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南潯的獨特風情

南潯的獨特風情

南潯的獨特風情

壹包粽子

清明節家家淘米包粽子。糯米洗凈,用竹葉將粽子包成三角形、四角形、尖腳形,有棗粽子(配紅棗或蜜棗)、豆沙粽子、肉粽子。四五個串在壹起,用大火在大鍋裏煮。隨時加水,粽子煮熟後燉壹夜,瀝幹後掛在竹竿或繩子上。頭腦清醒的時候遊山玩水,帶幾串粽子;清明節過後,把粽子拿出地裏當“三飼料(零食)”;招待客人吃粽子。當地有句諺語:“正月踢毽子,二月放羽毛球,三月淘米包粽子”。

第二,做清明真理子。

所謂清明紫苑,是用糯米粉做的,壹個是綠色的,壹個是白色的。綠餃子是米粉,是南瓜藤和綠葉煮熟後沾上生石灰粉做成的。清明紫苑做成繭形,沒有餡,所以它也被稱為繭紫苑。在鎮南(與桐鄉交界處)的村作坊裏,清明真理子被制作成兩角的。農村有句話:“清明真理子有兩個尖腦袋,吃了會瘋的。”意思是清明節在陽春三月,萬物生機勃勃,人也朝氣蓬勃,尤其是寒山卷蠶花,打拳,踏白船,撐烏石(扁擔),猛卷,不分男女老幼。所有的人都欣喜若狂,似乎瘋了。

清明真理子是壹個黃道十二宮。農民包清明餃子時,用綠白兩色的飯團揉成十二生肖。藍龍、猴子、雞、白羊、兔子、斑點牛、豬、狗等。,用紅豆或野生黑豆(俗稱羊眼、黑豆)的壹半做動物眼,蒸至幹,再從蒸架上取下。當我是動物的時候,我專門做了壹些貓。貓雖然不屬於生肖,但是蠶貓是農民的吉祥物;另外,做壹個“繭山”。這些與清明真理子壹起放入蒸飯碗或盤中,以祭拜財神和蠶花五聖,並祈求蠶花二十四分。按照習俗,放在竈臺山上的清明十二生肖和年糕(已經風幹)放在油裏炸,讓孩子在長夏到來的時候吃,也就是說吃完就不是夏天了。

聖田琛麥塔餅

甜麥餅是集市的特產。市場從業人員有清明和長夏吃甜麥餅的習俗。將湯料和米粉(壹半粳米,壹半糯米)與白草或絞草(這兩種草的葉子都被撕碎了)壹起煮,反復揉搓,揉成壹窩坨,放入鍋中蒸透,冷卻後與發芽的小麥粉(也稱甜小麥粉)慢慢混合,適量,不要太多。甜麥太多,米面發粘,很難做蛋糕。揉甜麥熟面團時,不能太涼,否則會揉不均勻,使餅變硬。做好圓餅後,少撒芝麻,反復用油將餅烤至淡黃色。烤蛋糕的時候可以少加點白糖水,味道會更甜。蛋糕中加入核桃、豆沙或黑芝麻餡更好。甜麥餅是當地的特色食品。現在從清明到長夏,街上有好幾個攤位用三輪車賣。來自湖州、蘇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客人也喜歡在清明節來到市場品嘗甜麥餅,或帶壹些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四卷蠶花

鎮上的人頭腦清醒地去遊山是壹年壹度的大事。男女老少,帶著粽子或乘船或步行去寒山。寒山塘到處都是載著乘客的農用船,唐剛的白色小船在飛翔。

拳船飄揚彩旗,鑼鼓喧天,拳戟齊鳴;還有標桿船,香火拜船。山上山下的人群都很兇。商人不時叫賣:賣甘蔗、餛飩、梨糊糖、冰糖葫蘆、麻辣豆腐幹的;還有雜耍的,推手的,猴子的,賣外國卵泡的,口哨的,玩具刀槍的,讓人眼花繚亂。

人們最喜歡的是用紙和絲綢紮成的五顏六色的蠶花。他們賣壹捆回家,放在蠶匾裏,祈求24點蠶花。女青年買壹個戴在頭發上,男青年買壹個戴在帽檐上。

信徒們在廟裏和塔前燒香念佛,保佑平安。祭拜“蠶花五聖”,祈求蠶繭豐收。

舊時卷蠶花,相傳男女求偶過程中有“摸蠶花奶奶”的陋習,摸女人的乳房是允許的。據說是“摸毛,越摸越毛”(蠶花毛),盛行於辛亥革命前後,抗日戰爭後逐漸衰落(湖州風情)。

五蠶花節

湖州含山蠶花節,以養蠶之鄉養蠶習俗為基礎,1993正式創辦,古今壹體。民俗與旅遊觀賞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弘揚了南太湖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民俗景觀。蠶花節的每壹屆開幕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內外的眾多賓客前來觀湖,先後有3至5萬遊客聚集在含山,當地領導主持了開幕式。其間,除了穿蠶、軋蠶、祭蠶、吃蠶等民俗活動外。,這些都是當地蠶所固有的,蠶節的組織者已經融入到現代統壹的組織活動中。其中,飛機被用來在寒山上空來回飛行,壹萬多只蠶散落在空中,落在幸運遊客的頭上。組織100名蠶母以歌舞形式祭祀蠶神,評選出“金蠶花姑娘”;舉行傳說中的儀式,揭開蠶神紀念碑的面紗;挑戰舟、舟拳、標桿舟等傳統活動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地方特色拳種。最有名的船拳是連鎮的鐘家墩拳船。

在蠶花節上,有“背蠶娘”、“打蠶龍”(柴龍——蠶寶寶吐絲結繭)、“劃菱”、“摘蠶花”等將民俗養蠶活動與民俗旅遊活動相結合的新項目。

蠶花節自創辦以來,到2010,已經舉辦了10次。那壹天,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停在寒山周圍。

劉尚芬

祭祀掃墓,燒楚元寶(楚割白錢為奇元寶,貼金銀紙箔,稱為鬼都,古代明器遺下),救疆土鋪草,加土掛紙條幅(稱浮白或稱招魂),還民(稱墳酒)-(“清明上墳是壹大民俗活動。鎮上的人世代提倡孝道,清明節家家祭祖。清明節晚上擺素菜,放筷子,燒錫紙和佛經,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清明節有句話叫“前三後四”,即清明節前三天和後四天都可以去掃墓。全家老少帶著供品上墳,給祖墳添新土,稱為“添土”。當地客家人上墳時,會挖兩塊玫瑰形的土塊,放在墳頂上。殯葬改革後,墳墓(現為亭墓)或墳樹上懸掛彩紙條幅。這壹切都是為了表示兒孫們為老朋友掃墓了。有壹首當地民歌《孟姜女四福》,其中第三段唱道:“三月清明,粉綠正逢春,白紙浮人墳,孟姜女墳無人煙。”據說範希亮被迫修建長城,在清明期間沒有回家。

舊社會,當地官僚、富家子弟的墳墓修建豪華,選了壹個占地百畝的“風水寶地”,專門請人常年幫忙管理墓地,與墳主交朋友。

七只白虎

吃螺螄(叫摘青,吳青芷病蠶叫青娘,所以疼),晚上帶殼撒在房子上(叫趕白虎);門前撒石灰做弓箭狀(驅蠶)--(濂溪文學)。寒食之日,夜宴稱為“清明夜宴”,當地有諺語:“除夕夜宴宜嚴,清明夜宴宜早”。因為晚飯後還有很多準備工作(撒螺螄殼,撒石灰,有拳船踩白船的村作坊,晚飯前都要練)。清明夜吃螺螄,叫“摘青娘”;吃完後把殼撒在屋頂上,叫“趕白虎”。也稱防止屋檐椽子上的瓦刺(蟲)。在門前的馬路上用石灰畫壹個大框,框內畫弓、箭、大刀、戟等武器,辟邪保平安。現在清明撒石灰已經廢除,吃螺螄撒螺螄殼的習俗還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