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式核定公布,文峰塔、九景禦殿、熊克武故居、福建基等我市10處文物保護單位成功申報。
“天遠塔外,影影飄,柳蘸碧絲。”(《龍池春升》)這是清代乾隆年間文人李元默作《文峰塔》所唱的壹首詩。“夕陽移動塔影,冷冷地落在這裏。池面如丹,塔尖如發錐。”(《龍角池》)清朝同治年間,秦拱北曾經唱過這首關於文峰塔的歌。
文峰古塔既有詩意又有傳奇色彩。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文峰塔是由壹位來自遙遠仙山的仙女所承載。又說文峰塔出自大興鄉雲峰寺獅子山,或下渡鄉觀鬥山,壹夜背僧。在文峰村,至今還流傳著“和尚擡白塔”的傳說。但是,我從它風化斑駁的磚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遠和真實。《犍為縣誌》第二十六版中寫道:“丙午三十四年,文筆山建文峰塔。”“文筆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朝萬歷三十四年(1606),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文峰塔位於犍為縣龍孔鎮文峰村4組。它矗立在文峰山山頂,海拔485.7米,高9層,30多米。俯瞰文峰塔,天空拔地而起,宛如壹支蘸墨的巨筆,書寫在藍天青山之間。塔內有螺旋石階,螺旋上升至塔頂,中塔每層都有窗戶,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遠山和近水。每扇窗後都有神龕,塑有表情各異的雕像和菩薩。塔頂呈八角形,每個角上都掛著壹口銅鐘。風吹之,物擊之,十裏外鐘聲悠揚。塔尖上有壹個寶頂,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這座塔造型優美,完美無瑕。如果是在傍晚,被夕陽撫摸的話會更迷人。可惜塔頂和塔的第四層早就被人拆掉了,塔頂四面八方的銅鐘也不知道在哪裏了。值得欣慰的是,2004年犍為縣已對被拆除的塔頂和四層塔身進行了修復。雖然四面八方的八面鐘無法復原,舊的也無法完全復原,但它們始終把“壹支筆”放在空中,“想在空中寫字”。如今的文峰塔是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頗具文藝氣息的文峰塔,總是蒙著壹層文藝氣息。也是很久以前,文峰山還叫文筆山,還是個小山頭。有個叫文峰的書生,每天早晚都來這裏學習練字。文峰很努力,讀萬卷書,把每壹個字都練得很完美。又到了大考的時候,文峰告別了鄉親們,帶著書箱,去北京趕考了。臨走前,我對老鄉發誓,如果我不上高中,我就永遠不會做人。壹次考試下來,文峰的文章本來可以是天下第壹,但是試卷被考官大人弄丟了,文峰根本沒有機會接受皇帝的面試。
苦讀十年,心冷。文峰落榜,憤憤不平,感嘆老天不公。當他想到他在考試前對村民說的話時,他感到非常內疚。然而,文峰回到了家鄉。他又壹次來到了他曾經刻苦學習過的文筆山,壹個人在山上坐了很久,握緊手中的筆指向天空。不知道過了多久,文峰的淩空之筆變成了永久的白塔。文峰盯著天空看了很久,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它變成了壹座巍峨的大山。後來人們把這座山,文峰書生的化身,作文峰,文峰的筆桿塔,稱為文峰塔。
文峰秀才的故事或許悲涼,但從中可以讀出先輩們辛辛苦苦獲得名利,秀才命運多舛。另壹方面,也能體會到為他人學習,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作為“八景”之壹的“龍潭春水”和文廟的“池塘”,在文人墨客的詩詞和民間傳說中,都與文峰塔有著密切的聯系。《犍為縣誌》載:日落月出,文筆山寶塔倒映其中。以前有玉筆沾池的說法。相傳龍池水滿時,立於龍池書院門前左側,向東望去,文峰塔峰倒映水中,猶如“玉筆觸池”,又稱“晚峰映遠”。又說“玉筆沾丹池”是文峰塔倒映在文廟旁水池中的奇觀。無論是龍池還是池畔筆下的這壹玉筆點染的丹池,都是壹個充滿詩情畫意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奇觀。
登上文峰塔,可以壹覽眾山小,壹覽四面八方。東邊可以看到大興的獅子山,與自貢、宜賓接壤,西邊可以看到大小涼山,南邊可以看到宜賓翠屏山的黃屋,北邊可以看到峨眉仙山的金頂。站在文峰塔上遠眺洶湧澎湃的岷江,“千人手牽著手看白天”(過去纖夫拉光纖),“夜看萬家燈火”(縣城燈火)。從文峰塔眺望岷江,壹江(岷江)、壹河(馬邊河)、三壩(黃旗壩、機場壩、洛江壩)風光無限。
據說文峰塔的建造最初位於芥茉山,離遺址不遠。闞玉先生剛擺好羅盤,正要看這個風水,芥茉山就顫抖了。闞玉先生說,這座山不適合,承受不了建文峰塔的重量。結果文峰塔最後建在文峰山上,比芥茉山略高。據民間傳說,自文峰塔建成以來,面向文峰塔的竹石灘閩江段從未發生過翻船事件。殺死水怪的是文峰塔。
離文峰塔100米左右,有壹座原始寺廟,俗稱白塔寺。據犍為縣誌記載,白塔寺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2)。據1952,時任文峰村農會主任,現已79歲的曲永光回憶:白塔寺占地壹畝多,四合水磚石結構,瓦木結構。寺內有100多尊菩薩像,香火充盈,毀於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