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來到歷史文化名城,壹定想看看當地最著名、最有特色的景點。在南京,如果沒有去中山陵,只能看到半個南京。雖然南京被譽為“六朝古都”,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眾多名勝古跡,但中山陵無疑是最吸引人、知名度最高的壹座。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字逸仙。所有的外國朋友都稱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使用了“中山喬”的筆名,在中國被尊稱為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象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壹個農民家庭。他誌向不大,在檀香山、香港等地求學,畢業後在廣州、澳門行醫。後來放棄醫學從政,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1905。推薦他提出了著名的“驅逐俘虜、恢復中國、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和“國民性、民權性、民生性”的三民主義。1911110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保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成為廣州非常大的中華民國大總統。1924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年6月165438+10月,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國家大計,終於因積勞成疾於3月1925日病逝於北京。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是修建陵墓的好地方。妳可能會問;孫先生生於廣東,死於北京。他壹生都在為革命四處奔走。他為什麽選擇南京作為自己最後的安息之地?
據說早在1912孫先生就任臨時院長時,靈谷寺住持就曾向他推薦過這座“平川前,清丈後”的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為了南北和平統壹,孫中山先生毅然辭去總統職務。四月初的壹天,他和胡等人到明陵打獵,來到現在的陵墓所在地歇息。孫先生左右看了看,對左右說,我死了以後,想向人民要這塊地安葬(我死了以後,想向人民要壹塊地放我的屍體)。當然,紫金山的氣勢風水並不是孫先生做出這個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告訴他:“我死後,可以葬在南京紫金山腳下。因為南京是臨時政府成立的地方,所以我不會忘記辛亥革命。”所以,雖然孫先生在南京呆的時間不長,但南京對孫先生來說卻有著特殊的意義。他選擇南京紫金山作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為尊重孫中山遺願,孫中山由夫人宋慶齡、孫克組成的喪事籌備處實地考察,選定墓址,劃地2000畝修墓,公布掛獎,征集墓位設計方案。在眾多申請者中,年輕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鐘形設計被壹致評為壹等獎,他本人被聘請負責所有項目。1926 3月12日,孫先生逝世壹周年,舉行奠基儀式。耗時三年多,花費654.38+0.5萬銀元。中山陵最終於654.38+0.929年春竣工。遺憾的是,呂彥直,壹位在美國學習的才華橫溢的年輕建築師,在建造陵墓的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不幸的是,他和孫先生壹樣,得了肝癌,在項目結束時去世,年僅35歲。6月1929日,奉安舉行儀式,孫先生遺體從北京運抵南京。從此,孫先生在這裏長眠了60多年。
中山陵的修建可以說是南京城市建設史上的壹件大事。為了迎接孫先生的精神支點,南京修建了第壹條柏油路——中山路,西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門,全長24裏。直到今天,中山路仍然是南京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壹。與此同時,明朝的朝陽門被翻修,改名為中山門。中山門和中山陵之間還修了壹條陵園路。正如巴黎人以香榭麗舍大街為榮,紐約以第五大道為榮,南京人最以他們美麗的林蔭大道為榮。這條3公裏長的陵園路無疑是南京大道的最佳代表。在這條“背陰走廊”的兩邊,種著南京最重要的行道樹——梧桐。人們習慣稱它為懸鈴木,但追根溯源,它是中國的“土特產”。法國人把它從雲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有了這樣壹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名字。
車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終點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請向南看。廣場的正南方是壹個八角形的石臺。臺上的雙耳三足青銅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徑1.23米。它是中山陵的紀念裝飾品之壹。此鼎於1933秋鑄,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及戴捐贈。鼎的壹側鑄有“智、仁、勇”四個字,這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有壹個六角形的銅牌,上面刻有《孝經》的書法全文。
從廣場拾級而上,有壹座巍峨的石牌坊,四門三門。這座牌樓建於1931 ~ 1933,高12米,寬17.3米。廠房都是用大塊的福建花崗巖,但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擡頭就能看到方額頭中間閃閃發光的“博愛”二字。這兩句話是孫先生寫的,最初出自唐涵予《原道》中的壹句“愛是仁”。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送這兩個字。孫先生壹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投身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不懈奮鬥。可以說,“博愛”二字是對他壹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寫照。
從博愛廣場往前走,是壹座長480米,寬幾十米的古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了中國的傳統風格,莊重而獨特。為體現孫中山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襲了古代依山為陵的做法,將陵墓建在陵區最高點,海拔約160米。另外,整個陵區的建築植被都強調軸對稱,給人壹種莊嚴的法度感。請往前看,朝北上坡,紀念館後面依次有陵門、碑亭、紀念館、墓室等建築。墓前兩側的雪松、刺柏、銀杏、紅楓代替了古代的石人獸,象征著孫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質。雪松是世界四大觀賞樹種之壹,已成為南京的市樹。
墳墓的盡頭是壹個平臺。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墓呈“木鐸”形。都鐸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鐘站。在古代,它被用來宣布政治和宗教法令和戰爭命令。都鐸的聲音洪亮洪亮,傳得很遠,有“令天下達道”的比喻意義。陵墓選擇這樣的圖式,讓人想起孫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其用意也是在警示後人。這裏的平臺廣場是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的下緣。這宏偉的三個拱門是陵墓區的正式開始。高16米,寬27米,深8.8米。它也是由福建花崗巖制成的。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的書法“天下為公”,出自《禮記·李雲》中的“壹行大道也為公”,意思是國家政權不歸任何人所有,而歸所有人和人民所有。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是他所提倡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陵墓大門後,是碑亭。在亭子中央,這塊9米高的紀念碑上,有國民黨元老譚題寫的“中國國民黨於民國18年6月1日在此安葬孫先生”24個大字。在討論紀念碑時,計劃由汪精衛、胡等人分別題寫碑文和墓誌銘。但是花了兩年時間才寫出來。大家都認為王先生的思想成就無法用文字概括,幹脆不寫碑文,用現在的形式代替。
出了亭子,石階層層疊疊。南京人常說,中山陵的臺階就像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所以這裏的遊客經常會問:中山陵有幾級臺階?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來數壹數,好嗎?
來到靠近頂部的平臺,可以看到壹對刻有“奉安大典”字樣的大銅鼎,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如果妳仔細看,妳會發現左邊的三腳架下有兩個洞。為什麽會這樣?原來這是1937年底日軍攻占南京時炮擊中山陵造成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孔。雖然時過境遷,但這兩個彈孔還是讓我們想起了國恥。離這裏不遠,還有壹對古色古香的青銅鼎,是孫先生的兒子贈送的。
爬樓梯,最後爬上頂層平臺。由此可以鳥瞰,更適合俯瞰。身在此處,背靠巍峨的中山,聽著蒼松,感覺偉人的氣節與氣節與自然共存。紀念館位於中山半山腰。從艾博廣場到紀念館有392級臺階,高差約70米,平面距離700米。例如,離亭子有290級臺階。為了避免單調,建築師將392級臺階分成10段,每段有1個平臺,總規模為10個平臺。更妙的是,從下往上看,從上往下看,石階連綿,沒有平臺;現在,當妳向下看時,妳看到的不是臺階,而是平臺。392這個數字不是巧合,而是對當時中國3.92億同胞的隱喻。壹路攀登,“山起,景止”,不能不佩服孫中山先生。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祭壇和陵墓,這是陵墓的主要部分。當呂彥直還是總督時,他死於絕癥,這常常讓後人感嘆“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紀念館為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長30m,寬25m,高29m,四周有小型堡壘式建築和兩座華表牌坊,高12.6m..紀念館屋頂重檐九脊,藍色琉璃瓦覆蓋,外墻為香港花崗巖。壇額上有“國民性”、“民生性”、“民權性”,這是孫先生革命活動最基本、最普遍的指導思想。中間的“民生”門上方,有孫中山題寫的“天地正”二字。
請隨我進入聖壇。紀念館內部用雲南產的白色和黑色大理石鋪設。大廳內有12根直徑0.8米的黑色石柱,四周墻壁下鑲嵌著黑色大理石。東西兩面墻上都可以看到孫中山手寫的建國大綱全文。整個紀念館以黑、白、藍為主色調,都是中國傳統的孝色。而鑲嵌著彩色玻璃的內窗,在陽光的照射下,卻呈現出另壹種西方風味。這樣的中西合璧,很符合孫先生的中西合璧的精神。祭壇中央是壹尊孫中山全身石像,身穿長袍馬褂。圖像高4.6米,底座寬2.1米。這尊雕像由當時世界聞名的法國波蘭雕塑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治喪委員會委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於1930年從巴黎運到中山陵,總造價1.5萬法郎。雕像下側的六幅浮雕是孫先生革命活動的六個片段。分別是《抱紅孩兒》、《出國宣傳》、《議革命》、《國會冊封》、《感召聾子》、《請袁護國》。
祭壇來到墳墓後。墳墓有兩個門。首先是兩個美國制造的銅制安全門。大門上的門釘,銅環上的神獸(辣椒圖)都是中國非常傳統的。門楣上鐫刻著“英氣長存”的條幅,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題寫的手跡。第二扇門是壹扇青銅門,上面有張靜江題寫的“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大字。
墓室為半球形封閉建築,頂部為西式穹頂,用馬賽克鑲嵌國民黨黨徽圖案。房間呈圓形,鋪有大理石,直徑約18m,高11m,四壁鋪有淡紅色大理石。中央圓形大理石洞穴直徑4.33米,深1.7米,四周有1米高的漢白玉欄桿。墓內墓室上安放著壹尊身著中山裝的孫先生大理石臥姿像,是捷克雕塑家高琦根據孫先生的遺體形象制作的。孫先生的青銅棺材被放置在臥姿雕像下方約5米處。為什麽祭祀大廳裏的坐像穿著長袍馬褂,這裏卻換成了中山裝?原來,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介石為首的右翼主張塑像要穿長袍馬褂;左派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忙各的,出現了上述情況。
各位朋友,孫先生的遺體是否還在中山陵,這是每壹個來這裏的遊客最關心的問題。事實上,自從孫先生去世後,他的身體確實歷經磨難。1925孫先生於12年3月2日逝世時,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暫時安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1926年,被北伐軍打敗後逃到北京的軍閥張宗昌把失敗歸咎於孫先生的身體壓制了他的風水。所以他計劃焚燒屍體。愛國將領張學良出兵護體後,得以保存,但已被空氣侵蝕。1929年5月28日,靈柩由津浦鐵路從北京運至浦口,於1年6月28日抵達中山陵。奉安大典儀式結束後,用水泥將棺木灌入棺內。墳墓底部是花崗巖,四周是隔墻。銅棺下有特制的楠木墊,棺上有密封的水晶透明板。公祭的時候,站在石頭邊上,欄桿可以瞻仰中山先生遺容。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曾準備將遺體運往重慶。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試圖將遺體移至臺灣省。但由於炸墓必然會損壞遺骸,受到工程界愛國人士和國民黨左翼的強烈勸阻,最終遺骸得以安全保存至今。
紀念館外廣場兩側沿後墻有壹扇門,通往墓園。中間是墓寶頂,呈鐘形。墓堡後墻有中山陵修建史料展。近200份珍貴史料,展示了中山陵的修建和孫中山先生遺體安全的供奉過程。
除了陵墓主體建築,中山陵周邊還有壹些紀念性建築設施。包括佛經樓、音樂站、光華閣、行健閣、楊誌閣、面食小王子閣等。大部分是在1929年奉安大典後,由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外華人朋友捐資修建的。此外,梅花山山頂的博愛亭是由壹位臺灣省同胞捐資修建的。完成於1993 112 10月127孫先生誕辰紀念日。
親愛的朋友們,孫中山先生壹生為革命而奮鬥,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采取了聯合俄國支援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國內外進步人士的廣泛支持和贊譽。解放後,中山陵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中山陵作為“中國四十佳旅遊景點”之壹,每年接待無數的炎黃子孫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人們懷著對中山先生偉大精神的崇敬和欽佩來到這裏。今天,兩岸統壹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面對當前的兩岸局勢,海內外中華兒女都真誠期待祖國統壹繁榮的那壹天。那壹刻,如果孫中山先生早知春下,早就笑死了。
謝謝大家!
關於中山陵的構成:
我對中山陵幾乎是壹個陌生人。由於陌生感和天生的好奇心,我也聯想到了許多宏偉的大廳。然而,走在其中,發現原來的中山陵另有壹番景象。依山而建,隱於群山之中,自下而上望去,極為壯觀。建築並不華麗,但給人壹種氣勢和莊嚴感。
走在臺階上似乎很清晰。孫中山先生生前想在這裏建墓,後來人們按照他的意思為他建墓,仿佛是為孫中山先生這位在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到壹個永世不得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就坐落在這郁郁蔥蔥的寧靜之中。中山陵布局如大鐘,寓意“喚起民眾建設民國”。孫中山先生為民族復興和人民覺醒做出了多大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壹座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面有中山博士用金字書寫的“博愛”二字。“兼愛”二字,恰恰點出了孫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石作坊後面就是墓室。前面是陵門,頂上是壹片藍色琉璃瓦,額上是孫中山的手書“天下公”。這裏用的藍色琉璃瓦是有壹定含義的。藍色象征天堂,藍色琉璃瓦寓意天下公,以示孫中山先生報國為民的寬廣胸懷。再進亭內,壹塊高約6米的石碑上鐫刻著“中國國民黨於18年6月1日在此安葬孫先生”的鍍金大字。
從拱門到祭壇,共有392級石階和8個平臺。爬這麽多的石階是極其困難的,但當每個人都走完這又長又陡的石階時,他們壹定會體會到孫中山先生告誡的含義:“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最高的平臺有兩個華表,其次是紀念館。紀念館內有三個牌坊,分為“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壹座宮殿般的紀念館。紀念館的門楣上鐫刻著孫中山題寫的“天地正氣”四個字,表達了孫中山的奮鬥理想。大廳裏有壹尊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在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帝制而不朽功勛和艱苦奮鬥的歷程,也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為使中國獨立富強而雄心勃勃的建國思想。大廳後面有壹個雙墓門,門框是黑色大理石的。有壹幅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橫幅“偉大的精神終結”。入口是壹個圓形墓,中間是壹個長長的墓,墓上是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遊客可以在漢白玉欄桿周圍俯視棺材。這座雕像是雕塑家根據遺體的形象塑造的,非常逼真。孫中山先生的遺體葬在下面。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紀念館讓我第壹次強烈感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行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欣賞美景的喜悅,還有對社會的反思,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尊重。作為回憶,它將永遠銘刻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