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它發展成為壹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歷史上對新加坡最早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普洛鐘(意為“半島盡頭的島嶼”)。
那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個事實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14世紀。新加坡已經成為強大的斯裏維加延帝國的壹部分,這個帝國被稱為淡馬錫(意為“海城”)。182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9月6日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然而,馬來西亞總理東姑單方面捍衛UMNO的利益和馬來人的政治特權,忽視其他社區。1965年8月9日,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被迫退出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面積682.7平方公裏,2009年人口普查人口4607733人。中國文化的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方式。比如農歷新年、清明節,景泰藍、瓷器、書法等傳統藝術,以及中國文化中流行的風水理論,也可以在很多新加坡的建築設計中體現出來。馬來人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新加坡更加多姿多彩。受早期阿拉伯商務旅行的影響,馬來人皈依了伊斯蘭教。最受稱贊的民族特征是堅定團結、樂於助人的思想和堅定不移的宗教信仰和傳統。印度人在很多方面都被稱為“新加坡的建設者”。在新加坡早期,印度人扮演著契約勞工的角色,參與各種建設工程,如沼澤疏浚、道路建設等。他們還參與了新加坡許多著名公共建築的建設,包括聖安德烈大教堂。除了勞動者,有專門知識的人也在陸續到來,其中不乏教育、農業、商業等方面有素養的專業人士。印度族群和華人、馬來人壹樣,在飲食、藝術、宗教方面都盡量保留自己的特色,凸顯了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
除上述三大族群外,新加坡還有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約1.4%,包括歐亞通婚的後裔,如來自馬六甲、馬來西亞的葡萄牙後裔和來自印度的戈雅。此外,還有少數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的後裔。這些族群曾在新加坡歷史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例如,舉世聞名的萊佛士酒店是由亞美尼亞裔的沙克斯兄弟建造的;新加坡的國花金卓萬黛蘭是為了紀念壹個受人尊敬的亞美尼亞家庭的女兒而命名的。亞美尼亞教堂,位於朱比利街,建於公元1835年,至今保存完好。猶太人於1830年來到新加坡,在法律、醫學、商業、教育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阿拉伯人作為商旅者出現在新加坡歷史上,人數從1834年的66人增加到1947年的2000人。著名的阿拉伯家族包括沙可夫、阿尤尼和阿庫夫。
歐洲族群包括新加坡殖民時期拓荒者的後裔,以及近代以來視新加坡為祖國的拓荒者。新加坡確實是外國專業人士的理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