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指範圍不同,古人習慣稱函谷關以西地區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為關中王,使子嬰為相。”《論秦》:“先帝之心,以為固於關中。”
關中,因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北有松關,南有武關,是壹個四面封鎖的國家,故稱關中。在冷兵器時代,這四關可以稱得上是壹人守,萬人不能逼,真是固若金湯。更讓古人看重的是,這裏氣候溫和濕潤,京、衛、豐、澇、骸,薄而疊五簾。
漢中是陜西的壹個行政單位,位於陜南西端,地理文化與四川相同。是陜西南部,秦嶺以南,巴山以北的壹個小盆地。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漢水,以天漢命名,為銀河。古代的祭司、占蔔師、天文學家認為,盤古開天辟地後,祝融和* * *打了壹場天地大戰,天塌西北,地塌東南,形成了壹個天黃土厚的世界。天漢位於天空的中心,將天空分為兩部分。相應地,地面上應該有壹條大河,位於地球中心,把地球分成兩半。當時已知的世界:北方有壹條大河,即黃河,南方也有壹條大河,即長江。那麽這條大河應該位於黃河和長江的中間。他們找到了那條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漢,所以他們把地上的大河命名為漢,也叫漢水、漢江。漢水源頭有壹城,東有平原海,西有雪山戈壁,北有草原荒漠,南有森林沼澤,故也位於地球中部,故名漢中,意為漢水源頭,地球中心。所以漢中的別名也叫天漢。
漢中的歷史,像漢水壹樣,從迷霧的遠方,從山的盡頭,穿過漢中的山山水水,穿越千年。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漢中就是秦國和楚國爭奪的地方。秦惠文稱王時,秦國打敗了楚國,楚國要媾和,於是秦“取六百余裏地,置漢中郡”。歷史上首次記載了“漢中”這個名字。
問題二:關中在古代到底是什麽意思?哪壹級是“關”?大三關是關中西南唯壹的要塞。巴蜀、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出入關中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史記》所說:“北不禁梁,南不禁關”,所以成為歷代兵家看重和爭奪的地方。歷史上發生過70多次分封戰役。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采納了韓信的說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起,陳倉由舊路回三秦,必經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顏岑領兵進三關至陳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漢獻帝攻張魯,自陳倉入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漢登基後,諸葛亮出師散關,包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術和南宋名將顏屋為了打通入蜀通道,多次在此相見。這些戰爭的發生都顯示了三關的軍事重要性。
大三關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關中四大門戶之壹(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三關,北有小關)。
問題三:關中指的是哪裏?關中指的是關中平原,也就是現在陜西省Xi市壹帶。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平原或渭河盆地,是壹個地塹式構造平原。它位於秦嶺和渭北山系(老龍山、鵝鑾山、王耀山、堯山、黃龍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3-800米,東西長約350公裏,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裏。因為它在函谷關(後來也叫潼關)和大三關(曾說是函谷關、大三關、武關、小關之間)之間,所以古稱“關中”,又稱為“秦中”。春秋戰國時期是秦國故裏,包括Xi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楊淩示範區。東西長約350公裏,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被譽為“八百裏秦川”。
渭河平原是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沖積而成的斷陷區,即地塹,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自古就發展灌溉,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它是中國第壹次被稱為“千裏金城,天府之國”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難攻。自戰國以來,就有“壹國四封鎖”的說法。因此,在漢代,張亮用“千裏金城”來概括關中的優勢,說服劉邦將其作為關中的都城。戰國時,蘇秦向秦陳講述“連橫”之計,盛贊關中“土地肥沃,百姓富庶,戰車眾多,百業攻堅,良田肥田,積富積少”,並稱“此所謂豐饒之地,亦為天下霸主之國”,比成都平原被授予“天府之國”稱號還要早半個多世紀。這是因為自戰國時期鄭國渠修關以來,關中已成為物產豐富的風水寶地和帝王之都。
問題四:古代的關中、漢中、中原是指關中的什麽地方?戰國時期就有了。壹般認為是大三關以東,漢沽以西,武關以北,小關以南,包括Xi市、銅川市、寶雞市、鹹陽市和渭南市,以及河南三門峽市。自西周以來,已有12個朝代在此建都。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諸葛亮屯兵漢中等鮮為人知的故事,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漢朝、* *、漢民族、漢語言、漢文化的稱謂壹脈相承至今。漢中北臨秦嶺,南臨大巴山。
廣義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遊。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河南也是從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夏、商、西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金等20多個朝代都在這片土地上建都。
但在古代,關中、漢中、中原壹般指漢族聚居的地方。
問題5:關中在古代的別稱是什麽?關中因地處函谷關和大三關之間而得名。秦代中期曾經有壹個雅號,但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還是關中,自古以來壹直如此。
問題6:關內、關內、關外、關東“指哪些地方不同年份範圍不同,理解也不同。”“關”就是函谷關,“壹人之力,萬人之上”就在這裏。關中指的是不同的地區,古人習慣把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為關中王,使子嬰為相。”《論秦》:“先帝之心,以為固於關中。”關中,因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北有松關,南有武關,是壹個四面封鎖的國家,故稱關中。在冷兵器時代,這四關可以稱得上是壹人守,萬人不能逼,真是固若金湯。更讓古人重視的是,這裏氣候溫和濕潤,荊、衛、豐、澇、骸薄而疊五片。所以,站在政治中心,人們把今天函谷關以西的陜西地區稱為“關中”。至於關中的範圍,也就是東西南北究竟去了哪裏,眾說紛紜,對理解詞義影響不大,不用管。“關中”在後世(如唐朝)文獻中的含義也與上述相同,未發現指其他地區。所以“關中”只是指今天的陜西省,尤其是“關中平原”地區。關外(1)秦、漢、唐時期,定都陜西,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2)明清時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稱為“關外”,因地處關外而得名。1,關:此關指山海關。所謂關外,是指東北地區,又稱關東。2.關內:此關指山海關。指長城以南的地區。3.管仲:此指函谷關。所謂關中,就是陜西省渭河流域的平原地區。關東關東古令指的是不同的東西。在古代,關東與關中相對。古關東指函谷關以東。現在關東的關隘就是指山海關。山海關外的東北地區為關東,又稱關外。“去東方”就是去東北謀生。關隘有兩層意思:(1)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今天陜西關中平原壹帶。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關中”的代名詞,也可以稱為“關中”。②泛指壹些著名的“內傳”。比如今天河北山海關以西、甘肅嘉峪關以東都叫“關內”,相反方向的地區叫“關外”。自清代以來,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民大量遷入東北行省,稱為“往東”或“出關”,山海關內(即西、南)的地區稱為“關內”,所以現代人大多只知道“關內”指的是山海關內,如果用它來理解古籍,那就大錯特錯了。至於“關外”、“關東”,在古代只是指函谷關、潼關以東的地區,到了近代才有了其他的含義。
問題7:古代關中地區的蕭關在哪裏?小關在寧夏固原的東南部。六盤山位於關中西北部,是其西北屏障。隴上至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切割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的山比較陡,涇河方向相對容易。蕭關站在六盤山口,守衛著涇河到關中的通道。小關是關中西北的重要關隘,保護著關中西北的安全。
對關中西北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青藏高原的遊牧民族。主要是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和吐蕃,北宋時期的西夏黨項。小關是關中抵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前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關騷擾北地等郡,引起關中震動。漢武帝時期,國力增強,重視北方國防。漢武帝兩次出小關,巡視西北邊境,用兵阻擊匈奴。自北朝後期開始,突厥稱霸長城,中原政權屢受其擾。唐全盛時期,魏是蕭關的總管,為了防備突厥,他戒備森嚴。北宋時期,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統治西北。在宋夏近百年的對峙中,蕭關地區是雙方對峙的前沿。
問題8:關中、漢中、鐘書指關中,或稱關中平原,指中國陜西秦嶺北麓的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又叫關中盆地,陜北黃土高原,陜南山地,南部秦巴山區,陜西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方富庶,八百裏秦川。
漢中,位於陜西省西南部,北臨秦嶺、南坪巴山,中間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壹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裏,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區。漢中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獨特優美。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世界生物圈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水利風景區2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處,省級森林公園3處,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
劍門關以南,即川中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