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的故事很多——壹千多個;評書的質量和技巧高——在當地很有名氣,很受歡迎,中外學界經過調查和記錄也高度認同;評書歷史悠久——從我十四歲算起,已經六十多年了;講故事活動影響很大——它不僅在家鄉知名度很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外學術界就有很多學者前來收集故事或住在他們家裏,對故事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他是迄今為止第壹個走出國門的民間說書人。2006年,譚震山口頭文學入選國務院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從六歲開始,我就聽“講古”,存“財”
譚震山祖籍河北樂亭縣譚家莊,祖上1799年遷居東北。1925譚振山,新民縣(今新民市)羅家坊鄉太平村人。六歲時,他整天央求奶奶和繼父講民間故事,這也是“譚震山故事”的開始。
孫氏奶奶對孫子的啟蒙教育是從講故事開始的。她給蕭振山留下了八十多個故事。孫氏是太平莊以東五英裏的石佛寺村的村民。早些年,火車沒通的時候,石佛寺曾是進京的禦道。孫氏的父親孫老愚在禦道旁開了壹家馬車行,為來往南北的行人、車馬提供住宿。孫氏從小就在店裏幫忙打零工,從過去的酒店客人那裏聽到了很多故事。她二十多歲嫁到譚家,這些故事都是從娘家帶到婆家的。孫氏沒什麽文化,但她很聰明,能言善辯,什麽話都說到嘴邊。她喜歡講故事,她講的故事也受到別人的喜愛。譚震山小時候,譚家四世同堂,光孩子就有十幾個。孫氏講故事不僅是她自己的消遣,也是她哄孩子的重要手段。孫氏還擅長講傳統故事,以家庭主婦為特色的“炕頭故事”和最具特色的鬼狐故事。譚震山壹提到奶奶,就感慨道:“我當時聽到的故事是‘大海’。如果要講‘地球’的故事,我奶奶講得很好!”可以想象,孫氏活著的時候壹定是壹個不可多得的鄉村說書人。
跟隨祖父趙,原是與太平莊隔遼河相望的法庫縣秀水河子的木匠。他機智過人,平時軟不怕硬。在他的家鄉,他的木工技術非常有名,到了譚的家裏,他很快就成為了頂級大師。老人像愛爺爺壹樣愛孫子,尤其是譚震山。肖振山愛聽故事,於是老人把半輩子耍把戲時聽到的故事都告訴了譚振山。趙通常在晚上講故事,內容大多是怪異的故事,其次是壹些有趣的生活故事和笑話。愛講這樣的故事和他開朗樂觀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平時善談善唱,小山歌也從不離口。他還講了壹些當地著名的風景和古今人物的傳說,特別是當地流傳的“胡子”(土匪)傳說。他留下了近百個故事,譚震山認為這是他繼父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1932年,家裏為了躲避“胡子”,把他送到太平莊西南七裏盤古臺村三叔譚家。我三叔學了五六年,是風水老師。那壹年,譚震山的到來,給無兒無女的他帶來了歡樂。他很愛這個侄子,想把譚震山收養到自己名下,但終究沒有成。譚震山在他家住了兩年。在此期間,譚給譚震山講了100多個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充滿了東北地區的民間信仰。
譚震山接受記者采訪。
譚講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巫術和民間信仰特征,另壹類是農村誌怪故事。風水先生的職業,使他能夠以壹種特殊的身份進入各家各戶的深宅,聽到壹些相對秘密的、不能在公開場合講的故事。
1934年冬,譚震山十歲時,壹家人搬回新民縣羅家坊鄉塔爾子墳村,與“老秀才”沈鬥山同住。沈的祖上很有錢。他年輕時科考失利,就住在村裏教書種田。他講故事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學識。村裏的人都叫他“騙子”,但他很少講那些傳統的故事和鬼狐的故事。他的故事大多是關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另外就是那些反詩的文人,以詩為主角的人生故事。沈鬥山是譚震山直系親屬以外的重要故事傳承人,譚震山從他那裏收了近百個故事。譚震山說:“我喜歡聽老沈頭講故事。他的故事有‘骨’(就是有品位)。”1936年春,譚家遷到羅家坊鄉太平村新安堡,與郭老師住在前後院。譚家在新安堡生活了四年,譚震山從先生那裏聽到了50多個故事。郭是壹個奇怪的國家。他壹生都在教書。年輕時,他借糧拜佛,宣揚行善之道。50歲後,他分發了他自畫的象征性的尋求安全和驅邪的命運。他白天走路像個和尚,晚上卻很有人情味,經常主動給孩子講故事。他講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把勸人行善的人生故事作為自己的“專長”,後來成為譚震山經常給別人講的“看家段子”。
以上五人講述的故事構成了譚震山故事類型的主幹。此外,他還從他的叔叔崔雯、大哥譚成山、小學教師李玉書以及鄰居張學富和劉萬新那裏聽到了數百個故事。他把聽到的故事講給同學聽,開始了他的講故事之路。
1940夏天,譚振山初中畢業,從1942開始在家務農。民間故事在他的口中漸漸傳到了他的鄰居那裏。1944年冬,譚震山被滿洲國士兵俘虜。1945“八·壹五”病愈,他回到家鄉務農。
1948年新民全境解放,譚震山在土改農民協會當文書。有更多的人請他講民間故事。1965後,先後擔任村書記、村會計、羅家坊公社農田水利辦公室總經理等職務。經常看到譚震山在村莊、公社、農田水利工地講故事,譚震山進入了講民間故事的高潮階段。
“文革”期間,為了尋求安全,譚震山依然緊閉著話匣子。
從65438年到0986年,新民在全國民間文學調查中發現,能講100個以上故事的說書人有十多個,譚震山排在第壹位。譚震山壹開始就有顧慮。他的兒女不讓老人說,他更擔心怕被扣上“資助深水炸彈”的帽子。此時,羅家坊鄉文化站站長、遼寧省民間文學整合編委會副總編輯、新民市民間作家協會主席方、民協工作者向洋多次上門動員,解除了他的顧慮。與此同時,新民縣文化局、文化館的負責人也不斷鼓勵他,譚振山終於打開了封閉了近20年的話匣子。當時的故事數量是686個,現在已經達到1041個。
民間文學專家範姜教授經常“挖掘”譚震山。
譚震山能講這麽多民間故事,引起了媒體的關註。許多國內知名民間故事刊物的編輯都曾向藏家投稿。
1988年5月5日,日本國立大學教授野村純壹博士和郡山女子大學文化學科文學博士益田千百子專程拜訪了譚震山,並實地收集了壹些民間故事。1992年8月,譚震山應日本長野市市長的邀請赴日本參加' 92世界民俗博覽會,並為各國專家學者講述了自己傳承的民間故事“斷指少女”和“狐女小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許多與會的學者和專家對中國的壹個普通農民能講述如此精彩的民間故事感到不解。最後,在聽完中國學者範姜所作的“中國農民說書人譚震山及其故事活動”報告後,大家都發出了感慨。
節選自《譚》的故事《睜眼看》
1994年8月,70歲的譚振山被當地壹所小學聘為校外輔導員。他經常給孩子們講努力學習,成長為棟梁之才的故事。有壹次,老師和他談話時說:“現在有些學生做作業很粗心。他們要麽丟了句號,要麽忘了括號,格式也不對,太煩人了。”譚震山說:“我是校外輔導員。我講故事的時候盡量提醒他們。”過了幾天,譚震山來學校講故事。他講了壹個“白字老先生”的故事,裏面蘊含著粗心大意會誤事的道理。
譚振山為鄰居和孩子講故事。
譚震山以“講往事”出名。鄰居有大事小情都來找他,尤其是有糾紛的時候。誰叫他“名人”?有壹次,兩個村民為了壹個柵欄爭吵起來,各說各的理由。偏偏譚震山被請到街上來見他。聽完矛盾的來龍去脈,他笑著說:“別不好意思,我給妳講個故事。”這兩家吵架會礙著面子,也就沈默了。壹旁的小夥子道:“聽譚大爺講個故事,然後妳們繼續吵。”這是“傻子放火——不怕說大話!”有人給譚震山帶了把椅子。因為天氣暖和,大家都坐在地上聽——
清朝的時候,我們家北邊的小塔子街有兩個有錢人。在東院,有壹個高級官員在北京名叫李,是壹個知府。老二叫蘭亭,人很好。西院的老王家挺有錢的,就是愛占小便宜。
今年7月下了壹場大雨,持續了好幾天。那時候是土墻,都濕透了。西院老王家的人,在第二天晚上的雨裏,推倒了好幾個地方的墻。老李家發現墻倒了,就去老王家,也就是說要修墻,必然要去別人家的院子裏踩。老王家也很通融:“有什麽大不了的,鄰居住,誰也不需要誰。”天氣放晴,李蘭亭發現很多人,拿著鐵鍬、雙齒鉤、嬰兒床準備上墻。
結果,隨著譚震山故事的結束,兩個村民不吵了。他們還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我們能怎麽辦?”2005年,81歲的譚震山受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邀請,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民間故事。他也是大學講民間故事的第壹人。這個“大人物”又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