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您的權利受到侵害,請聯系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承恩寺位於北京石景山東大街。據縣誌記載,它建於明朝鄭德五年(公元151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如今,承恩寺仍保存完好,占地約1.9萬平方米,包括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樓、法堂等建築,還有近百棵枝繁葉茂的古樹。承恩寺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明代彩繪壁畫,專家也視其為承恩寺之寶。值得壹提的是,自明代以來,承恩寺就有“三無”,即無廟、無道場、無香火。說白了,它不接受任何民間信眾,只對古代皇帝和皇家貴族開放,所以更像是壹座家廟。
據史料記載,廟門口的“禮樂寺”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題詞。而且明光宗的代僧朱常洛曾經在承恩寺修行過;此外,萬歷皇帝曾在承恩殿居住過,他的椅子壹直保存在殿內至今。清朝時,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後,以及醇親王和禮親王也在承恩寺留墨,所以流傳至今的文物也非常豐富。
在眾多文物中,壹塊方石是最特別的,因為它最普通,也最容易被人忽略,但它其實是稀世珍寶。這塊方形的石頭在寺廟大門外面是兩個臺階的形狀。第壹級臺階高約30厘米,第二級臺階高約60厘米。它整體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可見其價值非凡。最重要的是,石頭上還刻著精美的銅錢。
文物專家說,這塊石頭叫上馬石或下馬石,作用剛剛好。據史料記載,上馬石興起於秦漢時期,當時人還很矮,馬又很高,所以為了方便上馬,發明了類似的石階。比如漢朝史書記載,王莽身高不足,有壹次下馬時摔倒了。後來,他讓手下到處搬運石頭。秦漢以後,尚馬石仍被沿用,但只為宮中部分貴族或文官所用。壹般的軍事指揮官可以通過飛行輕松地上下馬。
到了明清時期,上馬石逐漸重新流行起來。壹方面,清朝的法律要求朝廷官員外出時必須騎馬,尤其是對滿族官員來說,不騎馬會被認為不合常規。另壹方面,在清朝的王公貴族看來,騎馬和使用坐騎石是身體的象征,這也是區別於普通人和武功的關鍵。因此,鑲嵌的石頭不僅數量更多,而且形狀也更精美。
以承恩寺的馬尚石為例。它由漢白玉制成,也有雕刻,如銅錢掛件和復雜的裝飾,也相當精美。專家說,至少有三層意思:第壹層意思是“錢(旅途)馬上”,這裏用的是“錢”和“錢”的諧音遊戲,也是古人最著名的文字遊戲,即可以馬上獲得財富;第二個寓意是“福在馬(錢)前”,也是諧音,但也體現了福,所以有福富貴;第三層意思是“錦繡(金錢)前的旅程”,是繁復紋飾的意思,表示人生的瑰麗之路是錦繡的,也是財富不可或缺的。
如前所述,來承恩寺的皇室貴族,或者王公大臣,大多都有壹塊下馬石,既滿足了實際需求,又迎合了自己的貴族身份。但是,讓很多人疑惑的是,如果皇帝來了,踩著下馬石,他是不是也想要壹個光明的未來?這聽起來也有點尷尬。在封建社會,皇帝已經是最輝煌的未來了。如果再輝煌,恐怕就要上天了。因此,這些暗示適用於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人。我心想,還是皇帝自帶下馬石來承恩寺,這是專用的。
如今,承恩寺的上馬石是國家壹級文物。它既經歷了百年風霜雨雪,又見證了兩個朝代的興衰,所以也是歷史最真實的反映。另外,上馬石留下的美好寓意也值得細細品味,有機會不妨去體驗壹下。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寺廟考》,謝玉主編,華淩出版社出版。
溫嵐海潤工作室的主編文秀才寫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