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南搬到周剛(新會)開始創業的村子叫梁溪,原名夏迪。如今占地7.56平方公裏,506戶,常住人口1.642。
梁溪村依山傍水,村前池塘開闊,碧波蕩漾,玉帶般的河流環繞了大半個村子。巨大茂盛的古榕樹和高大的棉花樹深深紮根在村口的池塘裏。村裏有很多半石腳半青磚建造的古宅。門口臺階上的磚雕和灰雕非常精致,山墻上畫著草龍,屋梁下畫著水墨畫。村裏有壹座貞節牌坊,是乾隆元年(1736)為“示賢婦洛門吳”而建;占地面積2439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祠堂是梁溪羅姓村民為紀念南宋時期定居梁溪的始祖羅桂所建的祠堂,供奉羅桂為始祖。
祠堂為磚木結構,寬三間,深三步。建築結構為硬山、山墻檁條、提梁木結構。前後三階均為13梁,船脊貼瓦,綠玻璃鑲邊。梁溪村的巷道全部鋪上了青石條,排汙口也整齊地鋪上了石條。村裏的主幹道旁,至今還保留著壹些用木板搭建的古店鋪。梁溪村的山、水、樹、建築與古民居環境的結合,展現了古村落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
自落桂開梁溪以來,人才輩出。到了宋代,羅桂芝的兒子孫葆楨中年成了道士。44歲時在順德建道觀,法名吳廣,活到130歲。少年時孫被釋放,後建寶林寺,是順德寶林寺的前身。曾有詩雲:當智慧有燈,當菩提無樹?此外,清代道光六年翰林學士、“粵東四子”之壹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被科恩擊敗的羅芳、近代畫家羅士林、前國民黨中央委員羅光海等都出自梁溪村。村裏有超過100人在科舉時代成名。
梁溪落桂的後代都有著祖先的開拓精神。新加坡開埠之初,中街“七頭”之壹的羅其勝是羅桂求的第23個孫子,於1841在新加坡創業。他們的祖先駕駛著壹艘滿載貨物的舢板,本來是要開往美國舊金山的,但是大風把船吹到了新加坡。“來了就平安”,於是他們和老鄉壹起在新加坡發展,生意越做越大,有糧油雜貨,有紅煙家具,有五金瓷器,有絲綢布料,有日用品。所謂“羅其勝除了棺材什麽都有”這壹家還擁有100多家企業,火車要壹個小時才能出它的範圍。羅其勝當年的氣勢自然具有司法力量。他的雇員違反了法律,警察將被拘留者送回了羅其勝的辦公室。
放眼望去,梁溪村的房屋以青磚為主,青石板鋪成的小巷狹窄,縱橫交錯;仔細研究後發現,很多人家的門前臺階都雕刻得非常精細,山墻和灰色塑料上畫著草龍,屋梁下竟然是精致的水墨畫。山、水、民居的完美結合,是壹幅水墨畫的好畫面!
他們保護壹方的安全。
"這是我們村的了望塔."走到梁溪村南邊,我們發現了壹個威武的“守護者”——瞭望塔。羅老師告訴我們,這是鎮南的南樓,建於民國初年。瞭望塔由水泥砌成,呈圓柱形,高約6米。在梁溪村東頭,還有鎮南樓的“孿生兄弟”——鎮東樓。兩座瞭望塔矗立在村莊東、南出入口的大門旁,忠誠地保衛著梁溪村。
“有了這個守護者,我們的村莊近70年來壹直非常安全。沒有小偷,也沒有人丟失任何東西。”羅老師告訴我們,她小時候在鎮上的南角和鎮上的東樓有壹個守夜人,負責值夜班。如果村外有任何麻煩,看守人會立即叫醒村民。
事實上,為了防止外界的騷擾,村民們已經使用了許多種村莊保護技能。最大的工程是沿著村後半山腰連續修建的村莊防護墻。為了讓我們壹睹護村墻的風采,軍叔(村裏的壹位熱心老人)特意借了壹輛摩托車,我們歡呼著上了摩托車,飛馳在鄉間小路上。很快,汽車停在了壹個長滿竹子的山坡腳下。山腳下有壹口大井,幾個女人圍著井有說有笑的洗衣服洗菜。“我們梁溪村的水很甜。從古至今,即使有了自來水,家家戶戶還是喜歡挑井水喝。”看著我們風塵仆仆的樣子,君叔熱情地叫了壹桶井水。我們嘗了嘗,爽極了,滑到了肚子裏,壹路帶著甜味。現在回想起來,那種鮮香的味道似乎還環繞在牙齒周圍。
這是壹座白色磚木結構的建築。在入口處,我們看到壹塊牌子,上面寫著羅氏大宗祠於2004年被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個據說有2000多平米的大祠堂裏,我們遺憾地發現,除了幾張破桌子、壹個掛在祭臺上的吊扇和壹根與古建築格格不入的橫梁,什麽文物也沒有。
正當我們在羅氏大宗祠裏納悶地轉悠時,村裏的“百事通”大爺大伯拿著壹堆舊書卷軸向我們走來。“羅氏大宗祠是梁溪羅姓村民為紀念南宋定居梁溪的始祖羅桂所建的祠堂……”君叔說著,小心翼翼地展開兩幅長約3米、寬約1米的人物畫,翻開封存已久的家譜中的壹頁,悠閑地講述著壹個古老的故事...
畫中人物為羅桂求,原名益達,字天絕,號秦軒。他是南雄珠璣巷的進貢學生。羅桂生於北宋元佑元年。他是黃帝的148代孫。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正月十六,羅桂領著97姓36戶,從諸暨巷出發,於4月16日到達新會。這時,羅桂求發現良溪村群山環繞,溪水甘甜可口,土地肥沃。羅桂求死後,後人把他葬在村裏的壹座小山上,建了羅氏大宗祠。
這壹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為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子孫繁衍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居民。據估計,他們的後代總數超過2000萬。如果加上移民到港澳臺和海外的後代,總數大概在4000萬左右。
或許是歷史沈澱太厚。羅氏大宗祠的壹磚壹瓦看起來滄桑無比,很多飛檐、墻角都已經風化剝蝕。偌大的祠堂裏,只有角落裏生機勃勃的桂花樹透露著頑強的生命力。然而,昨夜落下的桂花,似乎在向遠方的故人傾吐著無盡的思念,於是滿園春意!
從沈澱了幾千年滄桑的羅氏大宗祠出來,正午的陽光格外耀眼,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看著工地上停放的汽車和圍著汽車玩耍的村童,再回頭看羅氏大宗祠大堂古老厚重的山墻和磚塊,誰能想到,這明媚的陽光與這古老的嶺南建築壹起,見證了梁溪近百年的世界變遷!
“孝”字牌坊在太陽落山的時候還在壹點點拉伸著人的影子,而妳那依然精神抖擻的大叔,黑白分明的把我們領到了壹個略顯寒冷的地方。聽說我們要去看的是真的被皇帝“批”過的貞節牌坊。這個名字讓我們女生感到莫名的壓抑,卻又說不出心裏的原因。我們終於站在貞節牌坊外,穿過曲折的道路和嵌在灰色石墻中的黑色門板。也許妳要問了,貞節牌坊為什麽會有“門”呢?原來,這座古牌樓前的壹堵青磚墻和壹扇門,是牌樓主人的後人為了保護牌樓而修建的。據說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修建的。牌樓前巷有個大門,文革時拆了。這座牌樓建在通往梁忠梁冬村的壹條小巷旁邊,高4米多,寬3米多。中間有壹座小拱門,寬1米,高2米。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已有270年。具體來源還有待考證。牌坊由紅砂巖和青磚砌成,精雕細刻,頂部有漂浮的圖案。“聖旨”和“容恩”字樣垂直刻在正面和背面中央的頂部。每字之下“孝、雅”四個字作為橫批刻在臥石上,左右兩側分別刻有“乾隆元年陳冰冬吉日立”和“賢婦”字樣。此外,牌樓“容恩”的左右兩側還刻有“端”和“南”字樣,頂部用貝殼灰浮雕的整齊花邊制成。整個牌樓都是用很少的彩色粉末清潔的。我們看著拱門,它是如此的白和粗糙,不知何故,我們似乎聽到它在講述過去...我們的手碰到了牌坊的石柱,石柱冰冷刺骨,給人壹種威嚴的美感,讓人不得不收回手。莊嚴的牌樓像壹把閃著寒光的錐子,刺痛著人們的心,傷害著他們。青山綠水之間,這座牌樓就像壹個無聲的問號,重重地印在這裏,供現代人仰望。
補充回答:富邊的碣石堂大叔告訴我們,在梁溪村,是最宏偉的私宅“碣石堂”,是村裏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築。“那真的要去看看!”我們興奮起來,開始歡呼。碣石堂坐落在壹排滄桑的房子裏,輕輕敲著厚重的木門。吱的壹聲,壹個老婦人慢慢拉開門,好奇地看著我們。聽完君叔的解釋,奶奶嘀咕道:“破房子有什麽好看的?”特爾用顫抖的雙手迅速拉開門板。我們迫不及待地想進屋。壹進門,“啊……”壹股沁人心脾的寒意撲面而來,擋住了外面的熱氣,我們頓時感到清涼,像洗了個冷水澡。“我在這裏住了56年,夏天涼快得不用吹電風扇。”奶奶輕輕地走了進來,仿佛在喃喃自語,“店主不是我,是羅光耀,開平人。”君叔拉著我們,小聲說奶奶的姐姐以前是屋主的丫環。後來,房主隨家人移民到新加坡,她的姐姐也搬走了,把房子留給奶奶照顧。仔細看著房子,我們的眼睛都呆住了。房子的結構是傳統的嶺南民居風格,中央大廳和左右門的屏風上鑲嵌著紅、橙、黃、綠、藍五種顏色制成的彩色透明玻璃。正好,壹米陽光透過玻璃,壹只彩色的大“蝴蝶”栩栩如生。屏風和窗臺上鑲嵌著精致獨特的雕花玻璃或雕花玻璃。奶奶告訴我們,主人是個完美主義者。蓋房子的時候,他特意請人到韓國來買這種極好的彩色玻璃。我們還註意到,黑暗中的屏風、窗欞、天花板、神龕上的花、果、蟲、鳥等裝飾物,不停地發出耀眼的光芒。奶奶指著壹排細長的“荷葉”告訴我們,房間裏所有能發出耀眼光芒的飾品都鑲有金箔。雖然100多年過去了,但這些飾品沒有壹件脫落,依然光芒四射。從這些奢華的裝飾中,我們可以想象出傑士堂主人的生活,他很富有。《神秘》畫師《黑面卓》“看妳臉皮厚,我給妳介紹個神秘畫師。我和他還是鄰居。”奶奶說著,展開壹個滿是皺紋的笑容,彎腰拉著我們出了石廳,拐進了隔壁的老房子。當我們走進這間灰色的小屋時,碎磚碎瓦落了壹地,雜草順著長滿青苔的縫隙長滿了壹地。"這位神秘的畫家就是卓洛."奶奶走過去說:“我們村裏的人都知道卓洛中學沒畢業,但他是大學教授。他不愛說話,但他的畫很美。”軍叔告訴我們,卓洛是近代廣東省國畫研究會的骨幹畫家。因為卓洛皮膚黝黑,為人憨厚,村民們都稱他為“黑面卓”。為了實現他成為畫家的夢想,卓洛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獨自旅行。時至今日,他勤奮好學的可貴精神仍被村民們津津樂道。快樂的“灑水”從金碧輝煌的石廳裏走出來,我們恨不得壹頭紮進那片青山綠水裏再也不出來,因為只有大自然才能輕易到來。妳大爺好像看出了我們的想法,馬上建議我帶妳去看《灑水》!光是聽這個名字,我們就來了精神,壹路歡呼跳躍在村道上。
“灑水”位於梁溪村以北1公裏處的壹條山澗。山澗中的壹處山泉常年不斷,水從6米高的懸崖上停留形成小瀑布,發出沙沙的聲音。在當地,“沙”和“灑”的方言發音基本壹致,所以這裏的風景取名“灑水”。現在,懸崖的水源處建起了大壩蓄水,儲存的山泉水用來供應梁溪村村民所需的水。所以流下來的水少了很多,原本“瀑布”的氣勢也消失了,但也增添了不少溫柔和甜蜜。“灑水”兩邊的山坡上種著許多松樹,山澗裏種著竹子。不知道哪個文人種的,很茂盛。我們在翠嶺的時候,偶然看到幾根石柱,問君叔那是什麽。君叔說,懸崖右坡的平臺上原本建有壹座石亭,不知何時被毀。現在只剩下四根綠色的石柱,四柱上刻著對聯,但因為太遠,很少有人上去看。亭子裏以前有石桌、石凳,現在這些都被村民搬下山來,放在梁溪村北入口處的榕樹下。看著眼前的農田和翠嶺背後的清流,我們仿佛看到了當時古人對著瀑布吟詩的風雅,而這風雅的見證,就是刻在水落處石頭上的雄偉隸書“西雁湖,竹坡”。當然,村裏流傳的故事更多。據說水與康有為有壹段佳話:康有為在與梁溪相鄰的鶴山雅瑤玉崗盧敦勛家中避難隱居。魯在復旦大學讀書時曾與康結為兄弟。有壹天,魯和康有為去噴水池玩。康有為見泉水叮叮當當,清澈見底,便以其獨特的養生書法,在水石亭上寫下“華冠”二字,落款為“漂泊的父親”。後來,這些字被刻在木板上。不幸的是,木版現在已經失傳了,但幸運的是,康有為和魯迅之間的信件以及“華冠”木刻的拓片仍然被收藏。
走進“後朱集巷”——觸摸梁溪人的精神家園
村口是高大的木棉樹和古老的榕樹;稍有空隙,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霸王花;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壹捆或幾捆從山上砍下來的柴火;藍灰色的明清建築,層層挑起的飛檐,幽深的小巷;祠堂、貞節牌坊、祠堂、羅桂墓——良溪古村,像壹顆穿越了歷史時間的堅硬“核”,在富饒喧囂的珠三角地區,悄然堅守著壹種精神的存在,具有巨大的號召力,不斷呼喚著遷徙到各地乃至各國的三十六姓子孫尋根問祖。
羅氏大宗祠位於梁溪村村口,三間房寬,磚木結構,進深三進,堅硬的山頂,看起來平整、厚重、大氣。站在羅氏大宗祠門口,“朱侯趙紅記”的對聯撲面而來,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朱記巷與背後的關系。最後壹個山墻上,自上而下24字的長聯,有力地證明了“梁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中原文化、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重要中轉站”的學術觀點。這副對聯寫著:
馮、黃、陳、麥、陸等97個姓氏的首領們,靠著冒險和努力獨立發家致富。
從底層開始,與廣、昭、惠、紹、朝諸郡相隔千年,支流同源。
羅氏大宗祠的碑文詳細記錄了宗祠修建和重修的時間。祠堂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鹹豐十年重修。站在祠堂偏廳的碑文前,梁溪村謝姓後人謝告訴我們:“文革期間,村民們用磚頭把碑文砌在墻上——當時祠堂是村裏的小學,所以壹切基本完好。我們從小就在這裏讀書,這裏和對面有壹個乒乓球臺。”這時,記者的耳朵裏似乎聽到了打球的聲音和孩子們玩耍的聲音。如果以這種方式度過壹場浩劫,壹定是羅桂求等先人所願意看到的!羅氏大宗祠正殿內,懸掛著羅桂求夫婦的畫像,下方密密麻麻擺放著羅氏27個部落建立的牌位。梁溪人告訴我們,“祠堂裏只放了縣級以上的牌位。如果村裏立牌位,早就不放了。”最新的牌匾來自高明,上面寫著“高明市羅氏宗親”:“此只是祖宅。今年清明,高明來祭拜五百人。”據介紹,今年清明節,羅氏大宗祠* *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5000人前來祭拜。羅桂墓羅桂墓在梁溪村東鳳凰山的半山腰上。秋風陣陣,發黃根的松針落滿了我們上山的小路。這座占地100平方米的古墓,四周松柏環繞,明顯體現了後人的敬仰之情。羅桂墓乍壹看樸實無華。雖然是1992裝修的,但是和以前壹樣舊,不算豪華。
聽陪著我們的羅氏後人說,文革期間,古墓裏的石頭很多都被拆了來蓋生產隊的房子,重建的時候又被壹個個找回來,所以這裏的石頭大部分都是原來的。在羅桂墓前,石板上刻著壹句墓誌銘:“此山坐於鳳凰懷中。”祖先桂...從南雄地區常寶縣牛田坊沙水村朱集遷到周剛底部,是羅氏南遷的始祖。紹興元年十二月建立。”這不禁讓人生疑:“羅貴南在元初到達周剛。他是12月去世的嗎?他在這塊土地上只住了幾個月?" .保存羅氏族譜原版的梁溪村村主任謝解釋說,族譜中記載,羅桂初初到梁溪時46歲,去世距今已有17年。墓誌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內容,最有可能是他提前建好了墓,立了碑。到底是惡還是不惡?有待專家驗證。
看著羅桂墓,突然能感受到墓址的“好處”——整個梁溪古村都在我的視線之內,安靜自然,壹種被庇護的感覺油然而生。遠在他鄉的遊子,總能感受到祖先“庇護”的目光。9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人來祭拜羅桂墓,今年清明節約有4萬人前來祭拜。五堂和羅氏大宗祠在斜對面,守衛著梁溪村的另壹個村口。1998《重修五章新牌坊碑文》中明確寫著“五章為梁溪村羅、謝、葉、廖祠堂。”在寺廟的入口處矗立著兩根漢白玉石柱,上面的字跡顯示這兩根石柱是清朝嘉慶年間的遺跡。五殿供奉六位神仙:上元大仙、中原大仙、太多廚子大仙、赤腳大仙、觀音菩薩、龍樹菩薩,道佛神仙住壹室。入口處東廳的對聯是典型的儒家“尊老敬賢”風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位壹體在這裏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六大雕像前,有許多小雕像,擠滿了神龕。六個雕像中的每壹個也有六個小雕像。據說每隔三年,正月十五就是這些雕像出行的日子。將小雕像代表大雕像請出來,到梁溪村下五村巡遊,看大戲,祝福梁溪村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五堂也是梁溪村的傳統“庭”。“過去,如果有人違反了宗族規則,就會在五堂受到族人的審問。”梁溪村的人告訴我們。第五廳入口左側是鼓臺;在右邊,有壹個鐘架。今年春節的第二天,乾隆年間鑄造的古鐘不幸被盜,所以那天我們只看到了空鐘臺。人們不禁感嘆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堅守傳統”的艱難和價值。
貞節牌坊在緊密排列的房屋中,我們的向導突然停下了腳步。清乾隆元年留下的貞節牌坊到了。與其他立在空地上的牌樓不同,這座牌樓極其低調,甚至有壹堵墻包裹著它,仿佛要把自己隱藏起來,藏得更深。如果我們單獨來尋找這座牌坊,即使站在它的門外,也不可能發現它的存在。正因為如此,這座牌坊才保存得非常完好,上面寫著“精表賢婦吳門侯”四個字。
梁振軍對梁溪人的看法是包容的,從梁振軍在村裏的看法就可以看出來。穿過壹個霸王花雲集、不知名野花盛開的古巷,路過幾家木板搭成的古鋪,上壹個小山坡,就能看到“梁真君”三個大字的門楣。沒有房子,只有壹個簡單的棚子,分成兩個房間。壹邊是梁振軍的遺像和濃烈的香火,壹邊是村民抄來的各種警醒世人的諺語。梁振軍是村民傳說中的真人。傳說不知是哪壹年哪壹代,突然來了壹個神秘的老頭,向村民們宣稱,他是壹路追到這裏來的龍脈。不知道為什麽,老人到了梁溪村就不再前進了,而是在這裏行醫教書,贏得了村民的尊敬。某年6月13日,老人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要求村民離開此地作為自己的道場。村民們同意了他的請求。從此,每年的6月13日,村民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村裏每個孩子到了學齡,都要拜梁振軍。據說崇拜梁振軍的孩子會特別聰明。我想來這個梁振軍。不知道他是哪個朝代的逃亡大師還是隱居大師。讓羅氏後人感動的是,他和羅桂求壹樣,在梁溪村保持著匆匆的步伐。
梁溪奇觀近4萬人在清明節祭奠祖先、祭祖,祈福來年順利...今年清明節前後,來自珠三角各地、港澳甚至國外的近4萬羅氏後人帶著妻子和磁帶來到梁溪古村,這也是梁溪古村壹年壹度的奇觀。梁溪古村村委會書記羅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壹直有來自廣東各地的羅家“兄弟”(指羅家)專程到梁溪古村走親訪友、拜山,其中1992是壹個重要的分水嶺。1992之前,拜山人數少,規模小;從65438年到0992年,香港駱氏宗親會捐款重修羅桂墓後,每年都有新的駱氏兄弟通過媒體或家譜或老人的介紹回到梁溪古村尋親,每年清明來祭山的駱氏兄弟也呈上升趨勢。今年清明節前後,約有4萬人從粵港澳各地前來瞻仰羅氏兄弟白落桂墓。清明節那天,大約有65438萬人去掃墓。羅翻開通訊錄告訴記者,佛山、東莞、南海、清遠、陽春等地的羅氏兄弟的電話號碼都登記得很詳細。“除了清明祭山,每年從春節初壹到初八,羅氏兄弟還會回鄉拜年。”“佛山高明市三洲街道辦事處孔塘村村長羅是通過去年央視拍攝的專題片《千年明珠》得知羅桂墓在梁溪古鎮的。羅指著其中壹部手機告訴記者。昨日,記者特意致電羅。羅說,高明三洲街道辦事處的幾個村裏有很多羅姓人是羅桂第三代的後代。根據村裏18的族譜,800多年前,羅桂曾帶領多人南遷,通過新會在梁溪古村定居。700多年前,羅桂求的孫子來到高明居住,進壹步繁衍羅氏子孫。去年下半年,從電視上得知祖墳在江門梁溪古村後,羅迫不及待地帶領500人年底回老家梁溪古村尋親。”我們都很興奮,每個人都很開心。"在電話裏,羅的聲音很激動. "老家的親戚都很熱情,尋親,讓我們找到精神家園。“羅說,尋親後,每年清明,他們村的羅姓兄弟都會回來祭拜羅桂墓。鶴山某鞋廠負責人羅老板,從2001開始到梁溪古村走親戚。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羅老板說,據家裏老人說,他是南遷始祖羅歸的後代。羅桂生了10多個孩子,枝葉遍布廣東。廣東的羅家幾乎都是羅桂求的後代。許多羅家成員在清明節前後回到梁溪古村祭拜這座山。於是,2006年,5438+0,遵守傳統的羅老板開始帶著孩子回梁溪古村落拜山。”雖然有很多各地來拜山的羅氏兄弟,有老兄弟也有新兄弟,但村裏的親戚都很熱情。拜完山,我們都給村裏壹點好處。許多互不相識的羅家兄弟聚集在村裏的祠堂裏,吃著熱鬧的飯,追憶著家鄉。“羅老板特別強調,祭祖之後,大家都覺得壹切順利,壹年四季生活安穩。
□記者手記《我是完整的》在去梁溪古村的路上,有同事問:“據說羅桂停在梁溪是因為這裏風水好。現在八百多年過去了,有什麽證據可以證明羅桂求的選擇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只有梁溪村能回答。走進梁溪村,妳會發現村子周圍都是魚塘。這些寬近百米的魚塘,就是傳說中的護城河舊址。護城河的寬度可想而知。村子的兩個入口各有壹座瞭望塔,易守難攻。據說日本侵華時只是從梁溪村周邊經過,文革浩劫並沒有給這裏的建築和文化帶來致命的破壞。即使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這似乎也是壹種默契,新的建築只是散落在古村落的周圍。梁溪村的中心仍然保持著清代建築的魅力。祠堂、五堂、羅桂墓的修繕,讓我們感受到了壹脈相承的文化的力量,根的力量。這個地方,在經歷了戰爭的災難之後,依然能夠頑強地保持完整的文化體系,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也許這就是羅桂求選擇這個地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