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之前參考了哲學家、浪漫主義者、詩人、解構主義者、心理學家對愛情的不同看法,但要對愛情做出全面系統的描述,還是不容易。不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希望把壹個人的壹生分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借助幾部電影對每個階段愛情的發生和發展進行簡單的梳理和比較。雖然這種劃分顯然不夠全面和細致,也忽略了壹些更精細的結構,但這些不足在目前的情況下暫時可以忽略。我的重點將是主幹和最突出的功能。
?童年的愛
?我這裏指的童年不是狹義的童年,而是相對於整個人生而言的童年。它包括我們常說的童年晚期、童年期和青春期,具體來說就是從小學到青春期這幾年。這個時間段可以稱為七八點鐘的太陽。
?為什麽這麽分?在這個階段,愛情總是被社會視為“例外事件”,這與社會時鐘系統是不兼容的。人們總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愛情是壹件很奇怪的事情,或者把它當成童年遊戲的另類形式(想想看電影《兩個小猜想》),而不是真正的愛情。
?的確,根據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這種普遍觀點確實有壹定的合理性。情感上的親密可能是唯壹可用的維度,它涉及理解、溝通和分享;認知因素承諾可能很難,它與責任相連,它決定妳是否要加入壹段感情;動機因素激情根本沒有現實基礎:身體發育決定了現階段可以忽略身體吸引。
?那麽應該如何看待這種人際關系呢?真的不是愛嗎?或許經典愛情電影《怦然心動》可以給我們壹個答案。
?這部電影講述了小女孩朱莉·貝克和小男孩布萊斯之間的愛恨情仇。當布萊斯壹家搬到壹個小鎮時,朱莉對他壹見鐘情,從此成為布萊斯無法擺脫的“糖果牛”和“追隨者”,這讓他非常惱火。
?微妙情緒的發生和發展表現出巧妙的錯誤。布萊斯總是落後朱莉壹步:在朱莉“騷擾”他的日子裏,他總是抱著無所謂、冷漠甚至拒絕的態度;進入中學後情況逆轉,布萊斯漸漸喜歡上了她。這個時候朱莉因為雞蛋事件,砍樹事件,圖書館事件,和他產生了離心力。
?我們知道,在第壹階段,七歲之前,孩子之間的關系判斷是這樣的:我喜歡ta,因為ta的行為,我把ta當成朋友。換句話說,孩子是根據別人的具體行為來判斷誰是朋友的。就拿《艾倫的初戀》來說吧,被稱為“影像版的真刺激”。瑪爾塔對艾倫的喜愛也始於他在扔手帕遊戲中的挺身而出。
?第二階段,發生了壹些變化:壹段關系的發展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孩子根據他人的特點和他人能提供的回報來看待壹段關系。這個時候,友誼的核心就是相互信任。看看朱莉在和布萊斯分居期間是怎麽說布萊斯的:她說有些人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而有些人則不同。她以為布萊斯至少不是後者,後來發現他是前者。在梧桐樹事件中,布萊斯的表現是雙重的:壹方面,朱莉發現了他“空虛”的部分,布萊斯無法像她壹樣以浪漫的姿態捍衛梧桐樹(實際上被膽怯所掩蓋);另壹方面,它破壞了信任。
?總之,朱莉坐在樹上欣賞夕陽的那壹刻,也是這部電影中最經典的兩個場景之壹。
?雞蛋事件進壹步加劇了這種變化,最後圖書館事件徹底終結了信任。在圖書館的偷聽中,布萊斯的朋友對朱莉智障叔叔的批判性言論沒有反駁,這讓朱莉意識到了自己的虛偽(其實是懦弱)。
?隨著童年向青春期的過渡,孩子對關系的看法又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孩子對關系的看法是基於心理上的親密,標準轉化為親密和忠誠,具有排他性。青梅竹馬的愛情(或者說愛情的雛形)在這裏迎來了壹個十字路口:要麽消逝,在沈默中迎來分離(像艾倫);或者進入下壹個階段:青春期戀愛。
?事實上,朱莉和布萊斯之間的分歧終於彌合了。校園選秀事件是引爆點,迫使朱莉重新面對自己的感情,何去何從。排他性驅使她暗自嫉妒布萊斯的選擇器雪莉,但嫉妒和剩余的親密關系都受到抑制,受到超我的抑制。
所以我們平時說的“把欲望堅持到底”,其實是具體分析:如果有多個欲望呢?如果有意誌沖突怎麽辦?要明白哪些欲望和沖動是防禦機制,哪些欲望是基於誤解。說白了,還是要回到事實本身。
?於是編劇突然開導布萊斯,主動在她的院子裏種樹,與之前的梧桐樹故事相呼應,希望平息朱莉的情感風暴,最後他成功了。於是就有了“心跳”的第二個經典鏡頭:
?回過頭來看,如果真的正視現實,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和育兒教育背景下對早戀的苛刻態度,上述階段大概會發生壹些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兒童心理社會發展過程中明顯的“性別隔離”現象(體現在布萊斯壹開始對朱莉的回避,女孩在這方面的改變更早)和“同性偏好”,童年戀愛可以說是壹種罕見的現象。
?正因為如此,我們說童年和童年的關系是壹粒種子,而這顆種子能否真正生根發芽進入下壹個成長階段,並不是壹個簡單的問題可以回答的。
青春愛情
?普遍的看法是,只有在年輕的時候談愛情才有意義:這是社會時鐘所期待的。它涵蓋了高中後期、大學階段乃至整個“成年早期”(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期),大部分愛情故事都發生在這個時期。
?這壹時期的個人終於走出了性別隔離的鐵幕,逐漸投身於壹些跨性別活動。弗洛伊德認為,這是性的第二次覺醒,從中生理因素逐漸完備;此時的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即明確我是誰,我將成為什麽樣的人等壹系列重大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愛情的“承諾”因素與其並不矛盾,而是並行的。所以愛情的三個角落(激情、承諾和親密)已經建立或者正在建立:只等壹瞬間擦出火花。
《日出之前》講述了壹個火花故事。美國青年傑西和法國女孩賽琳娜的故事,源於壹次火車上的偶遇。壹個是環遊歐洲腹地的旅行者,另壹個是即將踏上返回巴黎之路的學生。在火車上,傑西和她聊得很開心。他們決定在維也納下車,第二天在城裏度過。
故事總是在對話中推進。在公交車上,在墓地旁,在唱片店裏,兩人通過問答遊戲向對方傾訴過去,暢談對社會事件的看法,暢談靈魂輪回。在街上,在露天咖啡館,他們談論他們的父母和他們的婚姻。有些問題兩個人達成了壹致,比如:
傑西說:我知道幸福的夫婦,但我認為他們在欺騙對方。
賽琳娜說:是的,人可以壹輩子活在謊言中...
有些是有分歧的:
看手相的女巫認為塞萊娜是個探險家,對女性的力量和創造力感興趣,正在變成女人。最後充滿浪漫主義,總結說妳們都是明星。別忘了十億年前恒星爆炸的時候,它們形成了世界上的壹切。
?賽琳娜很喜歡這句話,但傑西認為這只是壹句投機取巧的算命言論,是毫無意義的恭維。後來在塞納河邊散步時,她承認這讓她很生氣,他就像壹只“好鬥的公雞”。
?這時,吟遊詩人的詩也寫下來了:我是騙人的天使/我是幻想的天堂/...我帶妳/妳帶我/我們只能這樣了/難道妳不了解我/難道妳不了解我至今?
?看起來他們在戀愛,但實際上他們談論的話題遠遠超出了愛情。在不同的話題上,他們壹次又壹次地交換意見,分享感受,產生分歧,達成壹個* * *的認識...這正是我想說的。在這個階段,自我探索和親密關系的發展是齊頭並進的,妳甚至可以說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它以壹種完全開放的態度,為年輕人提供了壹個深化或修正信念和預設的新空間。
?在自我認同的振蕩建構過程中,沒有什麽是真正確定的:有可能我今天的立場是保守的,但在壹段關系之後,因為對方的影響,我對自由派的觀點產生了壹定的認同感;有可能我對另壹個性別有壹些偏見,遇到壹個人後偏見就消失了。甚至關系本身也是如此。我們兩個人都不知道什麽時候關系會因為壹件突發的小事而破裂,或者因為某種不可抗力因素而破裂。
?這種不確定性的意義是雙重的:壹方面,它形成了浪漫主義的基礎(所以當他們在車站離開時,他們寧願不留下他們的電話號碼和地址,只給出他們下次約會的時間,把他們的未來留給不確定性);另壹方面也使得這壹階段的關系具有虛幻的特征。它就像壹個隨時會破裂的泡沫。
?傑西:我想我們生活在壹個夢幻的世界裏。
?賽琳娜:很奇怪。好像我們在壹起的時間就是我們的創造。壹定要像妳在我夢裏,我在妳夢裏壹樣。.....感覺像是在另壹個世界,但當清晨來臨,我們又會變成原來的模樣。
?不確定性有時很吸引人,有時也會帶來麻煩。為了確保穩定,壹些措施是必要的。就像賽琳娜的壹句話:我相信,如果真有上帝,它不會存在於任何人身上,而是存在於這個小小的空間裏。如果世界上有奇跡,那壹定是試著去理解壹個人,並與他同甘共苦。
?她是對的。穩定的關系既有排斥又有吸引。它要求個人超越自身的局限。
?最經典的壹幕是賽琳娜躺在傑西腿上,傑西在黎明背誦詩歌的場景。
?壹個有趣的比喻:輝煌的壹天結束了,嶄新的壹天開始了;快樂的時光已經過去,離別的時刻即將到來。人生就是這樣,它由壹個終點和壹個起點組成,起點和終點交織成壹張網,緊緊地覆蓋著我們的軌跡。
?中年的愛情
?九年後,傑西和塞萊娜在巴黎再次相遇。此時,傑西已經結婚,還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塞萊娜為壹個國際環保組織工作。在登上離開巴黎的飛機之前,傑西決定趕著看這部老畫框,這是愛情在日落黃昏時的情節。
?戲裏九年過去了,戲外九年過去了。系列的愛情第二部是2004年出的,而第壹部是在1997。
?2004年,傑西和賽琳娜成年初期,三十出頭,可以說是人生各方面的巔峰。但是,兩人對感情生活都不滿意。傑西承認他的婚姻完全是個負擔,只有兒子讓他有點激動:“我不想成為那種人。52歲的時候,我離婚了,哭著承認我從來沒有愛過我的另壹半,我感覺我的生活完全被吸塵器吸走了。”;賽琳娜也抱怨說,在壹段又壹段的感情中,她完全失去了激情和浪漫。那些東西在九年前的那個晚上就已經消耗殆盡,現在在她看來,現實和愛情是完全對立的。
?從戀愛到結婚的跨越,本質上是從壹種新鮮的、高期待的狀態到壹種被現實打磨的世俗狀態的轉變。如果說戀愛期是* * *同居的期待,那麽婚姻就是* * *日復壹日同居的實現。顯然,傑西和賽琳娜已經跌跌撞撞,他們還沒有能夠很好地適應他們的婚姻。
?但這次見面,還是點燃了兩人心中的某種東西。幾乎放棄了理想主義的賽琳娜仍然相信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妳不相信任何奇跡或神秘,妳還不如去死。”傑西開始想象:如果他們在9年前留下了聯系方式,或者如果他們後來都出席了壹次約會,情況會完全改變嗎?賽琳娜調侃說,也許他們兩個的人生更痛苦。
?“也許我們只適合見面...在歐洲城市間的陽光下遊泳……”
?在她的公寓裏,賽琳娜送給傑西壹把吉他,壹首夜晚的圓舞曲,徹底重燃了他們心中的火焰。
?2013,愛情三部曲第三部《午夜的愛》正式出版。9年後,傑西和妻子已經離婚,和賽琳娜生活在壹起,並生下壹對女兒。兩人帶著孩子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度假,故事聚焦在他們最後壹天的對話。
?可以看出,第三部的基調比前兩部更現實,更陰郁。開場是傑西送兒子的場景。沒有音樂介紹,沒有浪漫的基調,有的只是真實的生活描述。雖然傑西與前妻離婚,但他的兒子成了壹個問題,監護權在美國交給了她。傑西只能定期和他見面,拉他去歐洲度假,僅此而已。
?傑西無法忍受陪兒子時間少的現狀,決定搬到芝加哥,但這個決定遭到賽琳娜的堅決反對。賽琳娜不想放棄在巴黎的晉升機會,也不想再為傑西犧牲自己。在車上,賽琳娜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酒席上,她的朋友都缺父母,她攤開手。"他是壹個隱藏的大男子主義者。";最後,這種分歧演變成了酒店裏的壹場大爭吵。
?比如羅蘭?巴特總結:吵架不是聽對方的意見,而是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分配語言商品。這已經成為壹種情緒宣泄。妳我必須把妳胸中積累的那些委屈都傾吐出來,才會舒服。從壹開始的壹個電話,從是否移居美國,話題漸漸跑偏。賽琳娜抱怨傑西對這個家庭太不負責任,連家庭醫生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導致她失去了追求獨立生活的時間。傑西直言不諱地說,與其壹直在這裏抱怨,不如彈彈吉他,寫寫東西;賽琳娜提到了他之前和壹個女讀者的曖昧關系,傑西抱怨說她總想控制他,改變他...喋喋不休。
?我們似乎發現,中年的愛情和婚姻充斥著瑣碎、倦怠和壓抑。不再有童年愛情的無知和不成熟,不再有青春愛情的激情和幻想,只有失望和怨恨...
?為什麽?這要從男女思維模式和關註點的差異說起。婚姻中的男人看重獨立和養家,女人看重夫妻間的良好溝通;男人習慣在壹起做事,女人習慣在壹起說事情,所以大部分女人都聊個沒完。
?所以我們根本應付不了這些麻煩?至少,導演和編劇還沒有放棄希望。劇中,傑西和賽琳娜主動采取“重新開始”的策略,用想象和浪漫重啟兩人的關系。“如果當年在火車上遇見妳,妳還會動心嗎?”我是壹個時間旅行者,80歲的塞萊娜派我來和妳談話...?
?關系中有兩種問題:壹是利益分歧,二是觀點分歧。前者取決於相互妥協,後者取決於相互理解。這裏我們需要的是現實的策略,而不是浪漫主義。“天氣晴朗時,做個孩子;風雨交加的時候,成熟點吧”是真理。
?重要的是,我們的目的是適應,而不是破壞。卡倫·霍妮說得好:“愛情始於激情消退。”了解真實的他或她,而不是想象的或者感覺的,才是愛的真諦。
老年時的愛情
?從中年到老年的過渡給個人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任務。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喪失和退化,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社會經濟地位的喪失和下降會帶來全方位的心理變化。
?謝伊的智力發展理論以各種生理和心理變化為基礎,認為老年時期的關鍵詞是重組、重組和禮物創造,重組意味著脫離原有的社會角色,重新建立社會角色;重組就是在生活中做減法,來聚焦和深化目標。埃裏克森還認為,老年的任務是克服絕望,完成自我整合,超越老年。
?自我整合意味著檢討,意味著我能接受自己的人生,認識到自己的人生是有價值的:這與每個階段任務的圓滿完成是分不開的,包括老年本身。因此,我認為,老年人的愛情和婚姻不能分開來看,而應視為適應和發展任務的壹部分。
?作為人生拼圖的最後壹塊,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妳寫人生敘事的最後機會。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老年夫妻的生活主題都是“相守”和“相依為命”,這不僅是生活慣性的結果,也是老年人的心理使然:這與生活滿意度有關,也與自我評價和融入有關(我想沒有人願意老了以後被貼上婚姻失敗者的標簽),他們願意為此克服矛盾。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愛老人的新生活。因為失去伴侶、子女分離等原因,他們也需要親密關系,這也是老人也會談戀愛的原因。韓國電影《我愛妳》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騎摩托車送牛奶的老人金和收廢品的老婆婆宋壹芬在壹個雪夜的坡道上相遇,孤獨的生活促使他們相互靠近:宋壹芬從農村來到城市,被男友拋棄,孩子夭折後開始獨自生活;而金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雖然有兒孫陪伴,但她覺得自己還缺少點什麽。最後,在孫女燕兒的鼓勵下,石灣向宋怡芬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兩人交換了禮物...另壹方面,石灣的朋友張俊峰與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妻子相依為命。檢查發現她病入膏肓。在巨大的痛苦中,張俊峰決定關上門,躺在她身邊,在壹個晚上壹起離開這個世界...
?最極端最震撼的結局無疑是:* *同歸於盡。《我愛妳》裏的張俊峰和他的妻子,還有《致D書|情書》的作者安德烈都是這樣嗎?戈茲(84歲)和他身患絕癥的妻子多麗娜(82歲)也是如此。戈茲承認,“我們不希望我們中的壹個人在另壹個人死後還活著。”這是最極致的愛,最激烈的感情,最溫柔的陪伴。“不要指望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壹種很強的聯系,會跨越生死。
?良好的關系會回饋自身,給予個體價值感和親密感,這是實現超越、克服死亡焦慮的關鍵壹步。更重要的是,它會成為創造和饋贈的積極部分。《我愛妳》裏有壹個感人的細節。當宋壹芬離開城市回到家鄉時,金坐在她家的石階上。新主人的孩子跟他打招呼,主動打開路燈。她說這是之前老太太提醒的,以防晚上摩托車手看不清路。這時,金似乎看到了她在燈下微笑的幻影。這壹刻,真的有壹種東西超越了愛,超越了個體的界限,卻與愛本身融為壹體。
?老年時期的愛情不斷提醒戀愛中的人:妳是個什麽樣的人?妳的角色是什麽?妳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什麽?妳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麽?並帶動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回答,最終完成自己的人生敘事:它成了壹個甜蜜清爽的句號。在呼吸機被拔掉,心臟停止跳動的那壹刻,金的腦海裏浮現出壹個場景。他騎著摩托車載著她,在春天的花海中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