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漢魏時期洛陽古城的歷史演變

漢魏時期洛陽古城的歷史演變

文物工作者通過對漢魏古城城墻的解剖和試掘,發現漢魏洛陽古城現存的規模和形制並非某壹時代的產物,而是經過長期的修繕和添加活動而逐漸形成的。

漢魏古城洛陽,由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市圈組成。在內城,即漢代至金代洛陽城中部,發現了最早的城址。其規模基本為方形,大致符合當時東西六裏,南北五裏的格局。從現有材料來看,其具體年代不晚於西周中晚期,是漢魏洛陽古城建設的開始。後城址位於漢至金代洛陽城中北部,建於春秋晚期。除了北部新擴建的部分,南部沿用了西周時期修建的城池,略加修繕或加建。最晚的城址建於西周和春秋晚期之後並向南擴展,其建造時間晚於東周,早於漢代。以前的城市遺址仍在使用和修復。這壹時期的城址南北長約九裏,東西長約六裏,達到並形成了漢晉洛陽城的形制和規模。這段城市圈是西漢到北魏時修或加的,壹直沿用至今。可以看出,漢晉洛陽城遺址上至少有三個規模不同、時代不同的古城遺址,每個時代後來的城址都在前壹代的基礎上向北或向南擴展,形成新城。在有關洛陽城建設的文獻中,有兩次大的城市建設高潮。壹個是西周開國之初,壹個是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考古勘探發掘,證實早在西周時期,這裏就已經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城址,是漢魏洛陽古城建設的開端。

關於洛邑在西周初年的修建,在《尚書》、《逸周書》、《史記》和出土的金文中都有記載。周武王商業被毀後,黃河以南地區和伊洛地區產生了“避暑”的思想,最初是“營於洛邑而後去”。兩年後,周武王病逝,其子繼位,周公輔政。據《昭古·尚書》記載,成王為了實現武王在洛邑建都的遺願,派太保召公到洛邑視察地形,規劃都城地址。召公在路上走了半個月,於三月初五到達洛邑。第七天,召公命令殷敏規劃城垛、宮殿、郊廟和洛水北岸城池的位置,11日規劃完成。第二天,周公到了洛邑,全面視察新城,並占蔔要在建水東、黃水西之間,德水東洛水之畔建新城,壹切都是好兆頭。於是周公把修建洛邑的地圖和占蔔交給了王乘。經王乘批準,於14日、15日祭牛、羊、豬,並在信宜設廟祭地。七天後,周公向諸侯國和殷敏發出命令,然後命令殷敏開始大規模建設。經過八九個月的建設,成州城於年底竣工。

洛陽城是東周的首都,周為了躲避的叛亂,將都城遷到了成州。因其城小,金引諸侯擴建,稱“成州”。* * *經歷過周、、周鎮定、周哀、周思王、周、周威烈、周安、周獻王、周沈京65438。秦有天下,呂不韋被封為“文心侯”,吃掉洛陽65438+萬戶,再次擴張洛陽城。

秦朝時,河南設三川郡,洛陽是三川郡的所在地,也是秦都鹹陽向東的要道。因為呂不韋幫助建立了秦王楚有公,做了丞相,還封他為文心侯,吃了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再次擴建了洛陽城。這與考古勘探發現的城址南部的增加和擴大是壹致的。這壹擴張在漢魏洛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城的形狀又發生了變化,達到了東西六裏,南北九裏的規模,俗稱“九十六城”。東漢、曹魏、西晉的都城洛陽和北魏的都城洛陽內城都是在這個遺址上修建和使用的。換句話說,漢晉洛陽城的形成規模在秦。東漢,從建武元年(公元25年)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從65438年到065年開始統治經營。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魚雨(今河北柏鄉)稱帝,沿襲漢國號。同年10月,劉秀定都洛陽。在定都洛陽後,韓拜火德,認為“羅”字中的三分水不利於他的火德,因為火壹沾水就會熄滅,於是把變成了“洛陽”。劉秀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高廟,建立櫻花社和官署,在南郊設置國子監、唐明、碧雍、靈臺。劉秀還進行了壹系列的政治改革,特別是連續六次下令釋放奴婢,部分解決了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改善了農民的處境。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社會經濟逐步恢復發展,史稱“光緒中興”。東漢時,光武帝定都洛陽,包括光武帝(修)、漢明帝(莊)、(許)、漢和帝(趙)、(陡)、漢安帝(訪)、漢順帝(保)、漢崇帝(兵)、(成)、漢桓帝(誌)。

晉城考古遺址為不規則長方形,夯土墻厚14 ~ 25m。西城墻長約3500米,北城墻長2523米,東城墻長3895米,程楠墻因洛河而生。

轉移並摧毀。在12城門中,廈門保存得最好。城市裏的街道與城門相連。根據鉆探結果,南北方向有五條街,東西方向有五條街。城市的主要建築是南宮和龔蓓,它們位於城市的南部。南宮呈長方形,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1.000米。龔蓓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200米。此外,在龔蓓東北的上東門附近有永安宮,在城市的西北有壹座皇家宮殿卓龍園。最高行政機構,如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位於南宮的東南部,靠近程門和開陽門。儲存糧食和武器的太倉和兵工廠建在龔蓓的東北部。在城的東北角,也就是上東門附近,住著達官貴人,普通百姓大多住在城門附近的城外。工商業區有黃金市場、馬市場和羊市場。祭祀建築如碧雍、太學、唐明和靈臺位於城南。碧湧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70米。兩邊各有壹個門,中間是正方形的夯土廟基,邊長45米。金碧勇碑出土於寺基南面。在碧湧遺址東北的壹處遺址中,出土了漢魏時期的石經殘片,可能是東漢以來的國子監遺存。唐明遺址位於碧雍遺址西側,平面也是方形,邊長240米,中央有直徑60多米的圓形夯築寺基。靈臺位於唐明西側,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天文臺,邊長220米,中央為邊長50米的方形夯土地基。在南郊,還發現了東漢時期被招募到都城洛陽服役的囚犯的墓地。幾十個人的骨頭上留下了被砍傷和暗殺的創傷。用廢磚在墓中刻下姓名、部屬和罪犯姓名,是研究東漢法律和罪犯問題的重要材料。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廟等人,繁華的洛陽城徹底被毀。

黃初元年(220),曹丕稱帝,建魏,定都洛陽。魏治土德,土遇水而流,故土遇水而軟,故改洛陽。土壤呈黃色,因此將這壹年命名為黃初,開始了東漢時期洛陽城的建設和重建。魏文帝曹丕時在龔蓓恢復了壹些建築,魏明帝曹操大興土木,在東漢南宮崇德殿的老基址上修建了太極殿和昭陽殿,並裝飾了芳林花園。曹魏政權主要是恢復龔蓓,修建太極殿,采取單宮制,即宮城位於城市中軸線的北端。建在中央的宮城,應該有北極星,這是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單宮制意在確立中央皇權的絕對威望,改變了中國歷史上兩宮並置的模式。

東漢曹魏還將舊城北墻加厚至30米左右,並在西城墻北段及北墻外側修築馬面,重修大西門,意在加強宮城防禦。城內高臺、城墻、馬面、護城河等完整保護體系的形成,標誌著它的成熟。

最重要的是,魏文帝曹丕在洛陽城西北角修建了壹座100英尺的建築,隨後魏明帝曹三擴建為軍事要塞——金庸城。金庸城由南北排列的三座小城堡組成,南北長1048米,東西寬150 ~ 255米。城墻是板材做的,城墻外面建有城垛。東西南北各有壹條護城河。最新發掘表明,金庸城的三座小城堡是不同時期建設和擴建的產物,只有南面的城堡是魏明帝創建的金庸城。

曹魏在(邳)、(芮)、(方)、桂相公(髦)和魏(桓)生活了46年。

洛陽也是西晉的都城,但洛陽城的形制和布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永嘉五年(公元311),匈奴人劉聰率軍入城,洛陽城再次成為灰燼。180多年後,洛陽城為北魏都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遷都後開始大規模建設,由宮城、內城、外郭城組成的都城達到輝煌的頂峰。宮城位於東漢龔蓓故裏,內城北部中心,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除了不清晰的北墻,宮城的其他三面墻依然存在。發現宮殿大門有四個,主要南門的開口寬46米,可見規模之宏大。宮城夯土平臺密集,宮殿建築集中於此。盧鶴門是壹座東西長100米,南北長60米的長方形宮殿的底座,是宮城的正殿——太極殿,也是整個城市的中心。內城沿襲漢晉洛陽城城墻,城門略有改動。城內街道較為規整,東西向大道基本貫穿內城。東陽門至西陽門的大道是內城的重要邊界。路北地勢較高,分布在宮城、花園、兵工廠、太倉。道路以南主要是衙門、寺廟、寺院和貴族宅邸。通陀街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寬約42米,壹直延伸到楊軒門的關城主入口。街道兩旁是中央政府辦公樓和祠堂、太舍、國子學遺跡。從宮城太極殿沿通陀街經六合門到達玄陽門,越過洛水上的埇橋,到達南國城外的球球,構成了北魏洛陽城的中軸線。雖然是內城略西,但基本保持了宮城在中間的位置。所以北魏洛陽城的整體布局體現了封建都城的建築原則,是帝王的居所,是電線桿的設置,是政府的外圍設施,是左祖右社。外郭城以普通百姓居住為主,劃分的區域整齊嚴密,稱為李或方。考古發現,外郭東西城墻距離內城3500米,北城墻距離內城850米。至此,洛陽城東西寬、南北長已達10公裏,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城市之壹。據文獻記載,北魏洛陽城內共有1,300余座佛寺,僅1永寧寺壹座,是北魏西平元年(公元516年)經考古發掘而建。廟址位於宮城南門西南,平面呈長方形,周長1060米。方塔基礎出土的文物主要是與佛教有關的泥塑。

雍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覆滅,再次壹片廢墟,告別了都城的輝煌。洛陽城在漢魏晉時期留下的四朝都城遺跡,再現了城市布局隨城市擴張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從東漢到金代,宮殿區經歷了從相對分散的南北宮制向集中在城市中北部的單壹宮制的轉變;北魏時期,城區擴大,漢晉洛陽城成為內城,多為宮城、祠堂、中央衙門所占,已經具備了後來壹些皇城的性質。在郭城外,它成了李芳區的主要居民和工商業市場。這種宮城、內城、郭城三重城墻的布局,成為後來歷代都城宮城、皇城、郭城布局的鼻祖。就這樣,漢魏時期的洛陽城,像壹只死於火海的鳳凰,隨著朝代的更替,建城、焚城、復城、焚城、復城,對隋唐及以後的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先後定都的數百年間,漢魏洛陽古城的發展有兩次顯著的變化:壹是三國魏時洛陽官建,在大城西北角建有壹座帶有離宮性質的小城——金庸城;第二,北魏時,流行建外國的郭城,在宣武帝建作坊。這兩座建築,尤其是後者,不僅在我國基本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奠定了漢魏古城洛陽及今天的規模:南北長10公裏,東西寬10公裏,面積100平方公裏。這樣的規模讓洛陽這座漢魏古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古都。

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傑民帝和孝武帝在洛陽生活了42年。

此後,北周稱帝宣帝時,以洛陽為西京,調兵大修洛陽宮,常聘四萬人。鄴城六院遷至洛陽,原遷至鄴城的國子監《詩經》遷回洛陽。據《周樹宣帝記》記載:“其規模宏偉,超越漢魏。”但由於時間太短,都沒有完成。

當隋朝統壹全國時,楊迪在洛陽開辟了壹個新的場地,並大規模地建造了東都洛陽。歷史上曾經輝煌的洛陽城,失去了長久以來的正統地位。唐朝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洛陽郡及河南省所在地由金庸城遷至東都禹德坊。從此,漢魏輝煌的帝都洛陽城逐漸成為壹片廢墟。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的保護、發掘和研究。1961年,國務院公布洛陽古城、白馬寺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確定漢魏洛陽古坡文物保護重點,國家文物局批準。洛陽地區的文物部門和偃師、金夢的文物部門在重點保護地點立起了牌子。

65438年至0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隊開始對漢魏古城洛陽進行全面的鉆探、勘探和發掘。通過40多年的考古發掘,基本弄清了漢魏古城洛陽的城市布局和規模,發掘或勘探了壹些重要遺址,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科研資料,也為研究我國城市建築史,探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朝代乃至西周、東周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65438年至098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劃定了漢魏古城洛陽的保護範圍,並對外公布。漢魏洛陽的保護範圍是東起偃師市首陽山鎮後張裏至白寨之間的南北線,西起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粉金溝村至潘蔡之間的南北線,西起孟津縣平樂鎮上屯裏至東西線,南至興市店莊鄉鞏義堵料。總面積約100平方公裏。

從1992開始,啟動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作,制定並上報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方案。

經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我們將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塔基征地圍欄保護。

1999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了《永寧寺塔群保護規劃》和《東漢靈臺遺址保護規劃》,並上報國家文物局。該方案在保護靈臺遺址的前提下,註重展示功能。

2065438+2004年6月,漢魏洛陽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工程中國22處遺址中唯壹的都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