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唐代壯族有壹個叫“劉三姐”的歌女。她很聰明,經常用民謠贊美勞動和愛情,揭露富人的罪惡,富人對她又恨又怕。因此,有壹年的三月初三,當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富人派人砍斷了藤蔓,導致她掉下懸崖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歌手,後人在劉三姐去世的那天聚集起來唱歌。壹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這些傳說現在很難證實,但它們是由宋人寫的。書中有壹個記錄:“當谷物成熟時,強壯的人選擇壹天崇拜上帝,男人和女人將在盛大的聚會上唱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繁榮。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成為文化娛樂和男女浪漫的場所,並有拋繡球的遊戲。
女子將繡球拋給心愛的男子後,兩人雙雙退出歌壇,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朝,形成了千人參加的大型活動。編輯於1934據記載,當時廣西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
“龍段”是壯語,原意是“下田壩趕街”。在古代,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每年春天,壯族人民聚集在各地,選擇吉日開放市場,交換稻種和農具,形成了早期的市場貿易。在壯鄉的春交會上,青年男女用歌聲說話,邀請情侶三五成群唱歌。老人們在市場上找親戚朋友,追到老情人。當地漢族人稱龍段街為“花街”、“浪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