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南京夫子廟的建築分布

南京夫子廟的建築分布

古代必須祭祀孔子,各地的孔廟屬於國家祭奠儀式的內容之壹。所以夫子廟的特點就是廟依附於學,與國學、府(州)縣學會融為壹體。神廟的位置要麽在龔雪的前面,要麽在壹邊。

南京夫子廟是前廟後學的布局。東側的孔廟、龔雪和宮媛(進士的考場)構成了三大文化教育古建築群。在古代,孔廟有壹定的布局形式。

壹般在殿前有照壁、欞星門、東西牌坊組成殿前廣場,欞星門前有半圓形水池,稱為“池畔”。池畔是夫子廟特有的形式,源於周禮,夫子廟把秦淮河刻成池畔,是唯壹把田明河刻成池畔的例子。在銀行的北面有壹個石頭圍墻,並有壹個“世界文淑”牌樓。遊客可以在圍欄上休息,瀏覽秦淮河的景色。

夫子廟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於明萬歷三年(1575),全長110米,是中國最高的照壁。

盤池旁的石圍欄建於明九年1514,現已全部裝修完畢。東有奎光閣,西有聚星閣,象征文風繁榮;殿前廣場東西兩側豎起石柱,上書“文武大臣在此下馬”,以示對“至聖文宣王”的崇敬。寺前有“天下文樞”柏牌坊,背後是“興興門”,為高石牌坊,六柱三門,中門刻有“興興門”三個大字。三門之間,有牡丹磚雕浮雕,柱頭有雲雕,為美表。這是皇帝朝拜孔子的通道,不是壹般官員和百姓可以進入的。平日用木柵欄封閉。

街道東西兩側的舊“道館古今”“德培天地”廣場,民國後被拆除。在廣場周圍,有兩個亭子,“聚星”和“樂思”。聚星閣重檐六角,夫子廟重修於1983。樂思館搬到了東部城市小廣場。

欞星門由三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的墻壁上嵌有牡丹紋浮雕,中間石坊的門楣上刻有“欞星門”三個篆書大字,古樸樸實。

進入門,東西兩側都有拜門,中間是大成門,又稱薊門。在封建時代,每逢新月、旺旺(農歷初壹、十五)朝覲和春秋兩個節日,郡縣官員、宗教神諭和訓導員都要從大成門進入,讀書人對大門是敬而遠之,不準逾越規矩。接下來是丹雍,東西三碑,東邊是元(1331)二年聖夫人碑,西邊是四雅碑,西邊是清康熙秀雪宮碑文。丹城周圍大概有兩個山脊,外面有壹條通往正殿的走廊。兩塊紀念孔子七十二賢人的牌位。

中間是“大成殿”,外面是露臺。這是壹個在春天和秋天節日期間跳舞和音樂的地方。三面用石柵欄圍著,四角有紫銅燃爐,燃桐油火把。祭祀多在子夜,光如白晝。在大廳的中間,供奉著偉大的聖人孔子的位置,四位亞洲聖人-顏回,曾參,蒙克和孔伋-在左右兩邊。廟的東面,有壹個小門,是學宮。

明清時期有五個大城門,兩側廂房供執事休息,中間三間。門裏陳列著戟,東有鼓,西有琴。在王朔朝覲和春秋兩個節日期間,地方官員從大城門(中間的門)進入,學者的執事們平等地走側門。這個大門和主廳被日本人的大火摧毀了。1986年新建的大成門面寬三間,門中間有漢白玉屏風,刻有“重修孔廟”和四座古碑,其中齊永明二年的“孔子求禮”是從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內搬來的重要碑文。

進了大成門,順著地道往上爬,就是夫子廟的正殿,大成殿。正殿按清同治八年(1869)建築,取消了原夫子廟的後墻,使之與龔雪融為壹體。七殿,18米高,重檐歇山頂。原殿正中是“大成大聖孔子寶座”的牌位,兩邊是四位亞洲聖人的尊號。殿內有壹尊孔子銅像,兩側是孔子十二弟子漢白玉雕像。廟前有寬敞的露臺,四周有石欄桿,是古代祭祀樂舞的地方。殿前兩側有回廊,原是供奉孔子七十二賢人及歷代大儒的地方,存放祭祀器皿。現改建為碑廊,墻上鑲嵌著30多塊當今名人的書法碑帖。

在孔廟墻和龔雪之間,有壹條東西南北的無憂通道。種了幾百棵柏樹,古木參天,郁郁蔥蔥。當時,從寺外文德橋上的欄桿望出去,大成殿黃色琉璃瓦屋頂在樹蔭下金碧輝煌。殿後是“明德殿”。相傳牌匾是南宋文天祥的楷書,後由曾國藩改為篆書。大殿後面是“尊經閣”,原為講經堂。樓上有大量死板的儒家經典和很多聖賢畫像。清朝嘉慶年間,又被戰火摧毀。

清同治八年(1869),曾國藩、李鴻章相繼改建擴建,恢復舊貌。然而,夫子廟的主要建築在1937年被侵華日軍的炮火摧毀。解放後,原龔雪部分用作秦淮區人民操場,“明環鄉賢祠”改為夫子廟小學;大成殿遺址變成了夫子廟廣場。“文革”期間,殘存建築被毀。1983年,政府撥款重建夫子廟古建築,主體建築基本恢復舊貌。

夫子廟兩側的東西市場曾是龔雪前的地道。東甬道是龔雪的正門,它的前面有壹個廣場,上面寫著“盤古”。董芳是明清時期的狀元、狀元、探花牌坊。廣場西側是會元、結緣題寫的牌坊,廣場背面是吳克題寫的牌坊。緊挨著東、西過道,原來是三廟兩署。民國以後,科舉被廢除,學堂被提升,龔雪逐漸衰落。寺廟和部門改為學校、教育局、圖書館等。,龔雪過道也變成了壹個小販市場,東西市場的名稱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現東西市場建於1987,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它吸收了中國傳統商業街的空間形式和規模,采用明清時期的市井風格,以石板鋪地,店鋪采用“青磚瓦馬頭墻,回廊掛格子窗”,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店鋪、寺廟、城市、街道的結合體。

尊經閣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在明德堂後面。原來是上下五層的房間。清朝嘉慶以後,這裏設立尊經書院,樓上藏書,樓下講學。1987重修的尊經閣,高三層樓,18.7米,歇息在壹座雙檐丁字脊頂上,底層五間,二三層三間。底層為“秦淮燈會廳”,二層為“秦淮文物古跡陳列室”,三層設有茶室,供遊客休息,並可壹覽夫子廟全景。

位於東部,建於宋四年(1168)。當時是建康州縣學堂考試的地方,範圍很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在此設鄉試、開會。候選人很多,不足以申請。明成祖永樂年間,在此重建,宮媛初具規模。雖然在永樂十九年(1421),成祖遷都北京,但此地依然是鄉試後的江南所在地,清廉如舊,道光年間重修。鹹豐年間,文廟和龔雪都被士兵燒毀,但宮媛獨自幸存。同治年間又擴大了,範圍更廣。試驗棚2萬多個,居全國各省之首。

當時宮媛東起姚佳巷,南至宮媛東、宮媛街,西至宮媛西街、夫子廟街對面,北至健康路。整個貢院呈方形,有20644個廳(俗稱考棚),每人壹個,每次考試可容納2萬多人。當時,宮媛的正門在雍和園和秦淮劇院之間。

門外街道東西各有壹座木牌樓,即東西轅門。門外有壹對石獅和兩座石牌坊,中軸線上有三門,分別稱為“宮媛”、“開天韻”、“龍門”。

龍門後面依次是明遠樓、致公堂、潔身堂。大廳後面有壹扇門,門後有壹座會飛的虹橋。橋南屬於外簾,飛虹橋是內簾和外簾的分界線。最後,恒健堂是考官閱卷和評定名次的地方。考試期間內外幕布嚴格分開,不允許擅自進出。整個貢院都被高墻圍著,墻外是街道,街道的另壹邊是商店和房屋。自光緒三十壹年(1905)取消科舉後,國子監壹直閑置無用。民國7年,決定拆除宮媛,開放市場。僅保留明園樓、飛鴻橋樓、明園樓等少數建築及明清碑刻22處。

明遠樓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清代重建。平面廣場,三層木結構建築。底層四周有圍墻,每面都有圓拱,四根檐柱從底層直通屋頂,梁柱交錯,四面都有窗戶。登上去環顧四周,整個貢院壹覽無余。是考官和執事在考試時警告和發號施令的地方。明遠樓現已辟為科舉制度陳列館——江南宮媛歷史陳列館,收藏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的珍貴文獻和圖片65,438+000余件,並有40棟建築按原樣重建。原放置在宮媛的22塊明清碑刻,現陳列在明遠樓東西兩側,是研究明清宮媛組織沿革和科舉考試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