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多丘陵,盛產竹、木、茶、米等。,而且山裏有很多小溪。這裏是魚米之鄉,早年是徽商之鄉,所以皖南是富庶的。此外,皖南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有徽州自己的畫派、醫學、藝術體系等。皖南民居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壹般來說,皖南古民居的群落規模都不大,多為十余戶,松散地分布在某山中的平地或山坡上。不像北方的村子,房子之間都是房屋相連,只是戶與戶之間有點距離。等我明白了原因,當地人也解釋不清楚。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山裏的地形。蓋房子的時候,壹定是因山而建。沒有北方的平地,就沒有北方的村莊。記得看過壹本書說留壹點距離防火不是沒有道理的。據說當年杭州發生了壹場大火,壹條街的其他建築都被燒光了。只剩下壹棟徽派建築,這房子是皖南民居。屋頂與其他房屋不相連,馬頭墻的作用是它能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皖南也有相當多的房子是建在山區的寬闊土地上的。壹般規模都很大,100多戶人家住在壹起。村裏道路狹窄,建築風格依然是青瓦白墻馬頭墻。它們只是平地上的皖南民居,多以水為伴。村裏有很多池塘和溝渠,所謂的小橋流水人家,正好可以用來形容皖南民居的另壹個特點。
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具有造型之美,還具有防火和阻斷火勢蔓延的實用功能。徽州民居的特點之壹就是高墻深院。壹方面是為了防賊,另壹方面是飽受流離失所之苦的流動家庭獲得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徽州民居的另壹個特點是以深天井為中心的內院,四周高墻環繞,外面幾乎沒有瓦片,只有狹窄的天井用來采光通風與外界交流。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墻封閉的基本造型是人們關註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個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類似山西民居。
皖南民居以保存大量明清古建築而聞名。新安是文化之鄉,歷史上官僚商人眾多。僅歙縣就有數百名士官。徽商遍布皖南。“富宅領袖首推江南新安”,他們的巨大財富造就了這座精致的皖南古宅博物館。明清時期徽州的古建築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壹帶。易縣有西遞、宏村、璧山、屏山等十余個古村落。綿城的古建築比較多。該縣保留了數百座有價值的古建築。僅西遞就有122棟。歙縣現有古建築365座,珍貴建築100多座,古祠堂27座,集中分布在熊村、呈坎、千口、唐越、沈度村。雞西現在有100多座古建築,集中在巷頭、坑口、馮村、上莊。
古村落壹般由牌坊、民居、祠堂、進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子規模很大,比如呈坎就有99條街巷,陌生人進去經常迷路。很多村子組織的很好,宏村的水系就是壹個例子。宏村在村頭築壩攔山,村裏的水渠從街道兩邊進入家家戶戶,匯入村中間的月塘。然後分流到戶,流入南湖。每家每戶都有大大小小的水渠用來洗衣和飲水。住宅建築的布局壹般是以庭院為中心的院落,高度為兩層。中大型住宅采用多院組合,建築都是白墻黛瓦。舊時許多大戶人家的建築規模宏大,以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壹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的浩瀚名山秀水中,是壹座不化妝的世界級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