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旅行並不容易。生活在各個地區的人,雖然活了壹輩子,可到達的區域有限,如果是定居的農民,生活的區域就更有限了。莊子對此有很好的描述:“適野而蒼白者,改三餐,其胃猶如所期;適者百裏留糧;適者千裏,三月聚糧。"
早期文明,尤其是定居文明,受其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影響很大,這就是文化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有許多人持有類似的觀點,比如古代的希羅多德和現代的龍方。
再者,地理環境決定論也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地理環境決定論對社會形態(地域政治)也有重要影響。
1)古希臘的航海、貿易、移民和地理環境影響
這是公元前550年希臘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圖,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希臘半島位於東地中海中部。通過航海,希臘人可以很容易地到達埃及、小亞細亞、黑海沿岸、耶路撒冷、敘利亞、意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以及其他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區。航海的運載能力高於陸路運輸,尤其是在古代,人們在陸地上只能依靠人力或馱畜,成本極高;相對而言,海運規模更大,成本更低。通過海上,古希臘可以與許多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接觸,許多文化可以通過交流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文明古國,古希臘人可以通過當時的交通工具到達這些地區。從這個角度看,整個西方歷史從很早開始就是壹個統壹的整體。如果考慮以希臘為中心的陸路交通,比如從雅典前往印度河流域,會遇到壹些地理障礙,比如高原、山地、沙漠。但這些地理障礙在當時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知道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的遠征發生在古希臘。他從希臘出發,壹路與波斯人作戰,最終在波斯高原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附近,消滅了波斯王的殘余勢力,同時越過印度北部的群山,進入印度。
所以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古希臘為什麽沒有東方農業文明,也可以用地理環境來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這裏自然條件惡劣,因為土層較淺,多石,不適合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壹個國家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喪失了,只剩下皮包骨。雅典人種植橄欖樹,將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到西徐亞(又譯斯開泰,古黑海北部)作為糧食。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陶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海外輸入的奴隸從事采礦。這壹切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更遠地區的海上霸權。
從希臘整體來看,希臘是壹個多山、丘陵、地形狹窄、海岸線復雜、海灣、海峽、島嶼眾多的地區。多樣的地理條件和狹窄的土地,即使壹些地區適合農業,也無法大規模發展。這幾乎是人們移居海外和航海經商的自然選擇。復雜險惡的地理環境也更適合人少的小國。
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最重要的事情,那就很難維持世襲君主制。古希臘早期還有所謂的世襲國王,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暴君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謂政治,就是城邦事務的意思。
2)中國古代的經濟和農業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嚴重影響。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中國形成了壹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都有古人無法逾越的地理障礙。
東北是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外興安嶺和寒冷的西伯利亞。正北是蒙古高原和寒冷的西伯利亞;西北,穿過河西走廊,可以進入新疆,穿過沙漠和山脈,可以進入中亞。這條路線就是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壹方面難走,壹方面是陸地,規模和效率都無法和航海相比。絲綢之路可以建立古代中國、印度和波斯之間的聯系,但絲綢之路的開通相對較晚,至少是在漢武帝以後(公元前156-87)。發生在中亞的大戰,堪比亞歷山大遠征的是尼祿之戰,發生在唐朝天寶十年(751)。西南面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很難攀登。東面和南面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不具備在大風大浪的海面上航行的能力。當然,到了宋朝以後,就有了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
根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的記述,有所謂15寸等雨量線的概念。在等雨量線的東南部,年平均降雨量至少為65,438+05英寸,適合發展農業,人口繁榮。等雨量線的西北部,氣候幹燥,適合遊牧民族靠水草為生。定居的統壹專制帝國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和戰問題,可以說是中國近2000年歷史的主線。
根據美國學者羅德斯·墨菲的《亞洲史》,有季風亞洲的概念,這個地區和亞洲其他地區之間有許多高山。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心地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氣團,熱氣團上升,周圍海洋中充滿水汽的冷空氣湧入並到達陸地,特別是遇到丘陵或山地,被迫上升的水汽團會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農業。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重視農戰,最終地處西北、最能解決農戰問題的秦國完成了統壹。此後,中國基本處於統壹的局面。即使有幾次戰爭,但整個趨勢仍然是形成壹個統壹的專制帝國。所以它的政治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它強調世俗秩序(家庭和國家)和各種道德倫理。追求道德提升,以達到“內聖外王”的目的,是中國價值觀的典型。
15英寸等雨量線
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農業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大。
由於長期專制的大壹統政治體制,也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民族國家觀念。現代國家的觀念是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礎上,建立在民族意識覺醒的基礎上,國家行政權是神聖的(所謂民族國家)。而中國歷史對國家行政權力的功利性更強,如“逐鹿中原”、“皇帝輪崗明年來我家”、“為國而戰,坐地為國”等。,這些都反映了國家行政權力(所謂王朝國家)的功利化和物質化。中國的民族主要是漢族,漢族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長期融合的產物,可以理解為漢化後的民族或失去民族的民族。因為在中國古代,其他民族都是和漢族相對應的,比漢族文明程度低,歷史發展趨勢是逐漸漢化。
地理環境對現代經濟和地區不平衡仍有很大影響。
現代地理環境導致的經濟差異依然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壹方山河養壹方人”,大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圈都是以沿海和濱江湖泊為基礎的。
在65438年至0984年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東北、華東、東南沿海在風水上處於有利地位。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初,通過大力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當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形成經濟圈的需求會更大。環渤海城市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已經全面發展。
但在後期開發西北的戰略中,西部經濟遠不如東部經濟發達,效果也沒有那麽明顯。為什麽?因為西部沒有沿海地區那麽大的海、河、湖。地理因素差異明顯。
在世界範圍內,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的經濟圈或經濟格局都是依靠沿海和湖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