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介紹:
刺繡,又稱絲綢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手工藝品之壹。根據四千年前《尚書》記載的章服制度,規定“衣以畫繡”;《詩經》中也有對便衣朱繡的描寫。到了宋代,崇尚刺繡服飾的風尚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這也促進了我國絲綢刺繡技術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壹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產生了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並稱為“四大名繡”。蘇繡和繅絲是最著名的。
刺繡分類:
按產地可分為沈繡(上海)、蘇繡(江蘇)、粵繡(廣東)、湘繡(湖南)。
根據加工方法,刺繡可分為“機繡”和“手繡”
刺繡的詳細介紹:
刺繡起源於人們裝飾自己的需要。歷史上講,黃帝時代就有彩繪圖案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懂得用顏色美化自己。開始時,顏色塗在身上,稱為“顯身”;進壹步刺在身上,叫“紋身”;後來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衣服上的刺繡。據《尚書》記載,虞舜的衣服花色繁多,外衣上有中國的日、月、星、山、龍、蟲六種圖案,下衣上有宗彜、藻、火、粉米十二種圖案,稱為十章。
周代《禮記·祭義》中說“古之帝王將相皆有府養蠶。蠶熟時獻繅絲,染紅、綠、玄、黃,意為“文章為甲”,即用不同顏色的絲線在禮服上繡出各種圖案。《辭海》將“福”字解釋為在古代服飾上繡半黑半白的圖案;“儺”字被解釋為在古代服飾上繡半青半黑的圖案。至於“文”字,古漢語中稱之為藍、紅線繡的“文”,紅白線繡的“張”。其實“條”字在古代就是“沈繡”的意思,後來作為比喻被轉義了。
“文”的另壹個意思是指繪畫,與“文”相同。《禮記·月令》說“文繡有恒常”,根據註釋,“文指繪畫,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都是畫的,下裝是繡的”。總之,刺繡起源很早,古已有之。商朝有專門的紡織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到皇室的重視,商皇室設置了文官女蠶,主管養蠶。最早的刺繡形式是鎖繡,目前見到的最早的刺繡是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繡羅”。這是壹件羅樓鎖繡作品,保存完好。後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又多了刺繡品,如繡絲袍、黃繡袍、紅綾繡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壹件絲綢刺繡,所用繡花線極細,史無前例。漢代王彜的地方織錦中,沒有手不吉利的女子。好像睜著眼睛看也不為過。漢代的繡品多為鎖繡(即辮繡)。當然,有幾項是平繡的。
據《采君寶鑒》記載,三國時期,吳主孫權平定魏國和蜀國經常失敗。在部隊打仗的時候,他壹直希望得到壹個擅長畫畫的人,能畫出山川、士兵、隊形的形象。宰相趙達有壹個姐姐,很會畫畫,很聰明,能在手指間用彩色的絲線織出錦緞。趙達把他的妹妹介紹給孫權,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江湖、平地、山川的情況。趙夫人道:“丹青之色,易泯滅,不能長久。妾可以繡,可以在他國帛上,可以五帝河海城池之形。”地圖繡好後,呈獻給孫權,吳主喜出望外。當時人們稱之為針線活。所以歷史流傳下來,刺繡是三國時期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個刺繡沒有保存下來,只能靠後人推測。
敦煌第125-126窟發現北魏刺繡佛像殘片。是壹佛二菩薩的畫像,上面寫著泰和十壹年(公元487年)的楊光王。沈良嶽有題詞,序曰:“作繡尊,壽無窮。”。可見,六朝時期刺繡的應用不僅僅是在服飾上,在繡佛和刺繡領域也有應用。
繡佛在唐朝也很流行。《法朱元林》說:“康憲慶之際,在西京建殿二十余座,建繡像。它被舉高了十英尺,聽起來很震撼。這是繡像最大的壹個。”詩人杜甫《飲酒八仙歌》詩中有這樣壹句話,“蘇進繡佛在長期齋戒之前,常常喜歡醉後遁禪”,這也反映了繡佛在唐代的普遍性。服裝刺繡在唐朝也開始流行。據《舊唐後妃傳》記載,“皇宮織錦繡,宮中工人多達700人”。宮裏,官僚們當然互相追隨。後來連皇帝都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他寫了壹道上諭說:“織錦和刺繡消耗了太多的婦女勞動......即日起,禁止生產所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驅邪、大錦等織繡圖案。至於長壽朝鮮白錦和大小花錦,還是按照慣例制作的。告訴各級官員照此對待,不得有誤。但是,聖旨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刺繡不僅沒有被禁止,反而進壹步發展。除傳統的辮繡外,還將發展齊針、纏繞、成圈、縫合、針線銹、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絨絨、絨絲、附絲等技法。在此期間,套管針、切針器和滾針器受傷。到了宋代,政府設立了文繡書院。從皇帝到官員,都穿繡花衣服。按照官階,各種衣服都有明確規定。
由於政府的倡導,民俗風生水起,刺繡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文繡書院,還有壹個刺繡繪畫專業,專門根據樣品繡各種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亭臺、人物、花卉、皮毛等科目。此後,刺繡分為兩路,壹路為實用的服裝藝術,壹路為欣賞藝術,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刺繡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在繡針處理和刺繡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創新。屠龍《考據筆記》描寫宋繡說:“宋代閨繡繪山水、梯田、花鳥,用細針線,不露邊。有時分絲,只用十分之壹絲,所用的針細如發絲,所以人物眉目十分分明,絲色奪目,神形俱備。配色比畫畫好,刺繡和春風真的是遙不可及。明代畫家和鑒賞家董其昌也高度贊賞宋繡的成就。他說:“宋繡色彩精美,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生動奇妙,其美勝於畫。春風十個手指的女人刺繡,總能超越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史》也說:"宋繡針線細,色質玲瓏,色彩炫麗,山川遠近皆趣,花鳥婉約而知心,須為其中壹畫藏壹兩。在刺繡技術高度發達的宋代,著名的刺繡工匠相繼湧現,如絲白、莫林和齊眉。臺灣省博物館收藏有宋代刺繡的觀音像、神仙佛像、老子像、老子騎牛像、梅竹山秋葵蝶鳥像、知縣生日像、仙池沐浴像、黃泉(五約畫家)畫的花鳥像等,都是刺繡佳作。
元代有很多文繡局。從南宋到江南,元朝建立後,知識分子或勾安做官或隱居莊園,地主文化在中國南方興起。純欣賞刺繡流派的特點是模仿刺繡和書法,從民間刺繡技術中分離出來,並與繪畫藝術相結合。平繡針法的提煉和創新發展。彩線刺繡技術非常成熟,在刺繡中獨樹壹幟。
明代北京有壹個刺繡作坊。由於染織工藝的精細化,開發了多種色調和色度的紗線。女性大多擅長針線活,繡制家庭所需的刺繡,收藏和欣賞精美的刺繡成為上流社會的壹種時尚。民間的顧繡已經成為壹種沒有實際生活的獨立的欣賞工藝。上海陸湘源顧佳發揚宋元刺繡技藝,以古今名人字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種材料繡畫,如蒲草、胎毫等。其構思精巧,用料考究自然,刺繡精美美觀,吸收了西方浪漫主義,突出透視效果,故其風格世代聞名。
清代織繡技藝仍分官繡和私繡兩種形式。官方刺繡集中在南京、蘇州、杭州,稱為江南三織。它以最尖端的技術為皇帝和官員制作物品,從而制作出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在城市裏,有經營刺繡工藝品的商店,許多畫家參與刺繡圖紙的設計。刺繡品類上千種,生活用品是刺繡的主流,刺繡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歐美。“愚鈍女子無不幸,恒心女子無所不能”,以其細膩輝煌的風格,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繡體系,如蘇繡(江蘇)、蜀繡(四川)、粵繡(廣東)、湘繡(湖南)四大名繡。清道光元年,第壹部刺繡著作《繡譜》問世,作者是丁佩。
清末西學東漸,沈壽結合西方寫實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仿真繡”,針法多樣、立體。沈壽也是壹位傑出的刺繡教育家和藝術理論家。他在許多地方教授刺繡,並口頭編寫了管雪刺繡手冊。清初繼承了明朝的傳統,采用幾何圖案、大尺度花枝纏折、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郁厚重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裝飾紋樣受西洋畫的影響,趨向於小而精,采用西洋花卉圖案,色彩艷麗華貴。吉祥圖案廣泛應用於晚期刺繡題材。衣服上的花紋組織往往包括球花和球花。開光、蓋地、織錦圖案等刺繡圖案也頗為流行。乾隆時期色彩喜金,清末有墨繡、三藍繡等特殊風格。幾十種針法成熟壹體,分絨彩繡是針法的主流。
民國初年,傳承清朝的刺繡藝人很多,各重要刺繡產區也成立了刺繡研究所。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以刺繡作為裝飾官服,民間學繡、搞繡工藝的風氣也因為崇尚西風和民族戰爭而逐漸式微。雖然刺繡技術不斷發展,但已經看不到家家戶戶搞刺繡的盛況了。
■刺繡針法介紹
類別:直接刺繡、線圈針跡、套筒針跡、彈簧針跡、抓針針跡、平針針跡、散針針跡、針織針跡、應用針跡、輔助針跡和變體針跡。
介紹:刺繡針法之壹:直接刺繡。
直針:完全用豎線繡,提線針都在邊緣,都是平行的,邊緣整齊。配色是以壹個色線為單位,沒有和色。線跡太長的地方用線釘,後來演變成了鋪針刻線的方法。
刺繡針法之二:卷針
盤針是表示彎曲體的壹種針法。包括切割針、連接針、滾針和旋轉針。其中切割針是最早的,後來發展到旋轉針。
第三種刺繡針法:袖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在明代得到進壹步發展,當時的魯香園兼管刺繡,清代沈壽石。
單套:又稱平套。其刺繡方法如下:第壹批針從邊緣開始,邊緣整齊;第二批落針在第壹批,第壹批需要留壹個空隙容納第二批落針;第三批需要轉到第壹批的末尾,然後留下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連接到第二批的末端...;此後,依此類推。
第四種刺繡針法:伊和針
有壹根對稱的長短針。此針采用長短針交錯使用,後針從前針中間抽出,邊緣不平整,具有配色流暢的優點,可用於繡仿真圖像。
刺繡第五法:抓針
又叫推針,是用短直針順著身體的姿勢,後針跟著前針,壹針壹針地抓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法的發展。
刺繡針法六:平針
平針:用金線和銀線代替絲線刺繡。其方法:先在繡地上鋪金線或銀線,再用短絲線針紮,每針間距壹分半,按繡紋迂回填充,包括兩三排和幾排。把線像十字花紋壹樣系在花上,就像系鞋底花紋壹樣。
刺繡針法之七:散錯針
它采用多種針法,達到陰陽深淺適中,力求繡體逼真。
排針:是壹種長短針並用的混合針法。
刺繡第八針:織繡
是壹種類似編織的刺繡方法。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繡、繡花、十字桃花、毛繡等。這些針法都適合繡花紋,所以也可以稱為“花紋繡”。
刺繡針法九:饒繡
這是壹種針和線交織在壹起並扣成刺繡品的針法。播種、拉鏈、扣繡、辮股、羽針都屬於這壹類。打籽:這是蘇繡的傳統針法之壹。可以用來繡芯,也可以獨立繡圖案。
刺繡的第十種針法:針應用
施針是在其他針上加針的方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散而不合,活而不滯,參差不齊。
第十壹繡針:輔助針
這種針法不是獨立的針法,而是用來增強繡景的相似性和生動性的輔助針法。屬於這壹類的針法有:輔針、刺、鱗針等。
刺繡的第十二針:變體刺繡
在刺繡中,有壹些特殊的刺繡方法是在其他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的幫助下改變常規的刺繡,這些方法是變體刺繡,包括染色刺繡、繪畫刺繡、借色刺繡、高繡、挑絲和剪毛。染繡:元繡中的人物、花鳥常以墨汁畫眉,而不用刺繡。染繡法始於此,沿用至今。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世代傳承,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可以概括為:
1,豐富多樣,寓意吉祥。靈寶的民間刺繡多以實用為主。所有生活用品和衣服(主要是婦女和兒童)都用刺繡裝飾。如袖口、衣領、裙子、圍裙、窗簾、被子、窗簾、童帽、手帕、襪子鞋底等。這些物品上裝飾著寓意不同的吉祥圖案,表現了女性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通常是幸福和好運的象征。或者通過發音相同的“同音字”。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了豫西的民俗風情。如“蓮花生貴子”、“喜鵲登梅樹”、“麒麟送子”、“鴛鴦戲水”、“冰笛華蓮”、“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花”、“百鳥朝鳳”、“獅子滾繡球”、“鳳凰戲牡丹”等等。
2.傳播愛,展現母愛。靈寶還是中國傳統戲曲的故鄉。“道情”、“河南梆子”、“皮影戲”等各種民間戲曲深受當地人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戲藝術中的故事、服飾、色彩、人物造型都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刺繡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子邊》、《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都是姑娘們在荷包、枕頭套、門簾、窗簾邊、被套、床沿精心繡制的。男女刺繡人物,形象簡單純粹,色彩鮮艷,寄托了姑娘們對愛情生活和婚姻幸福的美好心情。孩子們的帽子,肚子,布老虎,女人給孩子繡的香囊,都是傾註母愛的。
3.靈寶的民間刺繡與靈寶的民間文化密切相關。靈寶民間刺繡的民俗和習慣,為充分展示女性的勤勞和智慧提供了機會和條件(婚喪嫁娶和重大節日)。換句話說,民間刺繡賦予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壹種美麗而神秘的色彩。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日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兒童健康繡出不同內涵和內容的刺繡和玩具。姑娘結婚是壹大喜事,壹定要“藍緞鞋,繡紅花。過門之後,她就要管了。”新娘和新郎的新房必須裝飾得繁榮喜慶。是什麽樣的?"鴛鴦枕,龍鳳帳,繡有鳳凰的紅綢門簾."新娘的婚禮桌是壹件美麗的藝術品,正如民歌所證明的那樣:王曉嬌是壹位新娘,她正忙於刺繡和結婚。四角繡第二只表後,彩雲飄過各處;三更過後,喜鵲會被送到梅花處,以求好運。四更繡完,夫妻其樂融融;吳庚繡完龍,演完鳳,跟我飛是鴛鴦。女人生個“滿月”也是很隆重的。外婆家會送虎皮靴,虎皮帽,繡花口袋,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繡)。五月的“端陽節”是漢族的壹個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底太陽紅,做香囊驅走毒蟲。”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巧婆婆開始繡各種香布袋,如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桃娃、雞心娃、壽星娃等。
桃子,佛手,蝴蝶等等。香囊內裝有蒼術、白芷等芳香草藥,不僅能驅趕蚊蠅,還很香。女孩們小心翼翼地繡上它,作為愛情的象征送給她們的愛人。母親們精心刺繡,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4.刺繡的傳統技藝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繼承。靈寶民間刺繡的代表針法有“拉鏈繡”、“辮子繡”、“打孔繡”。此外,常用的針法還有“包針”、“小點針”、“平針”、“板針”、“補針”等傳統工藝。其中“拉花”和“補繡”的技法尤為引人註目。拉花是用針引單紗繡出生動的花朵,廖廖把針數成放射狀。雖然是輔助技法,但在刺繡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通常用在布制玩具上,比如在威嚴的老虎額頭和肋骨上拉伸壹朵小花,讓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天真,形象十分可愛。“補繡”在刺繡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繡物產生浮雕效果。“補繡”又細分為以下幾種:“填繡”,類似於“疊繡”。它用布、絲或其他材料裁剪出所需的圖案,在底料中填充棉花,然後用針將圖案周圍的花邊繡牢,使圖案凸起,出現立體效果。這種刺繡多見於孩子的肚子、枕頭套、童帽;“修補刺繡”是壹項復雜的技術。它通常以白色為背景,然後用黑色和青色的布料裁剪出所需的圖案,用小刀將圖案不需要的部分剪掉,用色彩鮮艷的布料在空白的地方劃線。這種打補丁的刺繡方法,在黑色的圖案中襯托出五彩繽紛的圖案,對比強烈,輕盈,有生根的效果。這種刺繡方法多用於繡花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疊邊繡”是壹種復雜的刺繡工藝。它的手法是將裁剪好的原片用布壹塊壹塊地貼上,然後粘貼在底料上(底料的顏色仍以黑、藍為主),再用平針從圖案中心向外繡上各種顏色的線條。刺繡時,在圖案邊緣均勻留下壹條細線,白色的輪廓在五彩繽紛的圖案底座映襯下十分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