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門釘:
門釘在古代也叫“浮釘”。“浮釘”是水面上的氣泡,是中國傳統建築大門的獨特裝飾,壹般在宮門、衙門大門、廟門上。實心平板門上的壹排排巨大的金色門釘,不僅使緊鎖的大門顯得堅實端莊,還呈現出壹種富麗堂皇的氛圍,倍增了建築的恢弘之美。
門釘在歷史上是由功能性部件演變而來的,它最初的設計是特別實用的。它起源於古代城門門扇上火攻的措施之壹,用於固定和塗抹門扇上的泥土。城門上使用門釘最早出現在隋唐時期。當初出於結構的需要,在木板和皮帶上釘了釘子,防止門板松動。但由於暴露在門表面的釘帽有礙觀瞻,為了美觀,人們把釘帽做成泡泡頭的形狀,所以有裝飾作用。門釘縱橫兩個方向都很長,圓形體積的凸起與厚重的門扇成比例,足夠壯觀。
紫禁城過去被稱為紫禁城。南(午門)、北(神武門)、西(西華門)、東(東華門)諸門都有金門釘。明朝以前沒有規定門釘的數量。在清朝,有等級制度。只有宮門能使用最多的是“九排九列”,九路門釘體現了門釘排列的最高水平。隨著地位和級別的不同,門釘的數量和排列在親王宓、縣王宓和寺廟中是不同的。壹般王子的住所都是豎九橫七;太子府縱七橫五;公爵府的門,縱橫七個,從侯爵到男爵縱橫五個。除了宮門,其他門只能用鐵門釘,不能用銅;平民根本不能用門釘。
關於故宮的門釘還有壹個謎。南、北、西門各有九個門釘,東門八排九列。為什麽這裏要用偶數而不是奇數?據說東華門的城主在服喪,所以門釘的數目是尹數的。原因是始皇帝的葬宮停景山壽皇殿的時候,是從東華門走的。但也有人考證,棺材是在西華門擡的,據說皇帝也是去東華門巡視的。也許解開這個謎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