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的位置特征
因為中國的建築以木質為主,地面上很難保存古老的鄉村景象,但地下卻是另壹個世界。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中國開始出現石墓。事實上,木宮殿和石墓的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兩條並行的線索。西漢留給今天人們最深的印象,或許就是無數的古墓和等量的遺憾。在陜西省渭河北岸,有9座西漢帝王的陵墓和500多座其他貴族的陵墓,其中許多陵墓都被盜墓賊參觀過。今天看這些帝陵,似乎有點荒涼。其實,當年的墓園裏有很多建築,有睡堂,有供祭祀用的廁所和寺廟,還有上千個站崗人員居住的房屋。寢室壹般直接建在圍合的土上。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說:當時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為了修陵,他把南方的東方豪強、達官貴人和壹些官僚貴族遷到這個陵墓居住,這也是當時穩定國家的措施。比如長陵有25萬人左右,茂陵有28萬人左右,楊陵有10多萬人,所以說是中小城市。然而好景不長。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占領首都長安,公然盜掘皇陵。在這戰火紛飛的歲月裏,東漢末年的開國皇帝劉秀看到了這令人痛心的壹幕。他即位後,下令廢除陵墓制度,提倡薄葬,同時廢除繁瑣的祭祀活動。原本建在土地上的豪華睡堂被搬了下來,墓地裏專門建了房子,用於日常祭祀。但是,這並不是中國古墓史的主流。——公元7世紀唐朝建立後,皇帝陵墓的建造又開始宏偉起來。唐代的墓葬壹般都是依山而建,依靠山體的自然形態營造出壹種皇家的威嚴。唐代帝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乾陵。甘陵的主人是唐太宗的兒子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則天。與中國其他陵墓不同的是,這座陵墓的兩個主人地位完全顛倒——妻子的名聲遠超丈夫,而且甘陵總被說是武則天之墓,而不是唐高宗李治之墓。就是這個才女用自己的陵墓完善了中國的陵墓制度。甘陵位於涼山上,以山為陵,海拔1.049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南側的兩座山峰低矮,像天然的門戶,襯托出陵墓的威嚴。神道從兩座山峰直達地宮的墓門,長約4公裏,兩側有石像,象征文武百官。甘嶺公墓占地240萬平方米。當年有378座宮殿和城堡,但戰後都被摧毀了。時至今日,甘陵地宮仍在沈睡。甘陵博物館的解說員說:我們調查後發現,墓室的入口封得非常嚴密,全部用長方形的石條封住,壹層有400多條石條,壹層有39條石條。要想進入墓門,必須移開成千上萬的石條,才能看到門。沒有人知道有多少道門,妳才能進入墳墓。但是這幾千塊石條很難去掉,因為石條是水平排列的,兩者的左右兩邊是固定的,石條的左右兩邊是用壹個細腰栓板以榫卯的方式用八字形堵住,然後在上下三個中心各打壹個孔, 然後三個用鐵條串在壹起,就這樣固定了上千個石條,每層石條之間剩下的縫隙重新排列。 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分裂狀態。壹個叫陶文的武官帶領他的士兵挖掘了十幾座唐代皇家陵墓,發了壹筆橫財。然後他就在光天化日之下開著幾萬人去挖甘嶺。但是這次,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據說,當陶文來挖甘嶺時,他遇到了閃電和大雨。他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是壹種威懾和警告,甘陵沒有被盜。不管傳說是真是假,甘陵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下面的中原王朝和宋朝的皇帝就沒這麽幸運了,他們的陵墓大部分都被破壞了。只有在中國的西北地區,人們還能看到宋代壹個地方政府的國王陵墓,被稱為“東方金字塔”。從110世紀到13世紀,中國的西北部被壹個叫西夏的王國所占領。這個王國的首都在今天的銀川。在銀川市郊的賀蘭山腳下,有壹個西夏王陵區,但這裏的景象看起來有些奇怪:在壹片貧瘠的沙場上,數百個黃土堆,或圓或方,奇跡般地矗立著,其中有些與古埃及的金字塔有些相似,人們稱之為“東方金字塔”。他們迷惑了人們。這些土堆是幹什麽用的?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考古學家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寧夏博物館原館長鐘侃說:土堆內部是實心的,用土和沙或土和石頭夯實。但是,它外表的每壹層都有壹個平臺出來,所有的屋檐都出來了。另外,它是八角形的。其實就是塔,就是外形上應該和塔很像,所以我們叫它靈塔。在平臺的每壹層,我們還能看到當時的壹點殘檐,那就是神秘的“東方金字塔”終於露出當年的模樣。原來它的外形像壹座雄偉的佛塔。作為陵墓區最高的建築,陵墓塔看起來就像壹個沈默的守護者,俯瞰著整個墓地。然而,這些曾經輝煌的陵區,後來卻被蒙古鐵蹄毀掉了。無數的災難和戰爭依然阻擋不了人類對權力和財富的野心。□朱元璋不僅有效地統治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還對女皇帝武則天修訂的傳統陵墓制度進行了重要改革。14世紀,當歐洲還處於黑暗的中世紀時,中國歷史上另壹個強大的王朝——明朝建立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曾經當過和尚、流浪漢的下等人,但當了皇帝之後,氣魄非凡。秦始皇的陵墓,明陵,仍然沈睡在風景秀麗的南京郊區。後來朱元璋的後代遷都北京,13位皇帝葬於京郊,故稱十三陵,也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十三陵繼承了朱元璋的陵寢條例。十三陵內有壹條7公裏多長的“總神道”。壹組由24個石獸和12個石像組成的石雕莊嚴地排列在道路兩旁,仿佛在等待皇帝的靈魂經過。雖然陵墓建築依然十分豪華,但踏實的朱元璋在保證皇家威嚴的前提下,去掉了前代很多繁文縟節。過去用於祭祀的臥室已經消失,消耗人力物力的日常祭祀也不復存在,為其服務的人數也減少了很多。此後,中國皇室的墓地制度再無變化,就像當時的中國社會壹樣,基本進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公元17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朝代——清朝取代了明朝,帝陵中的祭祀活動在清朝再次興盛。無論是在政治制度還是陵園制度上,清朝基本上都沿襲了明朝的規矩,甚至比明朝更加遵守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與上壹代所有的皇陵不同,清朝的皇陵分為兩個區域,壹個位於北京以東的河北省遵化市,叫東陵,另壹個位於北京以西的河北省易縣,叫西陵,距離300多公裏。東陵是清朝選擇的第壹個皇家陵墓,但清朝第四任皇帝雍正帝卻意外地發現了另壹個風水寶地作為他的墓地,即西陵。雍正帝的做法引起了後人的諸多質疑,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皇帝真的怎麽想,慶齡從此分東西。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即位後,覺得父親的做法不太對,但又無能為力,只好加了壹條規定,父子兩代不得合葬,陵墓東西交替修建。在皇室制度的變遷之間,龐大的大清帝國壹步步走到了輝煌的盡頭。末代皇帝溥儀登基時年僅3歲,6歲退位,皇帝陵墓的歷史徹底結束。今天,當人們流連忘返地觀賞古墓時,往往會被墓中出土的珍稀文物所吸引。早在公元前的中國,就出現了專門從事墓葬的工匠。在這些工匠中,有專門制作明器的石匠、木匠、油漆工、窯工、油漆工和工匠。王公貴族墓中大量使用的裝飾品、器皿、俑,以及神道、華表、石王鑄兩側的墓、墓、墓碑、石雕,都印著人類進步的足跡。因為他們,古墓不再黑暗陰森,文明智慧之光也照亮了地下世界。人類文明史表明,靈魂是不存在的,權力和財富都是虛無縹緲的幻象,只有人類的創造力才會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