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68-1398)組織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壹次移民活動。洪武三年(1370),劉氏始祖等族人從江南碭山縣北遷,定居日照鵲巢村,繁衍生息,生下傅、陸、壽、、史、舒、鐘、侯八子。後來,由於家族火災的災難,劉氏兄弟四處流散,只有第四子陪伴留在家鄉。長子劉福、次子劉祿遷居大劉家溝村(今東港區三莊鎮),三子劉綬乞討定居在劉佳莊子(今東港區三莊鎮),五子劉實定居在西劉家溝(今莒縣重樓鄉),七子劉忠到臨沂蘭山區劉家莊村,八子劉厚定定居在沂水縣劉家店。經過這次變故,鳳凰嶺下的喜鵲林處處荒涼,劉家也缺少了往日的歡樂景象。劉思源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所以他在明朝成化年間把鵲巢改名為“曹鑒”。
明朝弘治年間,將長子智幹、次子智真托付給劉,與三子遷居到波格莊(屬青州府諸城縣,今高密市)。經過幾代人的創業,家裏已經逐漸從貧困轉為小康。他的後代很多都通過了科舉考試,尤其是第九代的劉統勛、第十代的柳永、第十壹代的柳永,他們都在朝廷任職。劉氏家族成為“三相”,在朝野引起轟動。
清道光末年,柳永後人出資在村建立了柳氏宗祠,祭奠先人。祠堂占地1.2畝,院內有黃楊、銀杏、柏樹。祠堂正殿五間,磚木結構,掛著沈重的梁柱。東西山峰,鋼叉手。祠堂正面懸掛著清愛堂橫匾,堂內安放著始祖思遠的靈柩。祠堂正中供奉著吏部天官柳永的位置。寶座前香案兩側,有三面旗牌、金瓜、斧、蹬天、半臺鑾甲、龍鳳棒、鑼等禮器儀式。祠堂正門的屋檐上掛著壹對禦紗燈籠,光芒四射。整個祠堂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相傳清代所有路過此處的文武百官,都步行三裏到劉祠堂送禮祭奠。祠堂旁有參天古柏,林地東側有壹棵古槐樹,高約50米,粗壯折疊。森林前面有壹塊重達幾千公斤的白色大火石。思遠公的後代遍布全國,包括江蘇諸城、臨沂、莒縣、沂水、贛榆等地。“四清”前,劉氏子孫常到祖墳前祭奠、悼念。社會上又叫“大白燧石劉”。
村西南有劉氏祖林,前有山崖為天然影壁。曹鑒河上的小溪從西北流向東南,被玉帶環繞。這裏有11劉氏先遷之祖及其後代的墓葬,是劉氏家族歷年尋根祭祖的必去之地。
曹鑒村背靠群山,從南面望去,三座山峰並列,宛如壹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名鳳凰嶺。東西兩翼樹木蔥郁,綠草如茵。村前是壹片平坦的山谷,竹林茂密,桑園土地肥沃。曹鑒河穿過村莊,流經鳳凰嶺,向南流入黃墩河。鳳凰嶺的九座大山猶如九條巨龍,將整個曹鑒村環繞成“前溪朱雀,後山玄武,左山青龍,右山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呈水龍帶狀分布,與三面山遙相呼應,形成“三衛星、衛星、龍”風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