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龍屋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變化,包括元宅、衛龍樓、走馬樓和四角樓。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龍圈地。圍龍屋是典型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極柱式、雲南的篆刻壹起,被稱為中國最具鄉土氣息的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壹。據歷史學家調查,這種民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的房型十分相似,有其歷史淵源。客家先民原屬中原漢族,因戰亂、饑荒等原因南下至贛粵閩交界山區。客家先民南遷嶺南定居後,不僅傳播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還保持了原有的建築和民居的傳統風格。
首先,外殼的整體布局
圈地整體布局是壹個大花園,在整體造型上,圈地是壹個太極圖。
圍場前半部分是半月池,後半部分是半月樓。兩半的連接處由壹個長方形的空地隔開,空地用混凝土夯實並鋪設。它被稱為“和平”(或湯滌),是居民鍛煉或晾曬衣服的地方。在“禾平”與池塘的交界處,用石灰和小石子築成或高或低的石墻。矮的叫“墻脊”,高的叫“趙強”。半月潭主要用於放養魚蝦,澆灌菜地,蓄水防旱防火。它不僅是天然的肥料倉庫,還是天然的汙水凈化池。
建築的後半部分是中間的方形主樓。有“三棟兩橫”和壹個圍層;有“三樓四橫”及周邊兩層。最小的圈地建築面積幾千平米,最大的上萬平米。有的大龍屋,住著幾百戶幾百人。壹般來說,“三棟兩橫”是壹個圈地的多數。有三個龍屋,兩個橫墻,包括上廳,中廳和下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用木屏風隔開,可根據需要開合。有南北廳、上下走廊、廁所、會客廳、廂房、書房、客廳等。大廳四周,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有利於采光、通風、排水、排汙。
主宅——橫宅外層為半月形圈地,有的是壹圈地,有的是二圈地,故名圈地。弧形的圍墻守護著主室,形成壹道防禦屏障。圍場的窗戶壹般都比較小,是天然的觀察孔和射擊孔,方便使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藝對抗來襲的敵人。其實龍屋的設計和建築跟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很大的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漢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山區,受到當地人的排擠和欺負。為了團結起來抵抗侵略,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生活在壹起,建造壹座防禦性的城堡式房屋——龍屋,抵禦土匪和當地人的入侵。龍圍內還有壹個堅固的多層“炮塔”,可以用來儲存食物和草料,也可以從制高點射殺入侵的敵人。如果土匪來騷擾搶劫,只要關了大門和半扇門,村民們就會攜帶武器進入龍圈和炮塔進行戰鬥。
第二,龍圍所蘊含的文化精神。
壹是體現了客家人團結互助、尊老愛賢、禮貌文明、善解人意等傳統美德。小假山、魚塘、盆景壹般布置在圍場的大小天井裏。各種花木圍繞著主屋後的半園和正門前的半月池中的“花頭”進行。圈地後面山上的森林叫“龍衣”,禁止砍伐。整個建築掩映在常青樹之中,壹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靜雅。
圍場內的柱、梁、枋、門等都雕刻有生動的山水花鳥、鳥獸等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看上去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蔚為壯觀。壹般來說,壹個龍圈裏居住著壹個近親家庭,他們和睦相處,尊老愛幼,互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聚在主屋上堂祭祖,舞龍舞獅,敲鑼打鼓,其樂融融,壹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第二,客家龍屋的風格是對原有民居風格的繼承。考古資料顯示,黃河流域原始社會中晚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生活在由數十間方形和圓形夯土房屋組成的區域內。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潛意識裏包含了對祖先的壹些住房經驗的恢復和借鑒。
第三,龍屋的建築特征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影。
體現在建築對象與自然地形的和諧,符合“天人合壹”的哲學原則。如遇地形不理想,可通過增設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來調整座次方向,達到陰陽平衡,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摻雜了很多講究“風水宅田”的巫術文化,如古語:“風水為天下不可少,全靠陰陽養”。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
壹方面表現了客家人群居的習慣。因為,無論是在漫長的旅途中,還是在新的地方,客家人都有壹家難以克服的困難,都要靠自己的姓氏生活在壹起;另壹方面,屋內居民按輩分、等級分配房間,其樓房中央擺放著祖宗牌位,供後人祭拜,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庭倫理。
客家人蓋新房時,通常會舉行“喬遷新居”的習俗,稱為“示煞”。請風水先生驅走“三害”會平安吉祥。搬家那天,有大宴會和祭神。
客家話,又名河洛郎。客家人是壹個有特色的漢族,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之壹。傣家竹樓的傣寨都在平壩的水邊,小溪邊的河兩岸,湖泊沼澤的周圍。哪裏有綠竹綠樹,哪裏就有傣族村寨。大寨子裏住著兩三百戶人家,小村子只有壹二十戶人家。房子都是單體建築,周圍都是空地,每家都有自己的院子。龍騰邊境有很多土墻平房,每間房子有三個房間,分為臥室和客廳。這顯然是受漢族人的影響,不再是傣族人固有的形式。四浦地界,全是竹樓木架,上面住人,下面住牲畜。風格類似大帳篷,與《淮南子》記載的“築巢南越”情況完全壹致,也是史書記載的古遼人“靠樹和積木為生”的“幹柱”住所。這是典型的傣族建築。這種竹樓高約七八尺,四根無蓋柱,柱上拴著牛馬。靠近梯子的上層有壹個露臺,變成了壹個長長的大房間,壹個角落用竹籬隔開,做為主人的臥室,也是重要錢財的存放處;剩下的是壹個很大的開間,屋頂很低,兩邊傾斜,屋檐在地板上,所以沒有窗戶。如果屋檐稍高,兩邊也有小窗戶,後面有門。在建築的中心是壹個火塘。無論冬夏,沏茶燒火日夜烹煮,都在這火上,主客聚在壹起,圍爐而談或蹲或坐。屋頂用茅草覆蓋,梁、柱、門、窗的地板都是竹子做的。這種房子的建造極其容易。砍下大竹,召集鄰裏互助,幾天就能建成。但也很容易爛掉,每年雨季過後都要修補。演講會的房子大多是用木頭而不是竹子建造的,風格仍然像竹樓,只是稍微高壹點,而且他們沒有用茅草屋頂,而是用瓦片屋頂。在西雙版納,傣族人可以燒自己的瓦片,瓦片像魚鱗,三寸見方,只有兩三分薄。每塊瓦片的壹面都有掛鉤,竹條水平釘在屋頂的椽子上,間距約兩寸。瓦片像魚鱗壹樣掛在竹條上,傣族人的屋頂是爬不上去的。如果需要更換瓷磚,只需把手伸到椽子下面,將瓷磚打碎即可。凡是住這種房子的,都是村裏的大戶人家,也就是車裏的宣威衙門。建築風格就這麽多,面積卻比常見的傣族民間木結構建築大很多。整個建築由120根大木柱組成,長十幾米,寬七八尺。樓上分為幾個大小不壹的房間,四周有走道,但沒有開窗戶,壹片漆黑,樓下也沒有遮蔽物。我只看到排列整齊的120根大木柱。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養馬的房屋,在西南邊疆地區,如哈尼族、景頗族、傈僳族和苗族、瑤族、黎族等民族中普遍可見,民居建築也是如此,但下層多為石頭或泥土砌成。傣族的竹樓,低層四面都是空的。每天早上牛馬出了牛棚,就會把糞便清除掉,這樣住在上層的人就不會被汙濁的空氣熏到了。
家裏的家具很簡單,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所有的桌子、椅子、床、盒子、籠子和籃子都是竹子做的。家家都有簡易的被子和帳篷,偶爾還有從緬甸進口的毛毯、鉛鐵、農具和鍋刀之類的只用,稀有的多余。陶器工具也很常見,水缸的圖案都是當地的。
傣族在竹樓生活了1000多年。
傣族的竹樓是壩式的。由於天氣炎熱潮濕,大多數竹屋都依山傍水。村外,榕樹遮天,氣根低垂;村中竹樓鱗次櫛比,四周竹籬掩映,掩映在樹蔭下;景洪縣滿井欄村和幹欄壩是壩區傣族竹樓的標準類型。
過去,傣族竹樓按社會階層分為官式竹樓和普通竹樓。官方的竹制建築寬敞高大,呈正方形,有壹個三棱錐屋頂,與西方的“哥特式”建築頗為相似,頂部是木屑。整個竹制建築由20至24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部分橫梁雕刻成龍或弓的形狀,這是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尤其是在緬甸的寺廟和亭臺樓閣中。屋內橫梁穿過立柱,結構簡單。爬上木梯後,就是“掌室”了。主房是客房,中間有壹個火塘,邊上有兩三個房間,分別是主人、夫妻倆和孩子的臥室。官方竹樓客房面積約30平米,可容納10至20人。棕櫚室鋪著席子,是乘涼和女子紡線的地方。
民間的竹樓和官方的竹樓壹樣,只是比較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的腳,也不準用橫梁跨柱,更不準刻花紋。
為什麽傣族人愛竹樓而不愛平房?元朝時,李京已經在《滇誌略》中作了答復。書中說:“有各種各樣的金牙...而且天氣濕熱,竹樓多,住在河邊,壹天洗十個澡。”原來竹樓的妙用就在於它可以在下面避濕,在上面避熱,靠近河岸,壹天可以洗十個澡。【編輯本段】古人雲,“食無肉,不如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不僅住在壹個“竹”樓裏,還吃“竹”飯,喝“竹”酒,真的是比神仙還過癮。來到版納,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那片竹林和隱藏在竹林中的美麗獨特的竹制建築。從外觀上看,它像壹只張開屏幕的金孔雀,像壹只翩翩起舞的仙鶴。美麗的景色使人突然感覺像在夢中。
竹樓傳說
相傳,古時候,傣家有壹位勇敢美麗的年輕人,名叫帕雅·薩木提。他想為戴家蓋壹所房子,這樣他們就不再生活在野外了。他試了幾次都失敗了。壹天雨下得很大,他看到壹只狗躺在地上。雨下得很大,雨水順著厚厚的狗毛流了下來。他很受啟發,建了壹個傾斜的窩棚。後來,鳳凰飛了進來,不停地向他揮動翅膀,要他把屋頂建成人字形,然後以高腳獨立的姿勢向帕亞·薩穆蒂示意,要他把房子建成兩層樓的高腳屋。帕雅最終按照鳳凰的意願,為戴家建造了壹座漂亮的竹屋。
內外諸樓
傣家竹樓的造型是幹欄式建築,屋頂呈“人”字形。西雙版納屬熱帶雨林氣候,雨量充沛。“人”屋頂容易排水,不會造成積水。戴家的竹樓壹般來說都是兩層的高層建築。高層建築是為了防止地面受潮。竹樓底層壹般無人居住,是飼養家禽的地方。樓上是人住的地方。這層樓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布局很簡單,壹般分為兩個部分,壹個大廳,壹個臥室。大廳位於木梯入口處,比較開闊。中間有壹個大竹席,是招待來客和商量事情的地方。大廳外有陽臺和走廊。陽臺的走廊裏,放著戴家最喜歡的用水工具,如竹筒、水缸等。這裏也有傣族婦女。壹般大廳裏有壹個火坑,火坑上放壹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水壺等炊具,就是做飯的地方。從正房走過去是用竹柵欄或者木板隔開的臥室,臥室地板上也鋪著竹席,是壹大壹小休息的地方。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大,遮擋物少,通風條件極佳,非常適合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
整個竹樓的梁、柱、墻、配件都是用竹子做的,竹樓的每壹部分都有不同的含義。走進竹樓,就像走進了傣家的歷史文化,傣家的主人會壹壹告訴妳它的含義。竹樓頂梁的柱子叫“落柱”,是竹樓中最神聖的柱子。不能靠著,隨意堆東西。它是保護竹制建築免遭災難的象征。建造新建築時,人們經常把樹葉墊在柱子下面。據說這樣會更紮實。竹樓裏除了頂梁和大柱,還有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樓中間的粗柱代表男性,邊上的短柱代表女性。屋頂象征鳳尾,墻角象征白鷺的翅膀。
以前傣族人的等級和輩分是很嚴格的,這壹點在竹樓的建造上也很明顯。比如長輩居住的樓房柱子不能低於6尺,樓房要比樓底高6尺。房間沒有字架,極其寬敞明亮。竹樓的木梯也有規定,壹般在9級以上。年輕壹代的竹樓普遍較差。第壹,身高比老壹輩低。其次,木梯只能在7級以下,室內結構簡單很多。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雲南美麗的竹樓,還可以在許多旅遊景點欣賞其獨特的風格。無論妳在哪裏,只要走進竹樓,迎接妳的都是不壹樣的精彩。
解放後,特別是近年來,傣家竹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的竹樓都改成了木樓或竹樓,茅草屋頂改成了木屋頂或瓦屋頂。棕櫚室周圍也要裝上木質欄桿,靠著欄桿可以俯瞰小花園的幽徑。建築打開玻璃窗,掛上漂亮的窗簾,讓古老的竹制建築有了現代的色彩和不壹樣的味道。
走在傣寨,經常可以看到壹排排高大的仙人掌墻。仙人掌長滿了刺,可能對保護家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其實傣族人的門很少鎖的。所以,長滿刺的仙人掌只能是亞熱帶植物雕琢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