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將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作者關註人生、改革社會的巨大熱情。
讀後感:
我不知道魯迅為什麽把《追憶似水年華》改成了《傍晚采花》,但我不得不說,傍晚采花的晨花,不僅僅是舊物,而是新事物,是喜事,也是傷心事。
不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的絕活,以至於有些人罵狗罵貓罵老鼠都緊張,戴上帶刺的高帽子都脫不下來。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種“罵畜生”的好事不算“犯法”,只有他老人家占盡了光,至少比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要開心。
且不說那些“著名教授”頭上是不是滴了個狗血,但這頂“不好惹”的“高帽”卻被牢牢戴上了,讓人看得出來“匕首”就在正中間。
即使是薄薄的壹本回憶散文集,也充滿了義憤和其他散文、小說的犀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的作品裏,這叫藝術..
小學初中的語文課本裏,每壹本都有魯迅的文章,而且大多選自這個美麗的名字——“晨花夕拾”。琢磨了很久,也想知道傍晚撿到的晨花是什麽味道。
酸。的確,讀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麽酸?悲哀。妳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來不正面寫他家財運的衰落。僅從父親口中的話來看,作者東奔西跑、瞻前顧後的疲憊,表面上是平和安寧的,內心卻是情不自禁的。在文章的最後,衍太太唆使作者對他的父親大喊大叫,卻把“最大的錯誤”留給了作者。感人,並不乏對衍太太自私和健談形象的暗暗嘲諷。
甜甜不談過年時阿昌和魯迅敬禮的溫暖,也不談看社戲和五艙會時的歡快和激動。就提白草園“油蠅低聲吟,蟋蟀在此彈琴”的童趣吧。所有的感情都是天真浪漫的,所有的感情都是善良溫柔的,仿佛登上了獨壹無二的盧氏大橋,走進了甜蜜的童年故鄉。
苦澀。成為“名人”和“君子”的仇人是苦的,阿昌父子之死是苦的,永別藤野先生是苦的。他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也無法擺脫,更是苦不堪言。革命是苦的,人民是苦的,魯迅也是苦的,還有這本在暴政、黑暗、烏煙瘴氣中去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來面目。麻辣筆法自然會有筆鋒所指的人。壹句“千夫所指,橫眉冷對”,以壹個高高在上的人的形象令人肅然起敬,對反對派和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嘲諷毫不留情。比如對陳、徐的辛辣諷刺,就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