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為什麽說柳坑村是歷史上的第壹村?

為什麽說柳坑村是歷史上的第壹村?

1990年8月,周鑾樞先生第壹次來到流坑村,至今已有二十年。周先生第壹次來流坑村的時候,流坑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探尋流坑村》壹文中用自己的話說:“徜徉村中,流連忘返,雖艷陽高照,情趣濃厚。我只看到各種文物,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真的是往前看,突然落後了,投的滿地都是,美極了。大家都覺得柳坑村確實是江西古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國農學會民族融合的典型。”

本文及相關圖片在1991江西畫報第三期發表後,這個被遺忘的古典村落被公之於眾。1991年冬,在周先生的協調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開勛帶領壹個五人專家組,到流坑村進行了20多天的考察。1993年春、1994年冬,周老師讓自己的學生——南昌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鄉土史研究室主任梁宏生副教授,到流坑村考察了60多天,收集了大量資料。在此基礎上,1996年底出版了《柳坑村歷史文化考察》壹書,這是第壹部系統研究柳坑古村落的專著。從此,“千古壹村”成為了柳坑村的標誌性品牌。7月,1997,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斌專程訪問了流坑。在高度評價柳坑的同時,他還專門寫了《千古第壹村》這本書。從此,“千古第壹村”成為流坑村又壹個新的更高的標誌性品牌。大家都知道,柳坑村建於五代南唐元年(937-942),至今已有1000多年,故稱“千古”。但是,流坑村什麽地方號稱中國古村落第壹?十多年來,沒有學者給出解釋。很多遊客到柳坑旅遊後,只覺得柳坑大、古、好,無愧於“千古第壹村”的稱號。但是哪個方面是全國古村落中的第壹,他們說不清楚,導遊也沒有解釋過。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為此我在業余時間看了壹些資料,在我接受了“第壹”法則後,請各位專家指正。

壹、建村要註意“風水寶地”的選擇。隋唐以前,流坑村是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南唐時董壹家來此時,烏江西隅的布吉,又名白坭塘,為駐地,柳坑董氏傳承由此開始。白玉堂三面環水,朝陽,符合妳平時生活的地方的基本要求。而烏江在此處由南向西轉折,屬於風水上的“反弓位”,犯了選宅基址的忌諱。相傳“形勢派”創始人、唐僖宗佛教徒楊嬋·宋軍和“形勢派”大師的長子曾文,曾在流坑遊覽風景路過兩年。為了報答董家的熱情款待,他們特地為賀東和董振(長子)爭取了四分,並為流坑村指明了地形。正如楊和曾所預言的那樣,把家從遷到烏江南岸的中州,也就是現在流坑村的主要地區。因背靠山脈西北麓的金谷峰,四面青山環繞,所謂“天馬南馳,雪峰北起,玉屏東臥,錦江西立。”烏江的水從村東南的山上來,像壹條綠化帶,在村邊向西拐彎,使流動的坑三面環水,形成獨特的風水格局,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流水排”。楊筠松還預言:“只要水還在沸騰,它仍將是壹個好坑。”“陽興日月峽,武文秀才。糾正飛鵝頭,金宮玉階。世世代代富家有官,兒女不貧不寒。海之巔,明月當空,東施子孫,名震天下。”這些都記載在流坑家譜裏。

劉坑村在建村之初就註重風水,請來了全國壹流的測繪大師選址,堪稱全國古村落第壹親戚。

第二:建村後註意規劃,按規劃建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流坑東施二十二世孫東隋辭官回村。在接下來的20年裏,他主張聚眾對流坑村進行整治規劃。村西對龍湖進行了人工擴建改造,將湖與河連接起來,使流坑村成為壹個依山傍水的風景區。七橫(東西方向)壹縱(南北方向)的八巷主導著村落的布局,董氏宗族成員根據房派的分支而居住在不同的巷中。七條橫巷的拐角處都面對著烏江,每條巷的拐角處都有瞭望塔,由城墻連接,使整個村莊成為壹座城堡。出門後烏江上的七個門樓正對著七個碼頭,給村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了方便。八大胡同的壹邊有下水道。到現在為止,不管雨下得多大,村子裏從來沒有水。現在有壹種說法,壹個城市是否現代化,不是看它的建築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的時候有沒有積水。因為壹個沒有水的城市,是壹個規劃設施完備的現代化文明城市。村裏的雨水通過下水道排入龍湖,汙水經龍湖沈澱後排入烏江。不僅環保,而且河風可以順著小巷進入村莊直達龍湖,起到清新空氣、調節溫度的作用。村裏所有的房子都建有馬頭墻,既體現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屋與屋之間防火的作用。我們現在的縣城規劃是上世紀末開始的,村莊的規劃是近幾年隨著“新農村建設”開始的。劉坑村的規劃實施於450年前的明朝,使村莊被烏江、龍湖環繞,並有村墻門樓把守。車行道規整,道路通達。喜歡理想城市,也喜歡壹方。這應該是中國古村落中的首創。

再次,明清古建築基本保存完好,不僅數量眾多,種類繁多,建築精美,而且有準確的年代可考。劉坑村始於明朝嘉靖四十二年(65,438+0563)董貴掌管該村時修建的65,438+08間房屋。經過後人多年的努力和管理,現已達到占地約361平方公裏,常住人口5000余人的規模。經過數百年的風霜雨雪,這些建築達到了26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這在多雨潮濕的江南是不多見的。其中,明清民居30余處,祠堂60余座,寺廟8座,文館、戲臺1座。此外,還有狀元樓、烏龜廣場、元奎廣場、三策劉鑫、京表肖傑廣場等紀念和功勛牌樓,以及翰林門、中流砥柱門、裏仁門、陳宮門等碉堡式門樓。這些古建築的造型和結構是中國近代的典型典範:青磚灰瓦,古樸典雅;高高的馬頭墻向上翹起,可以防風防火;偶爾有幾棟橫著高墻的豪宅,像微型城堡;墻體壹般為木框架結構,多為兩層,上層隱藏,下層住人;廳堂位於中央,臥室分隔在四周,廳堂大房間小,廳堂明暗分明。這是因為前後廳天井采光可靠,而廂房只有墨窗或門窗通風;大廳很大,適合家庭活動,房間很小,適合在寒冷的冬天保暖。門楣和屋檐上有許多雕刻和繪畫,有些有儺像;墻上、門柱上、窗臺上、柱基上、腳輪上、麻雀上,甚至天花板上,都有許多木雕、五彩繽紛的裝飾、花鳥、魚、蟲、山水、鬼怪、傳說。雕刻都很精致細膩,堪稱上品。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築成為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堂的標本。最難得的是,大多數古建築上有匾額,門旁有對聯。這些對聯與主人的人生經歷和家族的輝煌息息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而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房子有了準確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記中稱流坑為“萬家之城”。這對於中國的古村落來說也應該算是首創了。

第四,眾多的書院和科舉的興盛持續時間之長,在中國古村落中並不多見。東施在流坑的家世可以追溯到西漢著名儒生董仲舒。然而,柳坑東施在宋代隨科舉興盛的真正原因是柳坑創始人賀東的長孫董文光從中受益。北宋統壹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撰文並開放科舉,董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試圖取明假。因為年事已高,朝廷三次調他做官,他都不肯赴任。憑著家裏的家財,他創辦了桂林書院,村裏拜祭教習成了常事。董的努力很快就有了結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大哥的四個兒子子、子、祥、元、淳全部中了彩票。次年,董淳並進士,成為流坑董氏第壹進士。從此,董史可佳的繁華不再被人接受。“科班畢業的儒學壹直延續著。”景祐元年(1034),流坑董氏、朱、廷、易、師德、師叔,五士同科,合稱“五桂”,石林流傳為佳話。南宋文天祥《謝恩表》中有壹句話:“功名閃金,壹門五董事”,就是說用的這個碼。這就是“五子入司”的說法,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流坑村所在的雲蓋鄉也因此被太守改名為“五桂鄉”。流坑東施為突出這壹事件修建了“烏龜坊”,這在明末著名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的遊記中有所記載。從宋代到清代,流坑東師從家學,書院眾多。明朝萬歷年間修建了19座書院和書屋,清朝光年間修建了23座書院和書屋。可以說是“校序相向,弦聲相聞。”學風之繁榮可見壹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冬棗在朝廷“以策選士”中被封為吳狀元。南宋紹興十八年,董考中狀元,稱“狀元”(目前流坑村博物館正門額頭上的碑文寫著:“士長藻。”這個“藻”就是董藻的“藻”,因為董藻是儒家林中戰略選拔出來的武狀元。基於此,我猜測博物館可能是劉坑為紀念東吳狀元董棗而建的建築。否則:第壹,很難解釋“秀才花開”這個詞;其次,流坑有“狀元樓”紀念文學狀元董,而沒有紀念武狀元董藻的建築,這是不合理的。)柳坑村在近千年的科舉制度中,* * *通過了34名進士的考試,有78名評委。上至宰相、使節、侍郎,下至主簿、教令,100多人。時至今日,豎立在屋前、祠堂前以示榮耀的旗桿仍遍布全村。廢科舉已經到了105,中舉喜訊還貼在堂上。宋代江西有五千多名進士,包括曾鞏、王安石、劉舒等世家,或三進士,或四進士,而東師則是五進士同科高中,這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難得的榮譽。古人雲:“姜謂文家以權,必以梟雄董氏為最。”柳坑村的科舉考試、官員眾多、尊號眾多,在中國古村落中名列第壹。事實上,流坑村在很多方面仍居中國古村落之首。比如走進柳坑,就像走進了書法的海洋。流坑村有65438方木匾,362方碑刻,71副對聯。如宋代朱為董題寫“狀元樓”匾額和“南宮謀士文章貴,北闕姓先”對聯;楊士奇,明代大學者,三朝宰輔,為國子監編修的《小師成第》和《幾封禦書,當代禦師》匾額題寫對聯,由敬國的顏東題寫。明代頂級學者、哲學家、地理學家羅洪憲,為刑部大夫董逵寫下了“輝煌寬廣”“條條羅列,冠重於南國”的對聯;明代吏部尚書曾同衡給董貴題詞“理學大師”,至今保存完好。他們的書法技藝高超,而且都是長的。雖然歷經數百年滄桑,但仍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貴、刑部尚書董郁主編的《明萬歷年間董氏族譜》是明代難得的傳世刻本,在文字、刻字、用紙、印刷等方面都堪稱上乘,為國內所罕見。由他雕刻的聶豹、譚綸、羅洪憲、鄒首義等明代名臣的字跡蒼勁有力,流暢典雅,令人愛不釋手。專家們壹致稱贊它是“稀世珍寶”。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斌所說:流坑“歷時之久,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之高,建築藝術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內涵之豐富,恐怕是中國其他地方古村落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張文斌稱贊柳坑為“千古第壹村”的真實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