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劍卿
白居易在東都洛陽度過了十八個春秋,死後葬於龍門東山琵琶峰上。後代繁衍生息在洛陽。白族子孫以祖先的功績為榮,流傳著許多傳說和故事,神奇、撲朔迷離、生動感人,充分體現了白族子孫對祖先的無限崇敬和熱愛。?
首先,鹿帶路
元末,洪襲中原,失勢,洛陽大亂。白族有100多人,為避亂逃往外地,大部分沒有回來。白居易三十二代,孫、白超兩兄弟為躲避兵變,西逃,住在益陽城北門。洪武十四年定位。龔潔搬到了南莊、羅城,而龔超住在壹個合適的城市。回到羅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去香山祭祖。家裏準備了祭品,壹行十余人渡過伊河,船夫聞訊趕來擺渡。龔潔想出銀子,船夫連忙婉拒:“我們不能收,我們不能收。要不是當年白氏先人挖了八灘,我們還得把船往水裏推呢!”
由於連年戰亂,白公的墓碑被毀。琵琶峰周圍,雜草叢生。龔潔和其他人經歷了許多曲折,但他們仍然沒有找到第壹個。龔潔心想:“難道我白的孫輩們就不能從此祭祖了嗎?”突然,壹只黃鹿出現在大家面前,龔潔對大家說:“壹定是祖先顯靈,鹿引路。”於是,大家跟著小鹿去了墓地,小鹿不見了。龔潔等人真的在草叢中發現了白色墓地的遺跡。龔潔等人看到祖逖如此殘缺不全,不禁潸然淚下,決定重修白公墓。經過兩年的精心策劃,明洪武十六年春,重建白公墓,將白氏族譜編成壹冊,使白氏族譜沒有中斷。至今,白家後人以修墓造石,續修族譜而聞名。
第二,壹般崇拜墳墓
民國年間,大軍閥吳居於洛陽,欺上瞞下,橫行霸道。馮玉祥將軍奉命討伐。圍城三日,仍無力進攻,將士重傷,士氣大亂。馮將軍的心在燃燒著怒火。那天晚上,他視察了軍事情況。在月光下,他找到了白公的墓,命令隨從退下,到白陵園祭奠。敲門後,他擡頭說:“詩人在天之靈。如果妳保佑我順利攻克洛陽,那就是妳的墳墓。”馮將軍掃墓後,第二天又組織攻城,果然洛陽被壹舉攻克。吳軍節節敗退,吳將趕出洛陽。
慶功宴後,馮將軍繼續他的西征。由於忙於軍務,他忘了修墓。行至陜西潼關時,壹位白發老人突然從天而降,攔住了將軍的大馬。將軍問:“哪位神仙擋道?”老人問:“妳還記得洛陽之戰和琵琶峰前對老人的承諾嗎?”馮將軍如夢方醒,立刻下馬說道:“請妳回來。三日後必回羅修墓。”馮將軍話音剛落,老人已經悄然消失。馮玉祥將軍很快回到了他的戰馬和洛陽,並專程修復了白公墓。在修墓時,他驚奇地發現琵琶峰是壹座亂石山,只有壹個天然洞穴埋葬白公。他驚呼道,“真是個絕地!”從此,馮玉祥將軍對柏文墓地的崇拜就成了洛陽人之間的壹段佳話!
第三,白牡丹
在白色墓地的前面,有壹個牡丹池,裏面種著各種白牡丹。盛開的時候,亮如翡翠。據說這是白公生前的刻意安排。
相傳唐元年間某處吹來壹陣風:“紅牡丹富貴,白牡丹不吉利。”壹時間,白牡丹被壹個個掐掉,壹些花農幹脆把白牡丹連根拔起,隨意踐踏。此時,白公病逝,辭官三年,第壹次回朝。他被任命為左贊善太子的大夫,他“濟世”的誌向無法實現,十分苦惱。看到白牡丹被冷落,他聯想到自己的風景,朗誦了壹首詩:“白花花冷無人愛,又名牡丹。應該像東宮的白贊善,也叫朝廷大員。”白公可憐白牡丹,他收集了被遺棄的白牡丹。“人家嫌我獨享,移植到了中庭。”從此白家只種白牡丹,晚年住洛陽路,種的白牡丹全是玉。這年冬天,白宮裏的白牡丹突然開放,與白雪公主爭艷,花大得出奇。白公邀親友及“九老會”成員賞花,在洛陽引起轟動。賞花結束後,民眾設宴款待賓客,送別家園。忽然,他們看見壹群白衣戴玉花的美少女,從牡丹花叢中走來,在他面前翩翩起舞,高聲唱道:“絕世西獨,眾為牡丹,月空人間滿月桂樹……”白公醒來後,喜出望外,在彌留之際,他知道白牡丹是真正的“牡丹仙女”,他告訴家人把白牡丹種在墳墓上。
四個,壹白兩姓
河洛白的後代中,流傳最廣的是“壹白二姓”,或稱“石白之分”。即洛陽地區的部分白姓為“石敬瑭”後繁衍。帶白字輸出的“白”姓是白石,未輸出的“白”姓是正宗白居易的後代。
相傳白居易和《石敬堂》同朝侍奉君主。有壹次,“石敬堂”和皇帝皇後下棋,壹陣風吹來,棋子撒了壹地。“石敬堂”拿起棋子時,不小心碰到了皇後的腳,皇後哭著告訴皇上,皇上大怒,傳話:“石敬堂這個調戲皇後的罪人,要滅九族。”當白公發現真相後,他急忙去廟裏見皇帝。皇帝見白居易上來奏書,寫了壹首詩:“敢摸娘娘的腳。聚義來玩,何故?”面對皇帝的質問,白公也以詩作答:“不是石頭膽大,不是他想作惡。風把棋子吹下來,不小心碰到了皇後的腳。”盡管白居易竭盡全力保護京師,“石敬堂”依然沒有逃脫滅掉九大家族的厄運。有的石姓把祖逖寫的“石”字塗掉了,真的在“口”字裏,把“石”字改成了“白”,從而逃脫了朝廷的追捕。這些“石頭”姓氏也代代相傳,被改成了白人姓氏。
這個傳說真的很荒誕,因為石敬瑭是後晉人,比白公生活的唐朝晚了壹百多年,不可能同朝侍君。這個故事從另壹個角度反映了白公在法庭上敢於直言。這就是編這個故事的人的意圖!
相傳,古時候,洛陽城南有壹片廣闊的湖泊,四周青山綠草,郁郁蔥蔥。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裏捕魚,過著寧靜的生活。村裏有個勤勞的孩子,每天去山裏放羊。他經常聽到地下傳來“我打不開”的奇怪聲音。當他回到家,他告訴他媽媽這件事。媽媽想了想,告訴他,如果再聽到,就回答:“開!”“誰知,天崩地裂,龍門山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缺口湧出,在洛陽城周圍咆哮,流向東海。水流過後,無數清泉從崖石中噴湧而出,存為香池,瀉為瀑布。兩座山的懸崖上有無數蜂窩狀的石窟。石窟裏到處都是石像,有的眼睛很細,有的輪廓不清,十分壯觀。從此,龍門石窟名揚天下。
據說牡丹被武則天流放到洛陽城,然後就在美麗的邙山紮下了根。明年春末,山溝裏、田野裏到處都是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古都洛陽,全城都在看。
武則天聽說被貶邙山的牡丹大開,非常不高興。於是我坐著華麗的鳳凰戰車來到了莽山。擡頭望去,莽山簡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種姿態的牡丹向高貴的女王展示著它的力量,傲然綻放,嫵媚動人,女王隨即憤然離去。
回到皇宮,武則天在朝內招募武將,命令他們帶領官兵盡快趕到邙山。這次要把牡丹連根拔起,然後燒掉,這樣就滅絕了,壹棵樹都不剩!
官兵們的負責人,姓朱名頭,立即帶領嘍啰來到邙山,他們趕走了遊客,並設置了警衛。很快,牡丹堆得像小山壹樣,覆蓋了整個山脊。就在官兵們放火燒牡丹的時候,壹陣大風刮了過來。強風吹滅了官兵手中的火把,吹起的沙子迷了他們的眼睛,碎石落在官兵的頭上。大風過去,官兵們都猝不及防,所有的牡丹都被大風吹走了。說也奇怪,這牡丹象有翅膀,到處飛。朱頭領著嘍啰,四處追趕,直到黃昏,也沒捉到壹株牡丹。原來牡丹飛到了尋常百姓家,百姓把它們藏了起來。
第二天,豬頭命令人們交出牡丹。挨家挨戶的搜查開始了,整個村子都被這些官兵氣炸了。由於官兵的傲慢,查出了許多牡丹花。
據說在邙山腳下,住著壹位美麗的姑娘,名叫春紅。她年幼時父母雙亡,在鄰居的幫助下長大。比如她今年18歲,像花壹樣長大。自從武則天把牡丹貶到洛陽,姑娘就和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愛牡丹勝過愛自己的生命。這個女孩有個情人叫桂生,是個聰明的小夥子,兩道濃眉如劍,壹張被太陽曬得通紅的臉,看起來很壯實。桂生和春紅從小壹起長大,兩人無猜,所以桂生自然珍惜這份感情,無微不至地照顧春紅。在春紅的影響下,桂生很會種牡丹。他們種植的牡丹品種繁多,色澤艷麗,在當地被稱為“牡丹之王”。
現在看到武則天派人燒牡丹,他們心如刀絞。為了保護牡丹,他們決定把它藏在地窖裏。就這樣,兩個人從早忙到晚,大部分牡丹都被他們藏起來了。只有後院種的牡丹來不及藏起來,官兵們已經搜到這裏了。
朱頭帶領壹群官兵壹到春紅姑娘家,就翻箱倒櫃,不管妳的生活怎麽阻止,強盜們還是張牙舞爪,剛才還很整齊的院子裏頓時雞犬不寧。此時,春紅正躲在後院的大石頭後面聽動靜。最終,官兵們闖進了後院。豬頭是壹只著名的老山羊。當他看到這麽漂亮的姑娘躲在後院時,眼睛立刻就直了,壹句話也說不出來。壹瞬間,貪欲開始升起,想要占有春紅姑娘。只見他慢慢走近春紅姑娘,咧著嘴笑,說:“姑娘,看妳壹個人生活真可憐。我何不以妳為妾,享無盡富貴?”
春紅對朱的行為很生氣,但現在她更加憤慨了。她罵朱:“妳要我娶妳,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河水倒流,挖妳的心,砍妳的頭!”豬頭聽了,生氣地說:“來人,給我把她捆起來,把院子裏的牡丹全挖出來燒掉!”“在和官兵搏鬥的過程中,桂生被打得不省人事,臉上流著血。看著心愛的人被打,院裏的牡丹被掠奪。春紅依依不舍地對暈倒在地的桂生說:“桂生哥哥,我去了,妳壹定要保護好洛陽的牡丹!”說完壹頭撞在石頭上,鮮血濺在院子裏的牡丹花上,花朵立刻變成了紫色。朱頭見此陣勢,怕添枝加葉,急忙命官兵把院中牡丹挖出來。然而,官兵們壹靠近牡丹,牡丹就立刻發出耀眼的光芒,讓戰士們眼花繚亂。最後院子裏的牡丹樹壹棵都沒有損壞,連之前找到的牡丹樹都沒有了。
無奈,豬頭又回去生活了。武則天聽了官兵們的匯報後非常驚訝,她也很佩服春紅小姐的勇氣。她嘆了壹口氣:“看來牡丹在洛陽繁衍是天意,也是民意。”從此,牡丹在洛陽生根發芽。
況且,桂生看到心愛的姑娘為保護牡丹而死,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想起了春紅的遺言。他下定決心要和牡丹作伴,他培育了濺有心上人鮮血的牡丹。慢慢地,洛陽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都種滿了這種牡丹,桂生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園丁。人們將這種牡丹命名為“燒骨紅牡丹”,以紀念春紅姑娘,也紀念洛陽人民保護牡丹的堅定不移的決心。後來經過精心培育,這種牡丹越來越紅,就改成了現在的“洛陽紅”。
洛陽北面的邙山上有壹條金水河。這條河的源頭位於新安縣,上遊是馬洋水庫和汪順寺水庫,下遊是金水河水庫,它們就像由壹條銀線串起的珍珠。所有的庫區都形成了水清樹茂的避暑勝地。
金水河為何得名?
傳說,早年間,金水河畔的官道邊住著壹位名叫劉壹的單身老人,靠開飯館為生。這位老人待人和善公正。在店裏遇到付不起飯錢的人,他從不謙讓,經常把攢下的錢給附近村裏的窮人。因此,方圓人都尊敬老人。老人每天都要跑很遠的路去山上的泉水那裏取水,因為泉水比河水更幹凈、更甜。老人說:“以誠待人,內心才會安寧。”
2008年3月23日,老人早起來到噴泉邊,突然聽到壹個聲音。環顧四周,清晨,山上空無壹人。老人以為是自己的壹只老耳朵,結果搞錯了,就放下水桶去舀水。他壹彎腰,聲音就更清晰了,那是從泉水裏發出來的:“劉老漢,他的心是真誠的,鄰居們都稱贊他;每年3月23日來我口取金元寶。"老人怔了壹下,心想: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和鬼嗎?驚疑間,泉水湧出壹個泡泡,泡泡升到了盡頭,露出下面黃燦燦的壹片金子。
老人撿起金子,帶著泉水下山。他邊走邊想。這塊金子是因為我對別人真誠善良而來的,我壹個人拿不走!所以他仍然用金子去救濟窮人。
從此,年復壹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老人去泉邊打水,總會撿回來壹個金元寶。這位老人用這筆錢來幫助窮人。
劉老漢老了。壹個叫王幹的路人看到老人給窮人送吃送穿,心想老人壹定攢了不少錢,於是轉過頭去,主動留下來侍候老人,說老人心地善良,願意為他去死。老人臨終前,鄭重地把從貪欲之泉吐出金錠的秘密告訴了王,並告誡說:“多給少給,不可強求;白金不能獨享,要分給窮人。"
王貪吃把老人埋了之後,壹直到3月23日還在納悶,拎起壹個水桶就往噴水池跑。果然,隨著水泡,泉水吐出壹個金元寶。王貪婪的伸手掏了出來,嘴裏驚訝的笑出了耳朵。他想,這個春天每年只吐出壹個金元寶。需要多少年?他下山取來鐵鍬和鐵鍬,對著泉水挖。挖的是金元寶。洞越大,挖的金子越多。後來所有的金塊都映在水裏了!王貪心的跳進水裏找金塊,可是壹進去,泉水就猛烈的膨脹起來,壹下子變成了壹條河,把王貪心的沖走了。
之後,人們可以偶爾在河邊撿到壹些碎金。當然,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這個福氣。因此,人們稱這條河為“金水河”。
很久很久以前,在龍門被切開之前,伊水被龍門山擋住了,山的南面堆積了壹個大湖。
生活在黃河的鯉魚聽說龍門很美,都想去觀光。他們從金夢黃河出發,過了洛河,順著伊河到了龍門水花四濺的地方,但是龍門山上沒有水路,只好在龍門北山腳下集合。“我有壹個想法。我們跳過這龍門山怎麽樣?”壹條紅鯉魚對大家說。“這麽高,怎麽跳?”“跳不好會摔死的!”合夥人很困惑,拿不定主意。大線鯉自告奮勇說:“我先跳壹跳試試。”只見它從半裏外用盡全身力氣,像離弦的箭,縱身躍入雲端,久久不散,驅趕著空中的雲雨向前。壹團天火從後面過來,燒到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向前躍進,最後越過龍門山,掉進了山南的湖裏。轉眼間,它變成了壹條龍。看到這裏,山北的鯉魚嚇得縮在壹起,不敢再冒險了。就在這時,我突然看到壹條龍從天而降,說:“不要怕,我是妳的夥伴紅鯉,因為我跳過了龍門,變成了壹條龍。妳要勇敢跳下去!”"鯉魚聽了這些話,受到了鼓舞,開始壹條壹條地從龍門山上跳下去。但除了少數跳過去變成龍的,大部分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都會有壹個黑色的疤。直到今天,這條黑色的傷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頭上。
後來,唐代大詩人李白專門為此事寫了壹首詩:“黃河三尺鯉原居金夢,好景不長,攜魚俱歸。”
洛陽民間傳說龍池金魚的傳奇故事。
洛陽八景中,有“龍池金魚”和龍池,就是今天郊區新店鄉秋艷村北的秦嶺谷地。這條山谷名為龍池溝,又名龍潭溝,是歷史上有名的花溝,春天桃李芬芳,夏天荷花盛開,秋天野菊花盛開,冬天臘梅盛開。在山谷深處,有壹個深潭,裏面有泉水。清澈的水壹年四季沿著山谷汩汩而下,讓溝裏花木扶疏,充滿靈氣。這個池子叫“龍池”。以前池子裏有五色魚,紅、白、黃、藍、黑,遊來遊去,五顏六色,令人驚嘆。池後原有的龍潭寺,又稱“九龍聖母院”,雄偉壯觀,綠樹環繞,風景秀麗。可恨的是,侵華日軍到了珞獅,炸了古廟,往龍潭裏扔了幾顆手榴彈,連條無辜的魚都沒能逃脫。近年來,村民們改建了深潭,築起了圍墻,池中放養了小黑鯽,池旁建起了廟屋,把流動的池水攔成了水庫,讓村子富了起來。水庫養魚放鴨成了新的風景。
說起龍池的魚,那就是惡!為什麽?都說年復壹年,不多不少,永遠360,沒有老人死,沒有年輕人活,都壹樣長。魚兒遊走了,反射著散落在樹木縫隙裏的陽光,池水表面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大家都知道這些五色魚是神,誰抓到誰就死,所以幾千年來,沒人敢傷害它們。五色魚哪裏來的?說起來,跟九龍聖母的來歷有點關系。
很久很久以前,龍池溝邊有壹戶人家,他們兩個去溝裏采蘑菇。他們走著走著,我嫂子覺得渴了,就來到深潭邊,拂開水面上的浮葉,喝了兩口清泉。泉水又甜又冷。小姑咂咂嘴站直身子的時候,突然覺得肚子痛,於是捂著肚子又蹲了下來,緊緊地叫著小姑。小姑過來,見小姑臨產,就飛回家,讓鄰居叫了正在地裏幹活的家人,拿了自己的繈褓,提了壹碗在瓦罐竈上煮的雜豆湯,匆匆回到深潭。到了水池邊,我看到我嫂子躺在地上,肚子裂開了,九條小龍在她身上爬。嫂子嚇得大叫壹聲,暈了過去。瓦罐被水池砸破,豆湯流入水池。當豆子進入水中時,它變成了壹條遊動的魚。因為有五種豆子,所以把魚分成五種顏色。當我姑姑的家人到達時,我看到惠今被遊泳池包圍。正在驚疑間,惠今化作幾道金光,飛進了水池。大家近看,只有壹個嫂子暈倒在泳池邊。
後來,人們在這個水池旁邊建了壹座廟,雕刻了壹個我嫂子的聖像,並在房檐和柱梁上雕刻了九條飛龍,尊稱這座雕像為“九龍聖母院”,廟也因此得名,也叫“龍潭寺”。
聖母瑪利亞所生的九條龍有著不同的個性。據李東陽《懷錄堂集》記載,大龍被稱為“獄牛”,喜樂,就是現在刻在胡琴頭上的猛獸;第二條龍叫“吉皮”,愛打架,是劍柄上的“龍吞嘴”;三龍叫“嘲風”,喜險,即廟角之獸;四龍的名字叫“普勞”,意思是古鐘上的動物按鈕。五龍,名曰“大嫂”,愛坐,即佛座上之獅;六龍人稱“霸王”,愛挑重擔,俗稱“老鱉”扛石碑;七龍叫“犰狳”,好官司,成了舊社會監獄門上的獅子頭;八龍擅寫,即石碑兩面刻的“龍文”;九龍素有“曼吻”之稱,愛吞,即寺脊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