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的暑假,確切的說是從7月22日開始,我開始寫二十四節氣系列的第壹篇短文。從此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創作之旅。到2012年7月7日,終於完成了夏至的節氣。好像才壹年的時間,加在壹起也只有24篇,總字數不到2萬字,跟那些長篇大作的小說比起來“微不足道”,真的算不上什麽大作。不過我個人覺得這24篇散文是我非常看重的“壹篇傑作”。為什麽這麽說?主要是因為這壹系列的隨筆是我“主動”的結果。
?我從小喜歡文學寫作,但最初的興趣主要是古典詩詞和古文。我的文學生涯始於寫古典詩詞。過了幾年,我以為有幾篇像樣的作品,影響力不大,也沒在國家刊物上發表過,但畢竟漸漸喜歡上了詩歌寫作。至於古文的寫作,源於2008年4月寫的壹篇反映家鄉主題的散文《吳》,發表在《衡水晚報》上。講真,這篇散文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古文體,但畢竟在壹個階段激起了我寫古文的熱情。後來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模仿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寫了壹本《壹德居士傳》,寫於2010年春遊覽神州桃花源之後。我的散文《衡水賦》在2010河北省文明辦組織的“城市賦征集”中獲得三等獎。尤其是壹次偶然的機會在《河北日報》上發表的《衡水賦》壹文,讓我在當地小有名氣。有壹段時間我被沖昏了頭腦,思想幹涸了很久,寫不出新書。
從2011的春天開始,我下定決心嘗試現代散文,於是寫了幾篇散文作品。先是寫了《院子裏的花》,然後又寫了《秋來棗圈》,這兩篇都發表在當月的《衡水晚報》上。8月,經過精心打磨,我寫了《荷塘雨韻》,後來在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刊《衡水日報·散文文體》上發表。這篇文章是我認為我滿意的傑作。就是有了這三篇散文,我有幸被文學朋友推薦,加入了河北散文學會。
2012是我加入散文社的第壹年,也是我成長提高很大的壹年(自我感覺)。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幾場全省範圍的征文比賽。感謝所有評委的好意,個人感覺成績還不錯。在春節前後舉行的征文《溫暖的新年》中,獲得優秀獎;5月《衡湖之韻》征文,我的《衡水賦》獲二等獎;在六月端午節的征文活動中,我的《趙巖端午節》獲得了二等獎。
雖然偶有獲獎,但我總覺得作為壹個散文家,沒有代表作不能稱之為散文家。於是去年7月,我開始策劃創作散文《平原季風——二十四節氣系列》。在寫作實踐中,我試圖從自然的角度來表現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壹個節氣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進而表現人在這個前提下的活動,從而表現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寫下了二十四篇隨筆,仔細回憶了長達壹年的“創作”過程,真的讓我對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也許是我寫這壹系列散文的最大收獲。因為不是臨時作品,所以文章之間難免會有想法,內容銜接不暢,但也正是因為如何更好的體現這個作品的價值(姑且這麽提吧)。在每篇文章的寫作中,我都盡量抓住每個節氣最有代表性的東西來表達節氣的特點,嚴格控制字數,每篇不超過800字,盡量縮短篇幅,壓縮語言,文字簡練。同時,在題目的提法上,盡量做到生動精煉。不知道這個想法有沒有落實,所以需要看這些文章的評論家來評論。
就像壹件珍藏在家裏多年的古董,今天終於決定展示壹下。不知道會得到什麽樣的評價。從立春開始,每個節氣都會出壹個,同時還會特別邀請漂亮的同事來朗誦推廣《天亮了下雨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關註和喜愛。反正都是我壹年的心血。真心希望看到的文藝朋友給點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