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蜀湖長城(上)
宋朝?王安石
屋檐長而幹凈無青苔,花木手工種植。
壹水護田圍綠,兩山排送綠。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他家的環境,幹凈安靜,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最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川對胡寅先生的深情,用“護田”和“驅風”兩個典故,把山川變成有生命有感情的意象。山川主動接人,是人的高貴的壹種表現。全詩既歌頌了主人的淳樸和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隱退隱居的寧靜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的接觸中享受無窮樂趣。詩中雖然沒有正面描寫人,但寫山川就是寫人。風景和人處處相顧,每句話都是不著痕跡的封閉和融化。
做出贊賞的評論
“茅草檐長凈無苔,花木手植”,贊美主人庭院的靜謐。江南潮濕多雨,地面陰暗處長滿青苔,極難清除。但是,胡寅先生的院子經常被仔細打掃,卻沒有壹點青苔。詩人用“無苔”來表現庭院的清幽幹凈,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家的勤勞樸實。主人家特別愛花木,在院子裏種滿了花木,以至於“花木成了花壇。”“承氣”二字,詮釋了花壇的整潔與多樣,寓意著花木的豐富、有序與單調,也顯示了主人家的別出心裁。
庭院裏的環境是如此的寧靜而醉人,以至於詩人把目光從庭院裏的花草樹木轉到了庭院外的山山水水。“壹水護綠圍田,兩山送綠。”這兩首詩運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壹水”和“兩山”描繪成充滿人情味的友好意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郁郁蔥蔥的農田,像壹位慈祥的母親用雙手呵護著自己的孩子;兩座青山很溫暖,很大方。他們推開院子的門,把所有綠色的春色都帶了進來。“護”和“圍”這兩個字很深情,很感人。“送綠”前面是“排綠”二字,更是別出心裁。既寫了山的深邃,又表現了青山仿佛撲向庭院。描寫極其生動,說明兩座山的距離並不遠,就在主人的院子前面,似乎觸手可及。此外,還有壹種群山奔騰,遠道而來,熱情滿滿的感覺。這兩個名句在修辭上堪稱典範。詩人賦予自然以深刻的生命感受,化靜為動,生動真實地寫出了寧靜優雅的鄉村,實現了神化。
延伸閱讀: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出生在壹個官宦家庭。他從小勤奮,博覽群書。他隨官走遍大江南北,接觸了壹些社會現實。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年輕時就立下了“改變世俗”的誌向。22歲進士後,歷任淮南知府、鄞縣知府、周樹知府、常州知府、江東監獄知府,都是體恤民情,促進地方利益的。北宋嘉祐三年(1058),他在擔任擁度判官時,給宋仁宗寫了幾萬本書,深刻揭露了官制、科舉和奢靡之風的腐朽風氣,要求變法和加強邊防,提出了“集天下之財,供天下之開支”的理財原則,但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
1067年,宗申登基,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任翰林學士兼講師。熙寧二年(1069)參政,次年拜丞相,即開始推行變法。金融方面的新法有平均損失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軍事方面,有設將法、護甲法、護馬法。同時,改革科舉制度,培養人才以貫徹新法,這些措施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的發展。國家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實力得到加強。然而,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的實施屢屢受阻,宋神宗也不時發生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職,後被任命為江寧知府。次年2月,他被重新任命為總理。不久,他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宗申而罷課,退居江寧半山公園,被朝廷封為“靖國公”。後人稱他為王。
它具有無可爭議的邏輯力量。還有壹部分山水遊記散文,簡潔明快省力,也記錄旅行和推理。
延伸閱讀:王安石的詩歌成就
王安石的詩歌以熙寧九年(1076)二擊為界,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前期作品以《不平則鳴》為主,關註社會現實,反映下層民眾疾苦,傾向明顯,風格直白;晚年退出政壇後,心境逐漸平淡,大量的寫景寫物詩取代了以前的政治詩。
後期寫《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的藝術,強調意與辭,用詞謹慎,對偶而精,含蓄而深刻,深刻而不做作。他以富於氣韻的風格在當時的詩壇上獨樹壹幟,被世人譽為“王體”。張順民評價說:“王(詩)如空中之聲,相色難尋。”南宋敖陶孫稱其詩為“若鄧艾出兵入蜀,吾當以危為功”。
王安石今天寫的詩大約有二十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抒情和釋佛。他們“清瘦飄逸,洗去五代舊習”。他抒情的抒情詩,寫物為懷的詠懷,更多地選擇了蒼茫、質樸、淳樸的意象,為文人營造了壹個獨特的情感世界。他的詞《桂芝項瑾陵懷古》豪放沈郁,與範仲淹的詞《漁父豪情,秋來風光》壹樣,* * *開豪放詞之先河,對後世詞壇產生了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