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國家地理第1期是壹本風水圖冊。這裏沒有看到印刷的雜誌,但是在網上看到了壹些文章和相關評論。畫冊開頭幾本字典對風水都有解釋,都說風水是壹種迷信,沒有異議。但不知何故,編者從中可以看出“風水”在當代中國仍是壹個有爭議的話題。更令人遺憾的是,在引用《辭海》的解釋時,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給風水下了“葬書”的定義:“葬人以氣為利。俗話說,氣逐風散,界水止。古人聚而使之,行而止之,故謂之風水。”省略了,風水的迷信性質就變得模糊了。在這張專輯中,從內容的安排到訪談的設計、語言文字的運用,隱藏了大量風水迷信的實踐活動,將當下對現實社會問題的爭論變成了如何理解風水的抽象爭論。雖然也報道了許的觀點:“90%以上的風水都是糟粕”,但她對風水迷信是無知和騙人的。當然,如果編輯是這樣知道的,他也可以這樣表達,但不壹定要說“我們無意卷入爭端。”
中國國家地理的風水圖冊,不管風水的明確定義和實際內容,把地理和風水混為壹談,這是它的特點,手法和學院派風水大師如出壹轍。但正如陜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侯永健所說:在中國古代,正宗的地理是歷代正史中的地理記載,17系列的正史地理記載,從《漢書地理誌》開始,是中國古代地理的主流。風水理論雖然以《地理大全》、《正宗地理》等著作聞名,但不能作為它壹定屬於古代地理學的依據。”“我認為沒有必要把風水理論納入中國古代地理學,因為它們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顯著不同的。地理是關於壹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如山川河流,氣候和社會經濟因素如產品,交通和居民。地理的目的當然是了解自然界,積累科學知識,不斷造福人類。風水理論宣揚講究風水的人會胖會貴,這顯然是謬論。壹是廣為流傳“陰陽書,讓人害怕”,進而把人引入歧途,浪費錢財。香齋的積極意義雖然大於香木,但在意識形態領域屬於迷信意識。
北京大學環境研究所教授唐曉峰也指出:風水思維也是關聯思維,不講邏輯聯系的緊密聯系,把推理和解釋的中間過程置於玄機之中。中國古代有非常明確的地理體系,和風水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古代學術文化的客觀狀況。我們最好不要把風水文化和地理混為壹談,要註意兩者的界限。我覺得這個界限是有原則的。
《中國國家地理》風水畫冊確實刊登了兩位教授的話,但沒有展開,也沒有具體內容。填滿頁面的是美化風水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家壹直在研究地理,顧頡剛、譚棲祥、、王、史念海等學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地理學家的工作和成就。在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的刊物中,出現了風水取代地理科學的趨勢。不知是中國地理學界的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