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三省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鄰虹橋國際機場,北鄰昆山,南接嘉興,西鄰王萍。澱山湖下遊,黃金水道曹剛河穿鎮而過。沿河延伸的九條長街,臨水而立的數千座明清建築,36座古樸風情的石橋,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在玩膩了價格差不多的人造景觀後,人們驚訝於上海郊區依然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觀,在這裏可以找到壹種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難怪同濟大學的壹位著名教授,在考察了朱家角之後,感到驚嘆:“朱家角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是上海之寶,更是國寶”。臺灣省已故著名作家三毛,被這裏“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迷住了,被這裏的靜謐、如畫、詩情畫意所陶醉。
“小橋流水的自然風光,才是最初的明清街巷”,這裏的自然外景不禁被眾多影視導演所關註,絡繹不絕。水鄉古鎮的婉約風韻壹次次被搬上銀幕和電視,有時還會出現幾部電影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已成為國內外影視拍攝的熱點,被譽為“上海郊區的好萊塢”。
朱家角,壹個著名的城鎮,歷史悠久。在1958煉鋼期間,鎮上的人們為了找到鐵,奇跡般地幹涸了鎮北的湖泊。在湖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證明是馬家?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65438年至0959年,澱山湖中打撈出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車、印花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的遺物,足以證明朱家角的先民在幾千年前就在這裏生活繁衍了。
1930,鎮上的《梨竹報》刊登了壹段《東鄉寧?吳棟將軍甘寧墓的發掘證明,朱家角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已形成了壹個鄉村集市。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期就已形成集市,名為朱家村。鎮上著名的寺廟,如元金寺和慈門寺,建於元朝和正念之間。可想而知,古鎮人口密集,初具規模。由於穿過小鎮的曹剛河交通便利,商業蓬勃發展,煙花成千上萬。明朝萬歷年間,正式建鎮,珍珠街亭也叫竹溪。《朱莉孝誌》編纂於清代嘉慶年間,以朱莉為鎮名,俗稱李嬌。宋儒林曾在《珍珠裏的壹個小故事》序中這樣描述:“今珍珠為清溪壹隅,煙火萬千,北接昆山,南接水谷。它的街道壹望無際,商人們車水馬龍,水木清華都是文人雅士...置身其中的人都很羨慕讓農莊兩岸的風回到古代,但總比萊文裏的好。從中可以領略到200年前朱家角的繁華與人情。
朱家角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水路交通便利,商人眾多,往來頻繁。曾以江南標準布業聞名,號稱“衣棉被天下第壹”,成為江南巨鎮。有時有詩說:“魚米之鄉六時有難,南橋人避作小巡,兩鎮(朱涇、楓涇)不如朱傑亭,見諸圖總未可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異軍突起,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繁榮。那時候老店名店多,南北各種百貨,農村足在江浙壹帶綿延數百裏。所以有“三景(朱涇、楓涇、荊靈)不如壹隅(朱家角)”之說。
民國時期米業鼎盛,所產青角薄米為上海米市之冠,遠銷北京及海外。水稻出現的時候,最高峰達到2萬到3萬噸(1500-2250噸),每天收獲600噸油菜。生產的“朱家角菜油”聞名天下,還有工業、手工業和銀行典當。逢年過節,更多的外地攤販來趕集,餐館、茶館幾乎日夜營業,大攤販走街串巷,小吃通宵達旦。當時,數百艘農用船只前來收割水稻,封鎖了曹剛河。
古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依山傍湖。真山真水,盡顯江南水鄉特色。這座山叫殿山。雖然不高,但是名氣很大。它是浙西天目山的起點。比如爬山看湖,可以欣賞到壹個“巔峰黃昏照”的場景。
湖泊,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62平方公裏。湖的東部大部分在朱家角地區。杭州有11西湖,面積很大。可以乘船環湖遊泳,湖區蘆葦輕輕搖曳,讓妳感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有魅力,有古鎮的特點。由壹橋、壹街、壹廟、壹寺、壹堂、壹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巷組成。如果說900年水鄉周莊小巧玲瓏,看起來就像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氣勢恢宏,雍容華貴。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1.5平方公裏,是周莊面積的3倍多。它的家很大,有很多天然的地方可以玩。曹剛將朱家角分為北岸的敬亭港和南岸的北街。這裏有蜿蜒的小巷,花崗巖的街道,青磚青瓦的明清建築,兩旁還有無數的歷史遺跡。第壹橋,上海第壹石拱橋,也是江南最大的五孔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7月27日的快船搖擺是最好的,而其他30座古石橋的雄偉壯觀絲毫不遜於周莊。從施工和技術上來說,朱家角的中和橋和紮西橋都比周莊雙橋強,那些特色橋是周莊比不了的。三步之遙是“高低橋”、“微縮景觀”種植橋、“卡”齊家橋、“永豐紀念國恥橋”。
第壹街,是上海第壹條明清街的北大街,歷經滄桑,依然那麽原汁原味。“第壹眼”的獨特構造令人驚嘆。素有“長街三裏,店鋪千間”之稱的北街,老字號店鋪林立,掛著紅燈籠,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街,是江南其他古鎮望塵莫及的。
第壹個寺廟,國保寺,是上海玉佛寺的下院。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波贈送的第壹尊白玉觀音、千年古銀杏被稱為國保寺的“三寶”。
第壹殿,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墻,飛龍招財葫蘆,長格子窗,呈現出壹派肅穆壯闊充滿古意的景象,香煙繚繞。其中“鬥拱臺”、“木刻梁”、“中堂畫軸”(現已廢棄)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第壹個大廳是Xi大廳,這是江南富裕家庭建築的傑作。尤其是墻門的磚雕,更是壹絕。其精美的圖案、精美的雕刻、高超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第壹個博物館,王昌紀念館,展出了近100件實物展品,如王昌的蠟像,詩歌,書法和繪畫,銘文,織布機,老式床等。,分別是清朝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它們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水晶地位極高。
第二個花園是科智花園和竹溪公園,壹個古老的,壹個現代的;壹個巨大,壹個精致,相映成趣。科智園是壹座莊園式園林建築,占地96畝。這個花園是馬於1912年建造的,意思是“邊種邊學”。有書城,有向濤村,有園中亭,有廊坊橋樹,有廳堂房,各種建築客廳壹應俱全。竹溪公園則建於1956,占地70多畝。它小巧玲瓏,風景優美。它被裝飾成春、秋、冬三個花園,各具特色。還設有兒童樂園、餐廳、茶館、商店,是休息、吃飯、購物、遊玩的理想場所。
三個海灣,即:三陽灣、膠州灣和托米灣。步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子。我想,路的盡頭,直角轉彎,壹個街邊市場就在眼前,讓人感覺很奇妙。老街這種奇特的轉彎景觀在其他古鎮很少見,除非朱家角,否則是看不到的。
二十六巷其實不止是朱家角的二十六條古巷,每條街都有巷,通向街、街、巷,形成網絡棋盤格局。朱家角古巷以其豐富、古老、奇特、深邃著稱,是江南其他古鎮無法比擬的。走在巷子裏就像進入了壹個迷宮,充滿了樂趣。探秘過去,享受北方胡同式的情趣,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古代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國人和外國人的青睞,是壹塊寶貴的處女地,需要進壹步開發。
名鎮朱家角還以“三多”聞名,即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港多、索石多、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研究學習的寶庫。歷來都是文人墨客雲集,人才濟濟。明清兩代,進士16人,其中4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學者王昌、醫家陳、小說家呂圖二、報業巨子子沛、畫像石僧等。
其次,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裕的家庭和文人在這裏建造花園和房屋。鎮上古宅多達四五百間,隨處可見風火墻、石庫門、墻門的人家。“三岔漁村”、“王昌故居”、“復律歲誌”以及會館、陸氏家族、陳故居、鐘家會館等數十處,以及沿街無數的明清建築,飛檐走壁、瓦白墻、明清風格,構成了壹幅明清水墨的畫卷。
第三,河港多,索石多,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有許多橋梁、河流和港口,旁邊有無數的電纜船和石頭。形態各異的水橋,各種各樣的纜船和石頭遍布小鎮的河流和小巷。這些江南水鄉的獨特景觀,仔細觀察,有趣又耐人尋味。簡直就是歷史、文物、建築、風俗、藝術的綜合體,有凸出的石砌護岸的“雙面河堤”,有凹進的石砌護岸的“單面河堤”,甚至還有人從前門進、河岸從屋後出的“隱形河港”。鑲嵌在水巷石駁中的花崗巖浮雕纜船石,令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有的雕成角,有的雕成劍,有的雕成怪,有的雕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之美。這些歷史悠久的雕刻藝術為古鎮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古鎮裏有十幾家茶館,新建的放生橋茶館,老東家茶館,古色古香的廟曲樓,門板門面,幾張桌子板凳,簡單便宜的農家茶館,最有意思和喜人的是茶館對遊船開放。
朱家角,壹個著名的城鎮,有美麗的水,古老的橋,奇怪的街道和精致的花園。很難解釋為什麽不能在古老的石板街上行走,探索幽深的小巷,走拱形石橋,坐小船。怎樣才能體現出“船在水上,人在畫報世界裏旅行”的感覺?!
外觀:
被譽為“上海威尼斯”的朱家角,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早在1700年前的三國時期就有了村落集市,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成為商賈雲集、煙火萬千的繁華集鎮。至今還能看到明清時期澤國古樸的街道、建築和古樸的風俗。朱家角鎮以其古樸的江南水鄉而聞名。古鎮古樸、幽靜、幽雅。走在蜿蜒的石板路上,蜿蜒在狹窄的街道和店鋪之間,仿佛看到了壹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畫;小橋流水,明清民居,吳鵬小船交替出現在我們面前;岸邊有柳樹和石橋,就像壹條彩虹橫臥在澱浦河上。從喧囂的城市走進朱家角,可以體會到壹些閑適和舒適。
小橋流水是自然風光,原汁原味的明清街巷才是正宗。據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期就已形成集市,明朝萬歷年間正在建鎮。朱家角,又名朱傑亭,又名朱熹。小鎮面積47平方公裏,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延伸,數千座明清建築依水而立,36座具有古老風情的石橋猶存。這裏有滬上第壹石拱橋,有“三裏長街,千店萬鋪”的北街,有江南富家建築的代表作堂,有清代“吳七子”王。紀念館、“江南第壹茶館”和水上“遊船茶館”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老石板街、深巷幽巷、拱形石橋、小舟,無不體現出朱家角古鎮的水、古橋、奇街、幽巷之美,真可謂“船在水上,人在畫報世界中遨遊”。
朱家角的傳統特色有:玫瑰豆腐、雙套曬幹油、無鉛皮蛋、五色湯圓、小籠包、烤毛豆、鮮肉棕等。金秋菊花、黃蟹養肥的時候,還可以在這裏品嘗到美味的澱山湖大閘蟹。
腦橋
“到了古鎮不看橋,等於沒去過古鎮”。各種形狀的古老石橋將古鎮連接成壹個整體。建於明代的五孔石拱橋解放橋、三孔石拱橋九峰橋、單孔石拱橋太安橋等36座美麗的古代石橋,至今依然古色古香。
流動的水
有九條長街沿河延伸,數以千計的明清建築袖手旁觀水面,顯示了江南水鄉的特色。
家庭
“樓上住,樓下開店”是古鎮的壹大特色。1000多棟明清建築風格獨特,10000多戶人家在河邊。
北街
是上海郊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街,又稱“壹線街”。街邊的民居和店鋪相映成趣,白墻黛瓦,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古意盎然。
江南帝乙茶館
建於清朝。當妳爬上這座建築時,不僅可以欣賞到三面環水的美景,還可以欣賞到明清時期的建築。河邊百米長廊,東臨解放橋,西望小店山。除了喝茶,還可以在茶館裏欣賞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
竹溪公園
布局精美,假山、水簾洞、荷花池、湖亭等。公園裏有三個花園:春天,秋天和冬天。香味飄來,郁郁蔥蔥。春園被壹條小溪環繞,溪岸邊有壹個石駁棚。溪上有四折橋、弧形水泥橋、石板橋,形態各異,形成了橋洞見橋的奇觀。
泰安橋
何家橋,俗稱何家橋,建於明萬歷十二年(1584)。它是壹座單拱石橋,位於曹剛河口的著名寺廟元金寺前。這座橋又高又陡。橋頭豎立著兩塊旗桿石,用於懸掛路燈,是來往船只的航標。橋兩側青石扶手上的“非雲石”浮雕古樸敦厚。
城隍廟
被譽為“清華閣十二景之壹”,是道教徒的主要活動場所。周圍建築古樸典雅,寺內舞臺可觀看精彩節目。門前壹對石獅,懷中繡球,線條柔和,頗有江南石獅雕刻風格。
古鎮歷史:
朱家角的土地形成於大約7000年前,在澱山湖底發現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攸縣、樓縣、嘉興縣、新沂縣、昆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郡、昆山郡。宋元時期,逐漸成為壹個名為朱家村的小集鎮。元朝二十九年(1292),屬華亭縣、上海縣、昆山縣。明代嘉靖二十壹年(1542),屬青浦縣、昆山縣。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成為大鎮,改名朱傑亭,又名竹溪,俗稱李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稱朱莉,轄五十保壹區二十五圖,三區十壹圖。地圖是當地的行政長官。清宣彤二年(1910),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江三角洲自治區。區主任主管地方事務,是青浦縣下轄的16自治區之壹。民國元年(1912),成立珠三角城市辦公室,設城市主任。16年,變更為珠海市市政管理局。18年3月,行政會議撤銷,仍稱珠三角。民國20年,第二區公所成立,為青浦縣八區公所之壹。占領期間屬偽青浦縣第六區,轄三鎮六鄉。34年,第二區恢復辦公。第二年,設立了第二個地區辦事處。37年,屬清溪特區。1949,14年5月全境解放,建立朱家角市,為縣級市,下轄壹鎮四鄉。原屬於昆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1951年4月,朱家角區成立,轄五鄉壹鎮。1954,朱家角鎮設立為縣直屬鎮。1958年與葉龍鄉合並,成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離,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5月,分別設立朱家角鎮和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制,設立朱家角鎮,面積47.44平方公裏,人口39719。2000年,總人口37845人,轄6個居民委員會和24個村民委員會。
早在宋元時期,朱家角地區就已經形成了市場。後來由於水路交通便利,商業繁榮,逐漸形成了集鎮,到了明朝萬歷年間成為了繁華的市鎮。清朝以後,這裏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到清末民初,商業的繁榮程度已居青浦縣之首,是周邊四鄉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儒林在清代嘉慶《珠中小記》序中描述:“今珠為清溪壹隅,煙火萬千。它北接昆山,南接水谷,街道壹望無際,攤販車流,水木清華...穿越其中的人,羨慕農耕,周圍的風依舊古老,卻比唱歌的人多。雖然萊文和關蓋裏不相上下。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口繁盛。北街、大新街和漕河街是商業中心,這條街有三英裏多長,有壹千多家商店。有“三京(朱涇、楓涇、泗涇)不如壹隅”之譽。民國時期,米市極為繁榮,青米遠近聞名。當時,曹剛兩岸有100多家米廠、米店、米店。每次新谷登場,河港都被米船擁堵,其盛況可見壹斑。此外,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足,商業繁榮。
古鎮風俗文化:
古鎮朱家角,橋、巷、角眾多,透露著無限的水鄉文化氣息。朱家角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數百年來造就了無數英雄。今天,朱家角人不斷延伸這壹悠久文化的源頭。由此,朱家角誕生了許多“特色角”,無論是自娛自樂,還是大眾文化。總之,“特色角”小何只露尖角。相比文化技能,講求文化品位,搞文化娛樂,吸文化內涵,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方式,就像綠葉襯牡丹,為澤國水鄉增色不少。這是壹筆豐富的文化財產。
京劇角
韻社是壹個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京劇愛好者組織,壹直延續至今。鎮上有壹個老年業余京劇團,平均年齡70歲,經常“京韻繞古鎮”。除了傳統劇目,他們還表演了現代京劇《虎山行》、《沙迦?諸如此類。他們精彩的表演總是受到嘉定的稱贊。松江、金山等區縣邀遊。
歌唱角度
朱家角有10多歌手,自發聚集在壹起。幾年來,他們堅持每天去公園和大橋練聲,技術日臻完善。他們經過專家培訓,有的已經走上舞臺。陳耀祖先生高亢的歌曲《我愛五指山》獲得1996全國農民歌唱壹等獎。與另壹位女業余歌手合唱,被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選為“每周電臺音樂會”指定節目,多次代表青浦縣。其他幾位歌手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縣市級歌唱比賽中多次獲獎。
文學角
朱家角中學春暉文學社成立於13,在全國中學生報刊上發表作品200余人次,566篇。僅1998上半年就有20多部作品入選《作品精華》《優秀日記》等書籍。
13期間,文學會員創作了詩歌、散文、小說、通訊等各種體裁的作品8200余篇,106期《春暉文學》已在全國出版發行。這個文學社多次獲獎,1995被授予“優秀校園文學社”稱號。864名春暉人從最初哺育他們的朱家角山山水水,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另壹個由朱家角鎮文化館牽頭的“文藝創作組”,也成立了20多年。這個團隊有20多位作者,大部分是作家,文理學院的作家,迷妳小說的成員,故事俱樂部的成員。他們堅持業余和圈養。古鎮筆。
文藝創作組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作品700余篇。其中,報告文學、散文詩、電影劇本幾乎每年都會見諸報端。他們還出版了《午夜星空》詩歌集和《處處夕陽》報告文學集。多部作品已通過出版社審核,將陸續出版。他們的作品還被《解放日報》、《小說世界》、《青年壹代》、《故事大王》等市級刊物選編。
“文藝創作組”的第二個特點是堅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20多年來,他們的小品、曲藝、故事、劇本都取得了很高的點擊率。曾被上海錢幣群眾藝術館稱為“鄉村藝術家”。他們的解說詞《海洋深處》獲得上海藝術文化節優秀創作獎;他們的《浴室風暴》、《兩個母親帶女兒》、《無盡的仇恨》等故事獲第九屆上海故事俱樂部連載創作壹等獎、中篇小說通俗文學二等獎。他們的歌舞小品《蝶戀花飄飄》於1996年在上海參加交流演出,並獲得當年群眾文化創作與表演雙冠軍獎。朱家角的“文藝創作群”現象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註,《新民晚報》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報道。
書畫角
朱家角鎮的又壹文化特色。現在的書畫愛好者從84歲的老人到十幾歲的娃娃都有。因為興趣愛好,他們有意識地組成興趣小組。以書為友,以畫傳情,“以詩書自榮”,陶冶情操,有益而有趣。住在臨街臨水老房子裏的趙福良,滿屋子都是書。近兩年參加全國書法比賽30次,獲獎20余次,其中首屆“華夏杯”和“吳彼杯”書法比賽獲全國壹等獎兩次。曾經,古鎮的店鋪都留下了他帥氣的字跡。還有兩位書畫角成員也在全國硬筆書法大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健身角
確切的說,朱家角有幾個健身角,街心花園旁邊的那個最引人註目。每天早上,都有壹些老人早早地來到這裏,拍手、扭脖子、踢腿、打拳做早操,個個精神抖擻。尤其是壹群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手持木蘭劍,彈奏著優雅的民樂,動作優雅大方,顯示了朱家角人極其豐富的文化素養。在上海市老體協組織的比賽中,朱家角多次獲獎,使古鎮朱家角成為上海的體育明星鎮。
早茶角
朱家角的人有喝早茶的習俗,他們可以喝很多種茶,信不信由妳。每天早上,在霧消失之前,朱家角方勝橋下和曹剛河邊新開的茶館已經充滿了笑聲和顧客。來這裏喝茶的人都有固定的座位,不管刮風下雨,座位的主人永遠都是壹樣的,既有鎮上賣菜的老農,也有鎮上的普通百姓。壹根油條,壹碗油乎乎的澆頭,壹壺沸騰的“紅茶”,沒有廣東早茶那麽濃郁,也很悠閑。喝茶的人邊吃邊聊社會新聞,邊喝邊聊小鎮的生意和發展,多是討論當今政策和生活的變化,更多的是互相交流各種信息。偶爾會有壹些城裏的“過街人”來茶館歇歇腳,壹個人喝喝酒,俯瞰壹江之隔的秀水青山,享受濃濃的鄉愁。這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壹角。然而如今,水鄉茶館發生了令人耳目壹新的變化。不再以“老茶客”為主。很多年輕人也喜歡來茶館“鬧壹鬧”。他們說朱家角的茶館是壹個理想的“吃氣氛”的地方。當然,如果妳有興趣,不妨壹試。
民間藏書
江南水鄉朱家角,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鎮。朱的“文儒”是人人愛惜書如命,普通人也以讀書藏書為樂。1991年初,首屆民間圖書開發利用研討會在朱家角古鎮召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註和肯定。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慧日報、新民晚報、上海文化藝術日報、農民日報、勞動日報等都作了不同篇幅的專題報道。民間圖書的開發利用已被列入《上海文化年鑒》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纂。
朱家角家庭圖書普及率超過50%,民間圖書總量超過654.38+萬冊,是鎮文化館圖書總量的654.38+00倍,超過全縣2654.38+0個鎮圖書館圖書總量。其中圖書1000冊,戶數18戶;500卷以上27戶;64戶300多卷。有22類書,包括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80歲的老人,有普通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甚至還有10歲的孩子。
朱家角人善於思考,讀好書,用好書,藏好書,在“用”字上下功夫。舉辦了全鎮特色家庭文化展、民間藏書資源深化利用研討會、新老藏書家聯誼會、知識就是力量演講會等。,並編制了地方民間藏書聯合記錄,將讀書、用書、藏書作為五大最佳家庭評價條件。
“衣裝漸寬,因伊憔悴,我不後悔。”上海圖書館的專家們參觀了朱家角的民間藏書家特色家族,並為朱家角的藏書家授予了“書蟲”、“書翁”、“書迷”三個稱號。
書翁·周拓興,是誰?老人也是“書”老人。他今年70歲,家裏有3400多本書,包括魯迅、莫泊桑、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岡查羅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他曾說過壹句頗具哲理的話:“家裏有書,不要讓它們沈睡,而要榨幹它們的養分。”
楊是個書呆子,長得醜,卻很有藝術細胞。他喜歡收集書畫方面的書籍。已經超過1000份。多年來,他堅持不懈地收集全國各地的名家名作,不惜壹切代價,鉆空子,有誌者事竟成。他收藏的名人真跡包括109歲的蘇局仙寶藏;有年齡最小的書法家陳曉燕4歲的作品;有王同誌和的親筆簽名;有臺灣省陳立夫的書法。遼闊的楊,還專門舉辦過展覽;即使是外國人也會親自欣賞。而楊則從名家的書籍和名作中汲取養料,練就正宗的篆書,自成體系,經常與同行交換收藏。
姚達仁,壹個狂熱的書蟲,副教授。他的藏書很有特色,專門收藏保險書籍,古今中外無所不在。解放初期擔任過國家保險公司幹部,至今仍偏愛保險專業。他家的保險書經常被保險公司借走。粉絲來左,不是佛教信徒,而是對佛教情有獨鐘。家裏有四箱佛經,玉佛寺住持經常來他家抄。
小朱家角藏書家眾多,藏書種類繁多,已經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其社會效應已經超越了古鎮本身,引起了國內外相關人士的關註。不久前,我還不知道日本人是怎麽得到這些信息的。我帶領壹批日本大阪大學的教授去收集朱家角的民俗,並主動提出和壹些藏書家交流。朱家角從書翁派出三個書蟲向日本朋友學習。三位大師不負眾望,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不卑不亢的態度,與日本人交流了兩天。開了眼界,讓日本人大吃壹驚,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明年再見面。
1991,朱家角評選出20位“民間藏書家”,突然仿佛變成了朱家角的“民間大使”,通過旅遊熱線向世界講述朱家角的昨天、今天、明天。被譽為“有書壹條街”的朱家角東湖街,依靠遊客的足跡向世界展示了朱家角的文化情懷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展現了朱家角古鎮人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