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是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新設的郡。南北朝時稱為興西,梁元帝三年(公元554年)改為潁川,意為滿。潁川村雖小,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風景秀麗。天是藍的,地是綠的,水是清的。景色如壹幅美麗的畫卷,賞心悅目,引人入勝。
潁川是壹座歷史文化名人眾多的古城,其中最突出的是初唐四傑之壹的楊炯。公元692年秋,楊炯作為第壹任縣令從金碧輝煌的洛陽宮來到潁川,與潁川人民發生了感人至深的生死關系,留下了千年的深情,為潁川增光添彩。
楊炯愛民如子,視名如傷。因為求雨失敗,他被扔進井裏死了。武則天得知後寫道:其死可憐,其誌可嘉。清代詩人陳勝澤寫過壹首詩:壹代功名傳四傑,三地留千秋情。清代河南孟津縣令祝他遊覽潁川城隍廟後留下壹首詩:為使死神生前成神,棄郡常以新面貌離廟,曲龍之界爭競競,後人留愛於思民。據《渠縣誌》記載:“因旱不能求雨,遂下井而死。”“是大雨,百姓稱之為德。”第壹任縣令為民祈雨,獻出自己的血肉。像楊炯這樣的清官,潁川人都愛。為了表彰這位愛民如子的縣令的功績,公元696年,在他去世的地方修建了楊炯廟,雕像壹直保存至今,默默緬懷父母。
潁川郡建立於120年,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撤銷,什麽都沒留下,連確切的城址都不確定。唯壹留下的是楊炯古寺,香火燭火,綿延千年。
2
潁川的深秋,不像深秋,是壹年中顏色最美的時候,正好是橘子成熟的時候。在陽光的照耀下,掛滿金黃果實的橘子樹色彩斑斕,美如瑪瑙,使整個潁川的田園丘陵看起來像壹股紅色的波浪在湧動。
在進入潁川村之前,壹望無際的橘林已經熱情地將我擁入懷中。清新無塵的秋風在我身邊揮不去,滿樹的橘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踩著溫暖寧靜的陽光,鉆進了橘林。矮橘樹上的幾縷陽光也和我擠了進來。聞著空氣中醉人的橘香,看著無數的果實點綴著枝葉,我的心情很高,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手臂上挎著小籃子,在橘林中徜徉。
悠悠閑閑,來到了潁川古街。歷史悠久的潁川,給了我不壹樣的味道。街上很熱鬧,來來往往的村民都出來買菜,路過的逛逛,我也溜達進了這個隊伍。走來走去看著很愜意,壹個人在古城裏醉人。
熙熙攘攘的老年活動中心就坐落在街道旁邊,原大會堂。老人們無憂無慮,理發、娛樂、聊天,黝黑的臉上透露著喜悅,讓我感受到活動中心老人們“壹顆美麗的心,壹抹溫暖的晚霞,壹個難得的人”的場景。
慢慢逛來逛去,發現這裏的角落都在掉,和諧的美無處不在。這種美來自於人的內心。農民賣菜不用等人。簸箕上掛著壹個錢袋,並附上壹張紙,註明份數。買家把錢放在錢包裏,拿了食物就走了。壹位老人說,這是幾千年形成的田園風格,沒人敢破壞。歷史是壹面鏡子,是教科書,也是天啟。我們的祖先告誡我們,人們應該相互信任,和睦相處。現實告訴我們,不僅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應該和諧相處。否則天會變,霧會起。誰能自立不吸?
古城深處,熟悉的壹縷炊煙輕輕飄過。在我的印象中,炊煙漸起是村裏最溫暖的時刻。炊煙裊裊,舒適地彌漫在空氣中,漫步在空氣中,在寂靜和喧囂中溫暖著古城。潁川,壹個村莊裏新舊面貌的結合,在這片深邃而古老的土地上,書寫著自己千百年的村史,改良著這片土地,讓它變得更好。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丈量過了唐代的古縣城,那裏記錄著太平盛世。讓我領略了唐代古建築的精美雕刻和潁川文化,也讓我感受到了農民的生產勞動和休閑文化。
三
來到潁川,是為了了解潁川這座古城的歷史,了解歷史文化名人楊炯的高尚品格和高超文采。沒想到初唐著名詩人楊炯和我這麽親近。
楊炯是初唐四傑之壹。他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武則天看後稱贊他的散文《蘭盆頌》:用詞極其華麗,結構合理,對仗工整,層次均勻。不愧為唐代文壇領袖統帥,我大周第壹才子,四傑之首!
我愛楊炯的詩,睿智雋永。可惜詩36首,散文54篇。多少寧靜的清晨,日出日落陪伴著我!詩中景物、詠史、抒情、議論自然結合,層次分明,理論深刻精彩,關註壹致,主題突出。有壹種豪放的精神,自然質樸的風格,那種天生的高貴不是壹般人能擁有的境界。他所描寫的邊塞詩豪放、氣勢磅礴、情感豪邁、感人至深,尤為突出,在整個唐代邊塞詩創作中占有開拓性的地位。代表作《從軍》已被編入《歷代邊塞詩選》壹書,作為當代軍人文化道德修養叢書。
《參軍》:“西京烽火照,我心不平。離開宮殿,將軍將承擔指揮權;包圍敵軍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使顏色變暗了;狂風怒吼,戰鼓齊鳴。寧做百夫長,不做書生。”當時楊炯是崇文閣學士。鑒於突厥人的入侵,他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他希望為邊塞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和激昂情緒。
四
眼前的潁川城隍廟是唐代的建築流派,曾經神秘輝煌。楊炯千年,潁川不老。
潁川城隍廟,又稱楊炯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坐落在村邊的壹處赭色懸崖上,坐北朝南,懸崖下是開闊的潁川湖和谷埠碼頭。金代時期,谷埠碼頭非常熱鬧,被稱為“浙西小上海”。
潁川的美景不僅在於古老雄偉的楊炯寺,還在於靈活清澈的曲江水。浩浩蕩蕩的河水,清澈的海水,陡峭的懸崖,鷹在天空中翺翔,海鷗在飛翔,船帆在計數,終日漁歌,牧歌,被地方誌稱為潁川風光。
站在楊炯寺前的懸崖上,曲江兩岸的美景迷人。曲江波光粼粼,懸崖下的香花、野草、樹木在河中重疊,流光溢彩,沒有明顯的秋韻。長舟隨水而來,伴著聲聲嘶鳴,抒發著水鄉如夢的情懷,仿佛在尋找夢寐以求的唐朝。白鷺不時用翅膀拍打水面,嬉戲起舞,其樂融融。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都,也在慢慢地來回走著。河對岸的村莊,黑瓦白墻,詩意優雅。滿江的秋色,秋聲,秋韻,讓我眼花繚亂。我仿佛真的來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那種空靈、寧靜、安詳的含義在我心中慢慢散開。著名學者王乙宴寫道:“潁川渡口水長,十浦番鬥湍,舟楫屈引百尺。最難的是培風灘。”楊萬裏曾在此駐足,寫下詩句:“壹日三趟灘,到了德應川,更是雪上加霜。”兩岸漁柴微燃,江面風露更響。"
曲江千百年來默默滋養了壹代又壹代的潁川兒女,見證了壹個又壹個王朝的興衰和村民的悲歡離合。她就像壹面清澈的鏡子,照亮著村民們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
秋風吹來,楊炯寺蠟燭的香味撲面而來。我迫不及待地踏進楊炯寺,環顧寺內。城隍廟沒有畫檐畫角的風格,也沒有畫金流影的華麗。但從現存的嵌在正殿東墻上的碑可以看出,這座古廟原本規模就很大,有三大殿、兩大殿、三大殿、十西房,呈四合院風格。隨著時間的流逝,原來的建築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了畫檐畫角的風格,沒有了畫金褪色的壯麗和飛閣流花的氣勢,只是讓我們來這裏憑吊歷史,遐想壹番。
看了前廳的帖子,上面寫著:“惡官貪官面前者,不恨猜忌,天下人都愛尊稱孝子忠臣。”對聯。讓我想起楊炯的詩:“宮中簽石磬,光華藏燭銀。山河遠,坐巾零露。友誼照耀全世界,伯恩追隨他的腳步。懦夫敬高德,下壹個隨春。”大意:我們看著潁川北部的大好山河被災難折磨,徹夜難眠,只好坐著嘆氣,散落的淚水和露水浸濕了毛巾。我想,如果我們對世界上的人都這麽關心,那壹定會影響到後來的人。普通人會佩服我們的誠信,也壹定會有人像我們壹樣去做,而且做得更好。楊炯在擔任潁川縣令期間,對下屬要求非常嚴格,嚴懲貪利官員,打擊犯罪。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精於政治,秉公辦案。因為受到了懲罰,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只能以淚洗面。也許這就是他被打死在井裏的主要原因吧!
中殿的柱子上有兩對青龍盤柱,過道的木架上放著壹個大銅鼓、壹個大鐘和壹個非常精致的大紫色香爐。千年風雨,靜靜聆聽楊炯寺的鐘聲,用飄逸的字跡書寫著楊炯的名字。我漫步其中,聽著深沈悠遠的鐘聲,品味著潁川文化,讀著楊炯感人的故事,給了我壹種別樣的意境。
天井的柱子上雕刻著初唐開國元勛程的肖像。兩園大門上寫著“三景四傑完人”八個大字。正是潁川的繁榮增添了光彩,楊公的善良造福了百姓。
正殿十三間,門上有十個金字,分別是“馮仁有伯,潁川城隍廟”。用無聲的語言告訴我們潁川文化。
步入正殿,神龕中有壹尊身著紅色繡袍的楊炯坐像,眉清目秀,莊嚴雄健,威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那幾天,楊炯坐在我官邸的大廳裏,研究詩歌和作文。壹切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只有時間之河,依然浩蕩,從楊炯的時代壹直流淌到今天。左邊是地藏王殿十六間,有地藏王盤腿十八羅漢畫像。這些佛像姿態各異,表情各異,無不透露出藝術的無窮魅力。
徜徉在楊炯寺,尋找古人留下的痕跡,總感覺時空交錯。那些遺物,那些古風,把我的靈魂和思緒吹成了漣漪,把我的思緒帶入了唐朝。我仿佛看到了壹個才華橫溢,幹凈優雅的楊炯,滿懷憂郁因為他不該求雨,無奈之下投井自盡。仿佛又看到了,雍殘夫人帶著救子和丫兒沖到潁川,伏在地上哭了。壹代名士隕落,蒼天為之哀,曲江為之泣,鄉親無不傷心落淚。宋的好朋友寫了《楊盈川頌》來悼念它...
潁川太刺激了,我不想回。再回頭看,楊炯寺渾身金光閃閃,好輝煌。永別了楊炯,永別了曲江,永別了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