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的客家人大多是明代中期從福建上杭縣西遷,清代也有從廣東梅州西遷的。經過500多年的艱苦創業,成為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客家人故土,與廣東博白、合浦、連江、化州成為擁有200多萬人口的客家人聚居地。這壹帶所說的客家話自稱“新民話”,人們稱之為“木姐話”、“雅話”(即客家話)。《陸川縣誌》新民話有聲母17,韻母66,聲調6個。
陸川縣適合種植水稻。水稻土最為肥沃,達到24萬多畝,占全縣水稻面積的三分之二。分布在相對平坦的田地或村鎮附近排灌良好的地方。其次是肥沃的水稻土,在平樂和羅珊的石灰巖地區有少量的鹽漬水稻土。旱地最多的土壤是磚紅壤,面積達7萬多畝,占旱地的97.2%。山區赤紅壤較多,占非耕地的93 .5%。迪化是中國南方的壹個丘陵地區。雲開山脈向南延伸為東西兩條線。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脈有19座,構成了200裏的糧流。該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氣溫265438±0.7℃,7月為27℃-28℃,10月為65438±02℃-65438±04℃,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942.7mm,1,986,5438+0年最大為3,037mm。平均雨天169。平均無霜期為359.438±0天。40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其中明代小震7次,清代17次,民國7次。洪水是主要的自然災害。相對來說,是客家人安居樂業的福地。
近代歷史上,陸川人民積極參加革命,反對清朝和國民黨的統治,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期間,清朝陸英來久、博白黃文迪金文等領導的2000多名客家人前往金田起義。19年底,陸川大量客家人投奔李立庭領導的起義軍,攻占縣城,隨後圍攻玉林府並失守,付出慘重代價。1945年桂東南起義期間,清水湖三水、塘寨被國民黨軍警掃蕩,多人犧牲。解放戰爭時期,陸川人武部從小到大,成立了二團,600人。在解放軍的幫助下,消滅了白崇禧的第三兵團,活捉了兵團司令張幹,其第7軍、第48軍和126軍全軍覆沒。
陸川人傑地靈,客家人才輩出。清代有大官龐時周(廣東鹽運使、廣東按察使、大臣、奴才)、李(湖南按察使、大臣、奴才),還有進士蔣濟、阮、、、、盧俊坤、範傑音、武進士蕭。民國時期,湧現出軍長胡林、省主席盧煥炎、集團軍主席兼總司令廖雷等著名戰爭將領和政治人物。目前,副省級領導幹部有林、羅培源、劉宜生、邱。
陸川華僑多,港澳同胞多。華僑824人7625人,僑眷1358人,海外華僑17673人,歸僑279人653人。陸川華僑分布在1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48戶380人,加拿大380人,英國12戶105人,德國11戶121人,法國19人。日本14戶112人,馬來西亞291戶2634人,新加坡121戶1278人,泰國20戶238人,印度尼西亞83戶776人,澳大利亞24戶65438+。華僑華人愛故土,談客家情誼。從事科研、工業、文化、教育、衛生等工作的華僑華人很有名氣,有印尼的、盧興義,加拿大的林秉誠、Coco Qi、姚盛華、盧壹男、盧壹佳,美國的呂平美、吳、黃孟常,印尼的、、、劉振標、梁、梁湘懷等。陸川港澳594戶5447人。其中有陳、戴宗、劉家彬、、、陶壽林、陶錦昌、陸宜蘭、黃景河、溫兆虎等。戴忠和戴是南寧CPPCC的成員,支持南寧的教育事業。戴宗先生87歲高齡,仍在香港慕光英語學院從事教育工作。戴先生願意擔任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加強海外聯誼。陳和戴忠把壹輛從開來的豐田汽車送給了陸川縣僑聯。何廷輝先生曾投資200萬港元經營魯輝制衣廠和絹花廠。先生、劉家彬、陳、陳華烈投資90萬元建設鈦白粉廠。羅昌先生將政府退還的48,620元房款捐贈給馬坡中學。後1987-1989臺灣同胞回陸川觀光探親269次,6人辦理落戶手續,捐款5萬元辦公益事業。老教授陸春琦先生說:“我是個窮教授。回來看看就好了。”
陸川的客家人尊老愛賢,烏石沙井村的林愛芬從64年到98年伺候婆婆林誌清。30多年來,她生病就送醫院,同居壹年,餵藥排便,病情逐漸好轉,能夠走路。四代同堂,和睦相處。老壽星蕭公(文成之父)和(寶中之父)都去世了,享年103,客家人豁達勤勞,所以能長壽。
陸川客家重視鄉情,和睦相處,以溫柔、謙讓、仁愛、禮貌、智慧、信仰為傳統美德。現在大部分人都不信鬼神,只崇拜祖先,祈求平安。我習慣春節拜年,大年初壹不殺動物,吃素食。互祝“恭喜發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舞獅,唱歌采茶,打球拔河。第二天走親訪友、迎客,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掃墓,重陽祭祖、獻祠;端午粽子;7月14日是祭祖日,每個村子都有“社工”。寺廟很少。婚禮儀式進行了改革,婚姻自由獨立,尊重選擇和比較。還是有很多人為了錢結婚,要求重禮。客家女孩的貞操意識很強,很少賣身。客家人很重視陽宅,說陽光、通風“旺盛”,朝南,順著地球磁場,是尋求良好的生態環境。目前,陸川的客家民居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還是騎樓磚石結構,貧困戶還是土木結構。很多農村的小房子都很舒適,充滿活力,家用電器也普遍進入了普通家庭。幾乎每家每戶都騎自行車。公交車、卡車、中巴車、摩托車得到了廣泛應用,數千輛騎行、碾壓車輛,將陸川客家帶入了21世紀。
飲食方面,客家人壹直以大米為主食,紅茹、芋頭、黃米、小米、豆類、南瓜為副食。大部分人吃的是水瓢飯,是用竹編飯舀起來放在碗裏或者木桶裏。粥留著午飯吃,剩下的餵豬。葷菜,幾百年來的扣肉,水煮雞,糖醋魚,姜活鴨,紅燒鵝,烤豬蹄...為了美味的食物。蒸出來的紅燒肉軟滑肥嫩香甜,無需咀嚼,是陸川名菜。土雞嫩滑,香味獨特。用蔥蒜汁加個好醬油就更可口可樂了。白鵝排也是客家風味;吃了泡好的空心菜,不用切,用手掰,放在燒開的鍋裏,撈出水,用油和鹽拌。更妙的是,它叫“沼澤蕹菜”,又綠又嫩。還有黃魚、菜擦、橄欖角,都是客家人從小喜歡的家鄉風味。無論長大後去世界的哪個角落,他都還記得家鄉陸川美味的老八景。只有“溫泉浴日”還存在,古七景已經消失。新的旅遊點是斜路山莊,也就是盧春燕的庶人書店,建於1920。花果園中亭臺樓閣掩映,曲徑通幽,景色秀麗。現在它是壹個“度假勝地”,幾棟建築以“金屋藏嬌”而聞名。羅珊天龍龍巖景區有大小洞穴12個。三座落基山環繞的龍珠湖,面積20多公頃,波光粼粼,魚滿為患。明代徐霞客曾來此遊覽,並寫道:“落基山脈密布,自北向南,若列旗而行,則不成界!”大坑村四周亂石嶙峋,如高墻,只有壹個缺口形成東門。方圓占地65,438+00公頃,居住著幾十戶人家。水清貌美,果樹成蔭,雞鳴犬吠,也是壹個“桃花源”。現在陸川新增的八大景點是:溫泉浴日、龍巖風光、斜路山莊、仙女山牧羊人、石山薛瑞、鹿城夜市、盤龍碧波、茶花山泉。陸川客家山歌,生動有趣,雅俗共賞,歌頌愛情,諷刺世態炎涼,怨天尤人,講仁義,是客家優秀的傳統文化。怨歌曰:“辛苦,辛苦,麻筐提水上山,傷心;麻筐裝了多少水,餓了有幾頓飯吃?”“飯的脈動落在炒鍋裏,菜還沒幹就餓了。“大量的客家山歌都是情歌,比如牛仔風格的情歌:“山上的頂蜂駕蜂,水下的樹葉駕車;“瞎哥開草蜢,十八姑娘開老公。”"杜詩梅出生時胸中有壹把叉子。"“哥哥無妻挑水,杜詩梅無夫拾柴;壹分錢沒拿棍子就掉到池塘裏了,大家都在壹排。”
有著500多年歷史的陸川客家人,願意成為廣西450萬客家兄弟姐妹的朋友和親人。他們將在21世紀新時代大踏步前進,完善自我,自強不息。
參考資料:
陸川縣誌
受訪者:121.31.127。* 2010-4-11 13: 44.
克保客家是漢民族的壹個分支,具有顯著的特點,也是漢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廣泛、影響深遠的民族之壹。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規模南遷,到達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與當地土著混雜,相互通婚。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最終形成了壹個相對穩定的客家宗族。此後,客家人以梅州為根據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這四個客家州是梅州、贛州、汀州和惠州。福建寧化的石壁是客家傳說的中心,石壁被稱為“客家祖地”。
漢人由北向南遷徙的歷史記載很多,但關於客家先民從中原開始大規模遷徙的時間,學術界說法不壹。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朝,或五代,或南宋等。,從而形成客家大遷徙,有“第二論”、“第三論”、“第五論”、“第六論”、“第九論”壹般認為,中原地區漢族人有五次大規模的爆發性遷徙,其遷徙模式和路線壹般是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由平原到丘陵山區、沿河到核心地區、由國內到國外、分散到世界各地。不是每壹次遷徙都是客家人遷徙,但有嚴格的區分。壹般認為,五代以前的遷徙是閩粵先民(包括潮人、廣東人和客家人)的遷徙,五代至南宋時期的遷徙才是真正的客家人遷徙。
A.晉南北朝
主要是受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影響,大量北方漢人南遷。最遠的遷徙從今天的山西長治開始,最近的從今天的河南靈寶南下,沿潁、汝、淮等流域,沿長江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西北岸。
B.晚唐五代
主要受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藩鎮割據的影響,遠南遷者多從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進入江西,甚至移至閩南;最近的從江西北部或中部移到江西南部或福建西部,或廣東北部和東部的邊界。
C.南宋和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和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文天祥領導的反元鬥爭失敗後,為了躲避元朝的追擊,客家人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遷徙,唯恐不深山密林,形成了“每山有客,無客可居”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了典型的山民特征。元末明初的戰亂,觸動了客家人的遷徙。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出地多集中在曛煙(今梅州,清代曾設嘉應府)。主要原因是曛煙地處嶺南東部向北的最佳通道,有許多可供開墾的低窪丘陵地區。此外,它在抗元過程中也曾壹片廢墟,即響應“魯文號召參軍勤王,崖山被蓋,全州百姓盡亡,井城空無壹人。”所以客家人從其他城市搬來重新組合。由於元末明初大量客家人遷入曛煙地區,梅州成為客家腹地、客家聚居中心和“客家之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
遷徙的原因壹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壹方面是滿清貴族進入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人們不斷向國外遷徙。例如,在明朝嘉靖年間,人們從程響和長樂遷移到海豐、桂山和新安,從汀州遷移到福州。清初,康熙以廣州為核心,從嘉應、韶州等地遷至增城、華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重界”移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臺山等地,“湖廣填四川”移至四川、廣西。明末清初客家人,在出兵失敗後,許多人為了避免牽連到鄭成功而隨他遷往臺灣。
這壹時期的遷徙路線是:以閩粵山區為主,向廣東中部和沿海地區移動,向川、桂、黔、滇、臺壹帶移動,少部分回移到贛南和贛中北部西部的羅曉山兩岸,使江西客家分為新老客戶。
E.同治年間
廣東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國運動引起的客家人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的客家人在政府的幫助下,大部分南遷到了高、雷、秦、漣等州,尤其是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還有遠的渡海到了海南島的雅縣、定安。
以客家人為主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屠殺所有參加起義的洪等男女老幼,於是很多客家人改名換姓或逃往外地。大量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海口,被迫像契約華工壹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做苦力。這壹時期主要從廣東中東部向西部、南部和海南及東南亞地區移動。
客家遷徙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