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查了壹下數據,果不其然,《告別》在中國的票房同樣慘淡。《桃姐》有劉德華這樣的特型演員撐腰,某種程度上是商業片,票房不是參考。
還有票房那麽差(太可預測)評分那麽低的原因是什麽?顯然,它選擇了錯誤的發布時間。它在情人節上映,片名後加了“男人和女人”兩個字,以為會票房成功。但它完全低估了壹個問題:大多數選擇在情人節去看電影的戀人,因為整體文化水平的原因,只會喜歡《小時代》、《致青春》、《失戀33天》等電影。而且就算妳有名字吸引他們的興趣,再找個演員(陳坤)吸引他們,也比不上導演營造的那種強烈的文藝電影風格和故事情節。
如果能做壹個調查數據,我覺得結局肯定會是這樣的:這些戀人(他們是最容易傳播信息的)回去告訴他們要去看電影的同事朋友情侶,說不好看,每次要接吻的時候,背景的音樂看起來就像要分手了。剛剛在豆瓣看到這壹天的情侶,可能壹夜之間就點了無數顆星。連鎖反應之後,再加上壹些跟風狗常年泡在豆瓣裏(別人絕對不會點高點來說明自己的品味比別人好),就誕生了這部電影的悲劇。
以《越界》為例,分析“為什麽壹部好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失敗了”這個話題。現在該說說“為什麽爛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成功了”。
說起我們的爛片,那麽多,比如富春山居圖,小時代,爸爸去哪兒等等,為什麽會有這麽好的票房?我想解釋清楚原因。它太大了,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我認為這可能包括...中國近代史,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等等。簡單來說,其實那些文化思想水平較低的人是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占大多數。因為歷史和X黨的各種原因,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麽不說話?思想上壹直被禁錮,發達國家也很落後,這也是為什麽《再會》在國外那麽受歡迎,在國內卻那麽慘淡。
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壹些電影類型按照對文明社會發展的了解程度來排序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從高文明到低文明):壹旦分開>;爸爸去哪裏了?>小齡班。
妳為什麽做這樣的排序?追求真理(壹次別離) >不被我們社會文明重視的父子關系(爸爸去哪兒) >高富帥白拜金青年?(小時代)
在這個排名中,很明顯,與壹個發展中國家相比,喜歡金錢和名牌、帥哥美女的人最容易理解文明,追求真理、自由、科學、民主的人最難理解(當他們沒有達到對這些東西的追求時)。終於把這個麻煩的問題解釋清楚了,然後就好辦了。這樣我們就能清楚地理解為什麽中國的文藝片市場那麽差(大部分是文藝片表現出來的)。像《爸爸去哪兒》、《小時代》這樣的電影之所以在中國票房如此火爆,是因為它們的文明程度在現階段的中國最容易被觀眾理解和喜愛。這就奠定了中國電影市場壹個好的票房電影類型:不要太過分。
其次是典型的商業片路,用大牌。越紅越好,品牌越大越好。如果妳能邀請劉德華,不要用趙曉光。既能保證大牌雲集,又完成了最簡單的票房炒作。這就是為什麽每年各種賀歲片裏都有數不清的大腕,光是看偶像粉絲基本就能碾壓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