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培田古村在哪裏?培田古村值得去嗎?

培田古村在哪裏?培田古村值得去嗎?

福建培田古村是壹座歷史悠久的特色古鎮。文化元素和品牌豐富,至今保存完好,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場所,滿足了大家的基本需求。在這裏,我給大家分享壹下具體的攻略指南。

培田古村在哪裏?地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培田古村值得去嗎?培田古村以擁有30多棟高層豪宅、21座古祠、6座書院、壹街之隔的紀念碑廣場、壹條千米老街而聞名。

票價:45元

A.免費政策:1.2m以下兒童免費;70歲以上老人、軍官可在窗口免費換證,記者憑國家頒發的記者證在窗口換證,7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證可免費領票;

B.優惠政策:60-69歲老人憑老年證購買老年票;師生和代金券購買優惠票。

開放時間:08: 00-17: 00。

培田古村簡介這是壹個有800年歷史的村落,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位於閩西山區連城縣培田,是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比永定土樓、梅州衛龍府,是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

培田村有8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關雎山、筆架山、武夷山自北向南直落於此,仿佛被三條巨龍環抱。村外五嶽如五虎,景色宜人。明清時期,培田村位於長汀、連城兩縣官道驛站,是汀州、龍巖等地竹、木、土紙、鹽、油等生活用品的水陸中轉站。

培田古居民以“大福地”、“延慶堂”、“官廳”為代表,面積均超過6900平方米。“大福地”又名“吉樹堂”,建於1829年,耗時十壹年建成。它以吳長通大師被授予馮至大夫和吳釗大夫的職位而命名。大廳又高又寬敞,120桌的客人可以待在室內。其設計理念秉承“有序序列,主次不同”的傳統理念,豎向主輔,橫向次輔,廳室搭配,主附室分離。通風、集風、排水、衛生都在計劃之內,連同子孫後代的發展。梁華和方華雕刻精美,蘊含典故,因其“墻倒屋不倒”的特點,被專家稱為世界級抗震建築。

“延慶堂”是阿明王朝建築,建築結構與“大福地”基本相同,只是門外的荷塘蜿蜒曲折,前面是石獅鎮。壹對門當戶對的夫妻,比喻中原移民異地居住,居於家族中間,對宗族的憧憬和追求。

“官廳”的高墻巍然聳立,四周封閉,墻內還專門開了壹個寬約三尺的水坑,供婦女洗浴。“官廳”布局獨特,設計精美。中央大廳的梁與柱之間、梁與梁之間的雕刻,都是雙面對稱的鏤空雕刻,工藝之精湛令人驚嘆。後廳為宗室議事堂,左右花間專供主人閑友。樓下大廳是學習大廳,樓上大廳是藏書閣,曾經藏有壹萬多冊古籍。在中央紅軍北上前的溫訪和松茂嶺戰役期間,“官廳”曾壹度成為紅軍總部,朱德、彭、譚震林等在此出席重要軍事會議。

1000米的古街上,大多是祠堂。祠堂建築非常重視門和屋的結構,它的鬥拱雕刻和木漆畫都很宏偉。其工筆畫《三母教子》《狀元遊街》線條清晰,人物形象生動。

書院社區是培田古建築體系的組成部分。據介紹,在明朝成化年間的培田小村,七祖吳祖寬砍樹割草,創立了“石山草堂”。學校雖小,卻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進士191人,官員19人,官員5人,三品最高。比如山東省青州營守備吳伯真,臺灣省曲莊營守備吳曉林,都曾在此求學,後來成為。光緒三十二年,書院改制為“培田二等小學”,人才濟濟,包括畢業於東京明治政法大學並參加鐘惺會等民主革命活動的吳愛群,以及周恩來留法時的同學吳建新等。

建築風格

30座明清時期建造的高層宅邸、20座古祠、5座書院、1條古街、2座過街牌樓,形成了規模宏大、布局精巧、設計精美的連片古民居建築群。這就是“客家祖地”——閩西山區的客家古山村培田。

培田的客家古民居與永定的客家土樓大相徑庭。如果說土樓是壹座古堡,封閉而堅固,那麽培田民居就是壹座莊園,豪放而典雅。培田民居是繼永定土樓、梅州圍屋之後發現的又壹處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築瑰寶。

景觀特征

三條綠色屏障,觀之山、筆架山、武夷山南脈,自北向南,直落培田,三條龍環繞,抵禦寒流入侵和霜害。村外五嶽如五虎,護培田平安。壹條官道從村裏經過,通向長汀和連城。培田是古代官道上的驛站。走進培田,感覺到處都是畫。有高高的灰褐色風火墻,有飛檐翹角的雄偉門樓。或花鳥蟲魚、歷史故事或工筆木刻窗花,內含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聯壁畫;幽深的院落,幽幽的小巷,交界的水田,如戴源的山,遙遠而連綿?培田,壹個值得贊美的畫中村莊,處處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

花梨村

據介紹,吳的祖先早在1344年就遷到培田,在那裏開始繁衍,至今已繁衍30代,近700年。至今全村300多戶,1400人,都與吳姓同屬壹個宗族,所以培田在民間被稱為“吳家房”。

三條綠色屏障,觀之山、筆架山、武夷山南脈,自北向南,直落培田,三龍環繞,抵禦夏秋寒流凍害和臺風。村外五嶽如五虎,護培田平安。壹條官道從村裏經過,通向長汀和連城。培田是古代官道上的驛站。壹條河源溪繞村而過,不僅是為了灌溉村邊的農田,也是為了村裏的生活需要。村南,古梅、香楓密布,像壹張巨人的嘴,“護端免邪”。培田就坐落在這片風景如畫的風水寶地。走進培田,感覺到處都是畫。有高高的灰褐色風火墻,有飛檐翹角的雄偉門樓。或花鳥蟲魚、歷史故事或工筆木刻窗花,內含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聯壁畫;幽深的庭院,幽幽的小巷$哇,稻田如戴源山,遙遠而連綿不斷?培田,壹個值得贊美的畫中村莊,處處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

水的靈性

村子的中心是壹條長達1000米的古街,貫穿整個村子,與古老的寺廟、民居、店鋪相鄰。它是培田的主要商業市場。相傳全盛時期街上有數十家店鋪,有客分店、轎子店、賭場、布店等。

彎彎曲曲的古街古巷相互貫通,將零散的明清古建築有機地連接起來。“雖然是人工的,但是像自然壹樣。”

街與水深圳相伴,過街穿巷,是古老的自來水工程。村裏的老人們回憶說,過去深圳水清澈見底,村民們靠著屋旁流過的深圳水作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裏還有壹個池塘和壹口古井,房前屋後都有。

幾百年前村落的建造者非常註重村落的水管理。每壹個古建築都布滿了暗渠,暗渠是用來排走每家每戶的庭院雨水和生活汙水的。天井匯聚了從居民樓屋頂流下的雨水,順著水溝流出,流入石池,滿足了“四水歸堂,財源滾滾”的心理。排水路徑應隱蔽,不得外露;宜彎離,不宜直接倒出,因為“水為氣之母,反則聚而不散;水也是財,曲終人散。“有的房子還在廳下安裝了陶瓷暗管,管內養著烏龜爬行,起到排汙和清理溝渠的作用。

如果說街道是村莊的骨髓,那麽水就是村莊的血液。智慧水賦予了村莊水壹樣的靈性。

這個沈寂了800年的古村落,有著讓過去的世界驚嘆的難以忘懷的輝煌。

與其他古村落不同的是,培田古村落保留了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民間剪紙、雕版印刷、竹編等制作技藝,村民們在美景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