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陵分布圖可以看出,十三陵分布在中國三省(江蘇、安徽、湖北)壹市(北京)的不同區域。這與其他朝代不同
明陵分布圖
陵墓壹般集中在壹個地方或兩個不同的地方。明朝崇禎年間,禮部侍郎姜德敬曾就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對崇禎皇帝說:“中國有三條幹龍:中幹昌氣在中都,為奉泗祖墳;南幹王琦在南京,成為中山陵。北幹王琦在北京,是天壽山的墓。這三大任務,朝將獨當壹面,真的是皇帝和靈長目之福。”十三陵分布在大江南北的不同地方,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豐寺祖墳是朱元璋祖先的舊葬地;孝陵位於南京,南京是朱明王朝的丁丁所在地。天壽山墓葬的形成源於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所以所謂三大幹龍將壹家獨大的理論才會完整,不過是禮儀用風水理論把它神化了,附加在它上面罷了。
十三陵屬於同壹個朝代,但就陵墓制度而言,不同時期還是有不同的特點。早期墓葬以朱元璋父陵為代表,陵制繼承了秦、漢、唐、宋時期均衡對稱的方形陵制,以土墩形陵臺為中心,前有紀念堂,四周有方墻,四面有門。此後,朱元璋修建了孝陵,並對陵寢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而奠定了壹個圓形寶城與方形庭院相結合,並引向曲折幽深的神道的全新陵寢制度。北京的十三陵和陵墓雖然基本沿襲了孝陵制度,但也有很多改進,更加完善,更適合表現對明帝的崇敬。
明陵的另壹個特點是它的建築和歷史遺跡比它的前輩保存得更多更好。宋代及前幾代的陵墓,剛建的時候也很宏偉,但時至今日,除了陵臺和壹些石刻外,其他建築已經基本消失,甚至有的墓葬還被盜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每次改朝換代,新王朝或新出現的政治集團往往會破壞舊王朝的宮殿和陵墓建築,以示對舊王朝的敵視和與舊王朝勢不兩立、徹底決裂的決心。比如項羽火燒阿房宮,毀秦始皇陵,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陵墓的陪葬品多為珍寶。在社會動蕩時期,人們常常為了盜取財寶而破壞陵墓。另外,中國的古建築,包括帝王陵墓,多為木質建築,年久失修,雷擊火災必然導致建築的毀壞。明陵之所以比宋陵及其前幾代保存得好,遺存多,有幾個原因。第壹,明末農民起義軍只燒了南方的皇陵和賢二陵,北京的十三陵只有定陵廟和康、趙爾陵的明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雖然壹度占領北京,但並沒有完全摧毀十三陵。第二,清朝統治者是在李自成打敗農民起義軍後才進入中原的。雖然他們與明朝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但為了加強和鞏固他們的統治,他們需要漢族知識分子和文人階層的支持。所以清朝定都北京後,為了懷柔漢族和滿族的關系,舉起了為明朝臣民報父仇的大旗,以禮重葬崇禎皇帝,實行了保護十三陵的政策。所以清末的十三陵並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第三,中華民國政府也對十三陵采取了保護政策。
十三陵留下的珍貴文物古跡,在當前世界旅遊形勢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自然成為人們遊覽和了解明代歷史的絕佳內容。為此,本書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介紹了18座明十三陵的墓主人、陵制、歷史沿革和軼事趣聞,力求知識性、圖文並茂,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壹體,以期弘揚祖國文化。但由於水平有限,疏漏和不足在所難免。真心希望讀者不吝賜教,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