄幣權。他不配,但他阻止不了。
鄧通似乎對自己輝煌的職業生涯非常謹慎。他聽從諾諾的吩咐,不敢與朝中大臣交往,但小心翼翼地討好文帝。“糟糕的外交語言。只為自己的魅力”。在人事上也很用心,從來不敢推薦人。他知道自己不擅長,也看不到別人是什麽樣的,所以不敢在人事上有所作為。
到了漢武帝鄧通的時候,他窮困潦倒,果然如半仙所說,是“餓死”的。與其說是算命先生的算命,不如說是算命先生對他的鄙視。他早就意識到了鄧通的存在
鄧通事件給了我們兩個啟示:第壹,研究歷史,不僅要看歷史人物的多樣性和多元性,還要看他們的局限性。我們不應該抓住局限性,但也不應該忽視它們。只有這樣,人物才能露出本來面目;第二,我們個人的情況有時候是老板看重的,也是我們考慮的。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能力還是愚蠢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