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建省的省會。簡稱榮成,別名三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遊,弗萊鐵路的終點站。轄閩侯、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和平潭6個縣。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裏。城市人口約654.38+0.3萬。歸僑、僑眷較多,主要有漢族、畬族、滿族、回族、苗族。漢初閩越都城為“鄴城”。西漢時設葉縣。東漢改稱後官郡。隋改原豐縣為岷縣,為建安縣。唐朝設在福建,後改為福州。五代時改為長樂府,為福建都城。宋建了壹個路政署。元朝末年後,為福建省會。閩侯縣位於1912,福州市區位於1946。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低山丘陵,南部為福州盆地大部。溫泉在城市中廣泛分布,被稱為溫泉城。年平均氣溫19.6℃,月平均氣溫10.5℃,7月平均氣溫28.7℃,年降水量1342.5毫米,無霜期326天。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季經常遭受熱帶風暴(臺風)襲擊。有閩江、西湖等江河湖泊。擴建後的馬尾港與世界20多個港口通航,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年吞吐量500萬噸。有12所高等院校和35所中等專業學校。1984年被列為中國沿海14對外開放口岸城市之壹。1985,馬尾被列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礦物有葉蠟石、矽砂、明礬、高嶺土、花崗巖等。郊區出產大米、紅薯、小麥、茶葉、蔬菜、油菜籽等。工業主要是輕工業、手工業、機械制造和基礎化學工業。1992 GDP是15億元。
有52處遺址被列為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比如中國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大殿,建於964年;建於906年,被譽為世界四大著名古跡之壹。李摩崖石刻:閩侯縣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主要景點有鼓山、吳山、虞山、西禪寺、王敏廟、林則徐祖廟和西湖公園。
基本概況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遊,是福建省的省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 ~ 20℃,年降水量900 ~ 2100 mm,平均日照時數1700 ~ 1980小時。全市總面積1.2萬平方公裏,轄5區2市6縣1經濟區,總人口660萬,其中市區243萬。福州盛產龍眼、荔枝、橄欖、柑橘、花卉、食用菌等。壽山石和溫泉久負盛名。主要礦產資源有葉蠟石、石英砂、花崗巖、高嶺土、明礬石等。主要旅遊資源有鼓山、西湖、華林寺等旅遊景點。
經濟和社會評論
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5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13%。財政總收入達到6543.8+067.6億元,增長2654.38+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71億元,增長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54.38+0.426億元,增長23.654.38+0%。實際利用外資6543.8美元+3.6億美元,增長654.38+05.8%。出口總額達到86.67億美元,增長7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0.38億元,增長18.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5%。工業總產值達到2289億元,增長1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670.9億元,增長25.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69.97億元,增長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6元,增長13%,扣除價格因素,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15元,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57‰。
實施項目驅動戰略
2004年安排了160個在建重點項目、計劃新開工重點項目、預備重點項目和前期重點項目,總投資119994萬元。其中,2003年結轉和續建的46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5.67億元。京福高速福州段、閩侯閩江大橋、洋嶼泰尼碼頭、二環路三期、火車站站房改造、浮法玻璃壹期、金山生活區三期、金山文體中心二期、肺科醫院擴建等22個市級重點項目年內完成或基本完成。56個規劃新重點項目年度投資51.1.5億元,開工率達60.7%。文賦鐵路福州段、海灣大橋及接線工程、浦上大橋、松下港區康宏碼頭、華清發動機、華英TFT-LCM項目、福州軟件園三期、福山工業集中區福灣、金山生活區七期、福州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八壹七路橫街舊房改造、福州大學軟件學院等34個項目正式或部分開工。
福州為什麽被稱為福州?
福州的起源是壹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位於閩中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閩越王在此無都,稱東野,武帝後為葉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金太康三年(282),建安縣設金安郡,元康元年(291)歸揚州、江州。宋初轄後關、元豐、晉安、羅江、馬文五縣。太史四年(465)改為金平縣,齊建元二年(480)改名為晉安縣。建安(502-519)劃歸南安郡。平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隋開帝九年(589)改泉州,大業三年(607)廢州,改建安郡,領福建、建安、南安、隴西四郡,治所為閩郡。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年),改稱泉州;八年(625)改稱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周敏。唐朝末年,土地歸王民所有。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為閩王。福建長興四年(933),福建王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取14郡,福建天德二年(944),順昌分封,三年(945)死於福建,屬南唐,漢甘祐五代元年(948),土地歸吳越,稱為福州大軍。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為福州魏武軍,隸屬兩廣西南道。第六年(981),由閩郡分出淮安郡,雍熙二年(985),屬福建道。景炎元年(1276),端宗設在此,改福安府。元代稱為福州路,通福建後關、淮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省。明洪武元年(1368),福州路改為福州府,隸屬福建公共事務部,領福建、後關、淮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福清六縣至10。萬歷八年(1580),淮安郡並入後關。清順治三年(1646),還是福建府府,領導縣還在。雍正十二年(1734),古田縣加平南縣。1912廢府設置為東路(1914改為閩海路),主導閩侯、長樂、古田、屏南、閩清、永泰、連江、羅源、福清、平潭、寧德、霞浦、福鼎、福安。1925廢棄道路。1933 165438+10月20日,“中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其下屬“閩海省”設立為特別市。1934為第壹行政監管區(在長樂),轄長樂、閩侯、福清、連江、羅源、永泰、平潭。1935永泰屬於二區。1938壹區搬到閩侯。1942年4月,福州市籌備辦成立,1946年元旦,劃定鼓樓、大根、小橋、臺江、倉山五個警區,福州正式成立。19年8月7日1949解放後,為福建省省會城市,市區仍有五個區。1950,市區增設水域,郊區設置孤山、紅山、蓋山片區。1952郊區新增門店面積。1955孤山、洪山、新店三區撤。1956,市區分為鼓樓、臺江、倉山三個區域,郊區覆蓋山區。閩侯縣納入1958,次年擱置。1960,郊區設鼓山、新店、馬尾區。1961,郊區增加北峰、建新、瑯岐、亭江、蓋山,連江、羅源縣納入1962,劃出1963。1968年9月,鼓樓、臺江、倉山更名為宏偉、赤尾、朝陽區(4月更名為1978),19年10月設立郊區。1970撤郊區,郊區設北峰、麻江區。1973閩侯縣重新收錄。1975,郊區撤銷北峰區,成立郊區。1978,麻江區並入郊區,增加壹個環城。1982年,中心城區並入郊區,設立馬尾區。1983閩清、永泰、長樂、福清、連江、羅源縣納入。福清、長樂分別設在1990、1994,郊區改為1996晉安區。
福州保存了相當數量的唐宋以來形成的弄堂,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壹。這些車道中最著名的
這是壹個“三車道和七車道”的街區。
三坊七巷位於市中心,東至八壹七北路,西至通湖路,北至楊橋路,南至吉皮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3678戶,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側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條巷的簡稱。三個作坊分別是:易筋坊、文儒坊、光祿坊;這七條小巷分別是楊橋巷、朗關巷、塔巷、黃翔、安民巷、共享巷和雞皮巷。由於吉皮巷、楊橋巷、光祿坊被改建為道路,實際上只保留了兩車道和五車道。即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住區,仍然有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著壹批明清時期的名人故居和建築。這個住宅區,巷子縱橫交錯,石板鋪就;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工藝巧妙,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但是,在閩江文化中,我們總是先講三巷,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說,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巷。唐朝的先民首先沿著城市的中軸線——南街,建造了壹組排列整齊的“新村”。然後跨過壹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了壹組弄堂,成為以南後街為中軸線的非之字形結構的街區。歷經千年風雨變遷,大多在宋代定下方巷之名,明清形成今天的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海西概況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鄰甘肅,西鄰新疆。是青海、甘肅、西藏四省交流的中心。海西州現轄3縣2市3個管委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市、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管委會、冷湖管委會、茫崖管委會。東部三縣壹市基本是農牧區,西部壹市三委是工礦區。自治州首府德令哈。海西在古代是西羌之地,東晉後期、隋、唐時期被吐谷渾、吐蕃政權控制。明初東部蒙古各部進入,明末由西部蒙古和碩特各部統治。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西藏南部,甘肅北部,新疆西部,海北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東部。是青海、甘肅、西藏四省交流的中心,在穩藏援藏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是鞏固祖國西南邊防的後勤保障基地,戰略地位重要。
歷史調查
海西在古代是西羌之地,東晉後期、隋、唐時期被吐谷渾、吐蕃政權控制。明初東部蒙古各部進入,明末由西部蒙古和碩特各部統治。作為絲綢之路的輔道,它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蘭熱水吐蕃古墓葬和諾木洪塔塔裏哈文化遺址見證了海西悠久的歷史和先民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海西州以中國四大盆地之壹的柴達木盆地為主,北臨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臨昆侖山。東西長約837公裏,南北寬約486公裏,總面積32.58萬平方公裏,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5.6438+07%。該州大部分地區海拔3000米,最高點是昆侖山的布卡達班峰,海拔7720米。最低點位於達布森湖區,海拔2675米。泉州年平均氣溫-5.6C-5.2C,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mm..年平均蒸發量為1353.9—3526.1毫米,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
行政區劃
海西州現轄3縣2市3個管委會,分別是德令哈市、格爾木市、都蘭縣市、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管委會、冷湖管委會、茫崖管委會。東部三縣壹市基本是農牧區,西部壹市三委是工礦區。自治州首府德令哈。
民族概況
海西州總人口369,654,38+0,000人,包括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29個民族。其中蒙古族和藏族為主體民族,人口分別為2.47萬人和411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7%和11%。全州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平均每公裏1.16人。
礦產資源
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泉州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7種,礦藏281,其中大型72處,中型61。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約為15萬億元,占全省礦產資源總潛在經濟價值的90.78%。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原鹽、鉀、硼、鋰、鎂、鍶、溴、碘、芒硝、天然硫、鉻、鉛鋅、金、銀、石棉、石灰石等。其中原鹽、鉀、鎂、鋰、鍶、石棉、芒硝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溴、硼。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的特點。全州有草地654.38+0.67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地654.38+0.06億畝。宜農土地553萬畝,發展農牧業潛力巨大。綠洲擁有72萬畝農業耕地,盛產小麥、油菜、優質牛羊肉等農畜產品。柴達木枸杞、羊絨馳名中外。
天然景觀
世界屋脊和生活在內陸深處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海西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長江源頭、丫蛋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樓、千年冰川、張莞鹽橋、昆侖山、道教聖地、西王母瑤池、二郎神洞、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唐代吐蕃墓葬、都蘭國際狩獵場等遠近聞名,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註和向往。
基礎設施
龍羊峽至烏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建成,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在建設中,泉州逐步納入西北電網覆蓋範圍。青藏、青新、敦格等國家幹線公路在州內形成環形公路交通網絡;青藏鐵路橫貫全州536公裏;格爾木機場有格爾木至西寧-Xi-濟南-青島的航線。蘭西拉和青新光纜貫穿全州境內,通信實現自動化,形成統壹的本地電話網,城區全部開通無線尋呼和移動通信業務。
經濟發展
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海西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青海鹽業有限公司、內蒙古西聯化工公司灘間山金礦、德令哈堿廠等成為海西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青海鉀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工程正在實施。農村牧區水利和“四配套”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業生產條件進壹步改善。格爾木和德令哈的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西部工礦區和東部綠洲農業區的城市建設也達到壹定規模。城鎮二、三產業發展迅速,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特征日益明顯,海西州基本形成了工農業畜牧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2000年,海西州GDP達到53.4億元,其中第壹產業3.2億元,第二產業34.7億元,第三產業654.38+0.55億元,人均GDP 654.38+0.45萬元。海西州壹般財政收入6.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92.3%,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5438+0 ‰。州、市(縣)、鄉、村衛生防疫網絡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基本實現。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取得進展,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
發展目標
65,438+0.“十五”計劃經濟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按2000年價格計算,2005年達到654380+007億元,比2000年翻壹番。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全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到300億元。
2.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升級,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工業增加值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左右,非公有制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泉州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5%以上。
4.可持續發展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
5.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經濟布局
1.東部經濟區:以德令哈為龍頭,依托青藏鐵路、315國道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鹽化工業、建材工業、中藏藥加工、商貿、房地產、旅遊等產業,培育發展德令哈-烏蘭-天峻、都蘭經濟帶、德令哈。都蘭經濟帶以農牧業和肉類加工業綜合開發為重點,實施香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有色金屬、石墨、矽灰石等資源。
2.西部經濟區:以格爾木為龍頭,重點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建材工業、煤炭工業、旅遊業和商貿物資流通業。利用區域優勢,培育發展格爾木-柴旦經濟帶,積極支持青海油田、鹽湖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格爾木農場,推動主導產業和企業發展,大力發展鹽湖化工、油氣化工、多金屬加工、煤炭和建材工業,開發寶石、礦泉水、溫泉等資源。冷湖-茫崖經濟帶,依托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業,開發芒硝、天青石等資源。
海峽西岸
臺灣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位於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及周邊地區,南北連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東連臺灣省廣大內陸腹地,西接江西的區域性經濟綜合體。具有對臺工作、統壹祖國、進壹步帶動民族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它是壹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綜合概念。總體目標和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壹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壹、產業升級、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福建是經濟區的主體部分,覆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人口約6-8千萬。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將超過654.38+0.7萬億元。
海西概況
海峽西岸“海西”經濟區,簡稱“海西”,是指以福建為主體及周邊地區,南北連接珠三角、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東連臺灣省島、西接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具有對臺工作、統壹祖國、進壹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它是壹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綜合概念。總體目標和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壹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壹、產業升級、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福建是經濟區的主體部分,覆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人口約6000-8000萬。預計經濟區年經濟規模654.38+0.7萬億元以上。它面向臺灣省,毗鄰臺灣省海峽,位於海峽的西側。它是壹個特殊的區域經濟綜合體,肩負著促進祖國統壹的歷史使命,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意義重大。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大到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金華、臺州等地。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的梅州、潮州、汕頭、汕尾、揭陽,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為23個城市。
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於2004年8月批準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於2005年6月5438+10月作出《關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作出了全面部署。進壹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壹步統壹了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的實現來之不易,充分體現了福建人民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祖國統壹大業的強烈責任感,充分展現了福建人民應對風險的勁頭、攻堅克難的精神、謀發展的意識和服務大局的合力。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壹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祖國統壹大業的歷史責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意義重大。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有力推動福建與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合作,逐步形成從渤海灣到珠三角整個海岸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發揮福建加快東部地區發展的優勢。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於福建在新壹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拓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臺合作、生態資源、內部聯系等優勢,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推動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綜合開放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和機場為骨幹和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提供快速暢通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搭建推進祖國統壹大業的前沿平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進壹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系、互動互利,使福建成為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聯合先行區和重要渠道,增強臺灣省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壹大業作出新的貢獻。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顯示了祖國對臺灣省最大的努力和誠意。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會帶動浙江、廣東等周邊東部地區的發展,還會對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起到拉動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
建設海西——造福人類
這個社會變化很快,每壹次‘變化’都在無形中造福人類。海西的建設也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好處。
海西建設是什麽?海西建設立足福建,面向臺灣省,毗鄰港澳。
海西建設範圍為臺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
形成兩個經濟區的聯系。依托沿海核心,以福州、廈門、泉州等五大城市為中心,形成經濟圈,構建區域分工。
清晰統壹的市場。
在優化結構、上交效益的基礎上,海西建設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1~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行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經濟布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區有我,地區有我。
妳,發展是* * *生* * *榮的現象。因此,迫切需要壹系列觀念轉變、制度變革、對策措施和規劃引導,通過資源整合促進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應該說,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是把海峽西岸放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範圍內進行戰略考量。幾年前,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壹度彌漫著“斷裂帶”論。發展
艱辛深刻而緊迫地推動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向海西地區追求的新目標邁進。海峽西岸建設是整合、協調、優化長三角、珠三角和臺灣省的經濟資源,努力產生1+3 >:4的經濟效應。
不談國事,只談身邊的事。妳看,福清的變化也是巨大的。幾年後,古老的平房變成了宏偉的摩天大樓;壹個高端住宅區破土動工;泥濘的土路被整修成了柏油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世界每天都在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今天是海西建設,明天會有新政策。我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