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五年(1407),徐皇後駕崩,派禮部尚書、風水先生進京,選定“吉讓”,準備修建陵墓。直到明朝永樂七年(1409),他們來到昌長平,才驚喜地發現,這個雄偉的“龍脈”來自太行山——燕山山脈,與陰陽五行中四神的位置不謀而合。北面天壽山(鎮山)高大,東面稱莽山,西面如臥虎戒備。在三山環繞的小平原上,還有“金水河”溫榆河從這裏穿過,真的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在天壽山腳下修建明陵的工程就開始了。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今天,我們參觀長陵和在定陵發掘的地下宮殿。
請司機開慢點。透過窗戶我們可以看到壹個石牌坊,這是陵墓區的標誌。這座牌樓有5個6柱11層,全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是中國現存最大、最精美的石牌樓。
好吧!這裏是目的地。請帶上妳的行李下車。
這個門叫大紅門,是陵墓區的正門。穿過正門,我們腳下的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這條神道隨著地形起伏。這是基於《風水學》理論中的說法“旺彎環吉祥,死硬直猛”。它是中國建造的帝王陵墓中最長的神道,全長7.3公裏。
向前望去,有壹座碑亭,是長陵贊德碑。《長陵功德碑》上有壹個以盤龍為首的碑,下方是壹個高7.91米的碑,上面刻著“大明長陵功德碑”。正面有長子朱高熾為其父題寫的4000多字的《贊德碑》,背面有乾隆年間所寫的奏折。
亭後八百米神道上有12對石獸,6對石人,稱為石像。這些都是為了體現皇帝生前的禮儀尊貴和死後的尊嚴而設置的。
這是壹座星門,也叫龍鳳門,意思是天門。在這個三門六柱門的中央,有三個火焰圓球,所以也叫火焰牌坊。
眼前的宏偉建築是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大、建造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陵墓。朱迪發動“靖南之戰”,奪得皇位,改國號為永樂。在執政的22年間,他勤於政務,不喜奢華,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他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6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中國世界遺產名錄中有4處文化遺址是由朱迪創建的。長陵* * *占地10公頃,建築中軸線包括林根門、林根堂、明樓、寶城、寶鼎。陵墓* * *有三個院落,位於二進院落的靈恩殿是明十三陵中唯壹保存完好的大殿。
仿照故宮太和殿的規定,又寬又寬。
中深五間,廳內有60根巨大的楠木柱子,重檐。中間的四根柱子直徑都在壹米以上。它是中國最好的楠木寺,用來供奉慈禧太後的神靈,舉行葉陵墓的祭祀活動。
從寺廟後門出來,就到了第三個院落,明樓,長陵的標誌性建築。明樓裏有壹塊石碑,上面寫著:大明成了文祖的陵墓。因為皇帝姓朱,石碑身也是朱紅。
接下來,我們將去定陵,在那裏我們可以參觀古代皇帝的地宮。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後小椴、蕭靜的陵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九歲即位後,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由大臣張輔佐。國家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大有興國之勢。張死後,他就像變了壹個人,28年不關心國家大事,導致國家幾乎癱瘓。後人評論說,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歷皇帝在位的時候就已經是定局了。朱翊鈞壹生中做了壹件值得稱道的事,那就是在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七年間,他決定抗日援朝,鞏固了中朝關系。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建築條例是從祖父世宗的陵墓改過來的。寶城前的建築毀於戰火,當年的規模從僅存的住友基座就可想而知。前面的陳列室裏,陳列的都是定陵出土的國寶,都很精美。妳可以大飽眼福了,30分鐘後我們門口見。
現在我們來到了定陵的寶城,直徑230米。寶成中部是山頂重檐歇腳的阿明樓,是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完好的建築。壹個6.19米高的石碑,上面刻著“大明”和“宗申獻帝陵墓”的字樣。寶城中間的大土堆叫寶鼎,其實就是壹座墓。
跟著我從左邊的通道進入地宮。定陵地宮的發掘開始於1956年5月,結束於1958年5月。發掘人員起初發現寶成西南墻上有壹個券門露在外面,於是在券門對面開了第壹條溝。壕溝見底後,他們發現了壹條用城磚砌成的隧道。沿著隧道指示的方向,第二個壕溝在明建築後面被打開,面對著保定。在這條溝裏,遇到了壹塊刻有“此石距金剛墻前十六尺,深三尺五尺”的石碑。這塊石碑是指明方向的標誌,因為定陵是皇帝生前所建,地宮建成後必須用土封好。沿著石碑指示的方向,開了第三條壕溝,終於找到了石頭隧道,找到了金剛墻。上面的金剛門被拆了,也就是隧道票進了地宮。西側中間有兩扇漢白玉石門,從內側用“自來石”撐起。發掘人員用鐵棒將自來石從地面凹槽中撬出,然後用鉛絲包裹起來,讓它立在其中壹扇門後,另壹扇門就可以打開了。
整個建築為磚石結構,禮制為仿明殿的“九宮”制,分為前室、中室、後室、左右室五個廳。我們現在在前廳,也叫前廳。我們打開壹看,地上只有壹層黃松木直通後堂,木頭上清晰可見運送棺材的車轍。
再往前走,妳會發現中央大廳,它位於前、後、左、右四個房間的中央。地面鋪細方磚,據說越來越亮。殿內有壹漢白玉寶座,與皇帝生前的寶座相同。王座的靠背和扶手上雕刻有水龍頭,兩位皇後的祭壇上雕刻有羽冠。在三個寶座前,有五個祭祀用具,包括壹個香爐,兩個燭臺,兩個花瓶和壹個神龕。
前面有青花雲龍瓷罐,裏面以前裝香油和壹根燈芯,叫長明燈。
這座宏偉的地宮就是後堂,又稱禦堂,是地宮中最大的壹座。地面是用磨光的斑駁石頭鋪成的。後殿正中,有壹張須彌形棺床,石質斑駁,漢白玉鑲邊。中間有壹個方洞,中間填黃土,是選墓時的第壹鏟黃土,叫黃金井。棺床上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棺木,有26箱隨葬品。萬歷皇帝設計了明清最高級別的葬禮——金井玉葬。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矩,只有皇帝的靈柩放在後廳,皇後的靈柩要貼在左右廳。定陵為什麽要有壹個皇帝兩個皇後?左右附廳沒有陳設,但後廳有兩位皇後的棺材?讓我們談談他的第二個兒子:小椴是朱翊鈞的正式女王,然後他沒有孩子。孝靖皇後是萬歷皇帝母親身邊的宮女王,萬歷皇帝生下了她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壹月天子”。萬歷死後,她被封為貴妃,簡稱孝靖。她比朱翊鈞早死九年,葬在東京左側的平岡。她的孫子朱由校繼承王位後,她被追授為太後。他們為什麽葬在壹起?據專家推測,萬歷四十八年,先是孝皇後病死,三個月後萬歷皇帝駕崩,其子朱常洛繼位29天後死於紅丸案。朱由校,這位16歲剛剛即位的皇帝,面前有三場葬禮,還有他祖母的搬遷。如此巨大的任務壓在他身上,所以準備工作非常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不方便打開放置皇後的附屬大廳,所以皇帝和皇後的棺材都是從正門進去的。但是到了地宮,發現附廳的過道太窄,皇後的棺材進不去,只好放在後廳。
離開地宮後,我們今天的十三陵之旅就要結束了。相信大家壹定會為這龐大的皇陵群感嘆。我希望我的解釋能給妳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欣賞我們國家的古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