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擅長編織、刺繡和蠟染。歷史上因服飾顏色和風格不同,分別被稱為綠仡佬、紅仡佬、花仡佬、袍仡佬。現代仡佬族的傳統服飾也很有特色。女性穿長袖無領連衣裙,層次豐富,主題各異,手法有蠟染和彩繡。壹條百褶裙,壹雙尖頭鞋,壹條小蠻腰,都是繡花染色的。男人穿綠布雙排扣上衣,腰帶,褲子,白布或綠布頭,金元寶鞋或雲鉤鞋。
女孩喜歡戴黑色頭巾,壹頭繡有紅、黃、綠、紫彩色花邊。佩戴銀飾,穿著尖頭繡花鞋。還有穿石裙的短袖衣服褲子。袖子寬而短,翻領和肩部有寬邊裝飾。褲子短,褲腿窄。仡佬族婦女擅長紡紗,服裝面料均為自織自染的精品面料,經久耐用,簡單大方。
清朝時,男人留長辮子,但辛亥革命後,逐漸剪了。未婚女子留長辮子,用彩色發帶拖在腦後或頭上,稱為“有品位”。嫁衣板比擬,叫“毛邊”,柬發網(俗稱網兜),插銀筒,裹白布或青布。對於有錢人,女子持“樂子”,戴花、墜耳環、戴戒指(俗稱箍)、手門檻(俗稱圈);男人戴緞帽(俗稱瓜皮帽),老人戴兜帽。建縣前後,男性多為禿頂,公務人員和學生中的仡佬族有“中山陵”和“太陽帽”。城鎮的年輕婦女用長辮子梳她們的“姐妹頭”,用發夾代替銀飾。解放初期,女青年喜歡寫長篇大論。80年代後,戴手表的仡佬族農民增多。發型變化頻繁,城鎮男青年燒“大包頭”“小包頭”;女子燙發是“大波浪”、“字母”、“卷雲”、“菊花”。農村男青年多“平頭”,已婚婦女多盤雙辮,姑娘多紮雙短辮。
清末民初,窮人多穿赤腳或草鞋,富人穿布鞋和布襪,下雨天穿“釘鞋”(俗稱鞋爪)。女子裹腳,穿軟底“內鞋”和“籠鞋”,再穿繡花鞋面的“草鞋”。建縣前後,纏足的陋習逐漸改掉。男的穿草鞋,女的穿布鞋,穿襪子的人不多。20世紀60年代,城鎮流行膠鞋,農村穿“毛皮鞋”(舊輪胎制成)。進入80年代後,膠鞋、皮鞋、塑料涼鞋、尼龍襪、絲光襪在城鄉都很普遍。仡佬族居住的地區大多處於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復雜,氣候濕潤。仡佬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區種玉米,平地種水稻。所以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最主要的食物。在農忙季節,我們靠日食吃三頓飯,在農閑季節多吃兩頓飯。除了正餐,還有“過早”、“稍事休息”、“宵夜”等習俗。肉類主要是豬肉,其次是雞鴨羊肉。大多數人不吃牛肉和馬肉以及死的家禽和牲畜肉。愛吃酸辣,有句話叫“三天不吃酸,人就打撈出逃(lāo chuān)。”糍粑常被父母供奉給祖先和神靈,也是待客和節日食品。糯米糕是仡佬族節日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用壹升或幾升糯米做壹個大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裏祭祖。三天後才能吃。貴州西部的仡佬族也用豆豉葉(扁竹葉)在餅上插草,表示祖先開荒時插草;廣西仡佬族也有在除夕夜的供品中加入宗巴和紅薯的習慣。端午節、重陽節等所有節日,都要招待客人,但都要做糍粑。
仡佬族習慣用蒸籠蒸玉米粉,稱為玉米幹飯;這是仡佬族壹年四季餐桌上的主要食物。節日裏如果有遠方客人上門,會在玉米粉裏加入等量的白米飯,蒸熟,稱為“拌飯”。
仡佬族為了脫潮保暖,每餐都需要壹鍋辣椒湯;仡佬族辣椒的吃法有很多種,如辣椒粥、黴變豆腐辣椒、豆辣椒等。然而,他們最喜歡的是骨粉和辣椒做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愛喝酒,大多是自己釀的。第壹年有雜酒,用玉米、高粱、玉米、小米、大麥為原料。發酵結束後,將壇子密封,預置竹筒,用竹筒飲用。大部分是甜酒和燒酒。甜酒俗稱“涼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釀造,多用於煮湯圓、雞蛋,或用涼水沖飲。燒酒又稱Soju,由玉米或高粱釀造而成,香味濃郁,是招待客人和宴請的必備之物。男性喜歡吸煙(也稱葉煙),部分中老年女性吸食葉煙,年輕人吸食香煙的人數增多。茶葉分為綠茶和油茶。綠茶常與鷹茶、藤茶、家常茶或苦丁茶壹起煮。油茶用家茶油炒熟後加水煮沸,曬幹,用木勺背面反復揉成糊狀,稱為“茶湯”,再用油炒熟,加水煮沸,加鹽調味,用芝麻、核桃仁、花椒調味。可以和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壹起吃。也可以和“油茶蛋”、“油茶湯圓”、“油茶粥”壹起煮。當地信眾大多有“吃油茶”的習慣,視之為招待客人的壹大樂事。有些人會在日食期間三餐不離,否則會抑郁。居住在老城區和龍興地區的吉佬人,大多沒有“吃油茶”的習俗。
宴席往往以酥鈕(又稱煮白)和昨日鈕為主,配以滑肉(又稱酥肉)、粉條、黃花、木耳、豆角等成品,組成“八碗”或“十碗”,俗稱“大水席”,自己刻意,未發工資就醉了,飯菜溫潤豐盛。大觀、三橋盛行“三桌”,即酒席分三桌,第壹次是喝完茶,或者第壹次是喝完茶。油茶配餅、糖、幹果、葵花籽,酒配涼菜炒,飯配蒸碗湯。座位多為每桌10人(上下座位2人,左右座位3人),老城區、攀西、元西地區為每桌12人,縣城為每桌8人。
特殊飲食
油茶:
壹些地區的仡佬族喜歡吃油茶。制作方法是將豬油在鐵鍋中加熱,與蛋、肉混合,再與水混合,加少許鹽、糖煮沸制成飲料,配以玉米花、米花、酥脆食品、芝麻餅、花生、糯米糕,幹而均衡待客。
百合肉絲是仡佬族地區的壹道風味獨特的名菜。吳川百合粉,加工精細,散粉,滑嫩細膩,清香可口。
吳川牛肉幹:具有民族風味,色澤紅棕色,味道鮮美。因為這裏山區的牛肉質細嫩,吳川牛肉幹銷往廣西、廣東、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區。
道真古城灰豆腐果:豆腐是以黃豆為原料,再用桐殼灰、草木灰抄葉灰、蕎麥稈灰按傳統方法加工精制而成。質地酥脆,色澤灰暗,鮮香可口。仡佬族廣泛分布於貴州,尤其是貴州中北部各縣,語言、風俗差異很大,但仡佬族來源於古普人。他們的習俗沒有壹致的相似之處。下面說說仡佬族的節日:(按農歷時間順序)
新年:
壹般來說,正月十四,主要活動有:吃案板肉、上墳、祭祖(供飯)、祭四官、種地。晚上插香花,追蟲蟻,追火蟲。第二天(正月十五)淩晨,倒茶,搶銀水,端飯。新年是關於燈的。
3月3日:
在山大王菩薩生日那天,壹些仡佬族人為了完成心願,向山大王獻祭。
清明節:
掛著祖墳。
端陽節:
壹般在五月初五,我們吃粽子,祭祖。
半個月:
壹般在7月14日割新谷嘗新物,祭祖。
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壹個古老的民族,唐宋的史書中都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八月節(8月15日至20日)。節日的第壹天,所有的人,無論老少,都會穿上新衣服,聚集在寨子的露臺上。幾個年輕人牽來壹頭大紅花的黃牛,村裏年紀最大的人“宗族長輩”開始祈求豐收。樂隊演奏“八仙”,同時燃放火藥槍和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壹戶壹個,表示全家團結如壹。隨後,“氏族長老”還帶領眾人捧著豬、老雞、老鵝三種動物在菩薩樹下祭祀。儀式結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吃晚飯,直到天黑。第二天,家宴結束後,女人們帶著孩子回父母家送禮。男人們在街上交朋友,唱歌聊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壹直持續到節日的最後壹天。
重陽節:
壹般在8月15號,我們去走親戚。
小年:
壹般在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案板肉,上墳,祭祖(供飯),晚上祭四官苗。第二天早上倒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火是小年最重要的。
中國新年:
最早的仡佬族根據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壹年壹度的節日。嘉靖《貴州圖經》記載仡佬族“以秋收為每年之始”。據清代安順府誌記載,仡佬族“以十月為壹年之始”。從清朝開始,仡佬族逐漸模仿漢族在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壹過年,原來的十月初壹的習俗也逐漸被廢除。
元旦時期倒退了,吸收了壹些過年的禮儀,但是仡佬族年的很多傳統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全國各地的仡佬族都要在春節期間給祖先做糯米糕。糯米糕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村,各姓,甚至集體在同壹個村舉行,由各個家庭單獨進行,但更多的是由各個家庭單獨進行。
新年前夕:
家家戶戶在大殿神龕前的八仙桌上擺放著豐盛的菜肴、美酒和米飯。燒香紙祭祖後,全家男女老少聚在壹起吃團圓飯。
仡佬族節日
仡佬族壹年有兩個節日,壹個是春節,另壹個是仡佬族年,在農歷三月初三。春節的時間和習俗與漢族大致相同,但有“餵樹”的特殊內容。“餵樹”又稱“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對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的崇拜。農歷正月十四中午,廣西隆林自治縣的仡佬族準備米酒、豬肉、鮮魚、糯米等供品,帶上紅紙鞭炮,上山拜樹為親友。看到樹後,先放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老樹燒紙燒香跪拜。祭拜後,給樹獻祭:壹人用刀在樹皮上割三個洞,另壹人在刀口處“餵”些肉、米、酒,最後用紅紙封住刀口,為樹除草、培土。餵食的時候要針對不同的樹回答不同的話。對於果樹,說:“餵妳,結串;餵妳肉,結脫脫”,說祝妳碩果累累。給樹“餵食”後,人們聚集在壹起享用盛宴。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還會捧著牛心和新米去祭拜村旁的聖樹“菩薩樹”,祈求壹個豐年。
吃昆蟲節
每年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食蟲節”。這壹天,每張餐桌上都有幾樣別有風味的菜——炒蝗蟲、腌螞蚱、甜炒蛹、炒飯泥鰍等等。
有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代生活在山區,他們對山的熱愛和尊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山祭”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子附近壹棵高大茂盛的古樹,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為單位,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參加。除了祭祀,巫師還要唱《祭山之歌》,請求山神保佑村莊平安,莊稼豐收,人畜興旺。
吃年貨節
每年農歷七八月仡佬族新谷成熟,即將收割之時,仡佬族都會擇日吃新食(也叫嘗新食),祭祀祖先,感謝他們的恩情,祝福來年風調雨順。在祭日,家庭主婦們會去田裏采摘新的谷物,並向他們的祖先獻祭。有些地區殺雞殺豬,甚至把牛和馬獻祭給天地。不是基諾族人在大年初壹摘新糧的。大年初壹是在谷子成熟的八九月份舉行。在節日的早晨,各家各戶都去地裏采摘新的谷物和蔬菜做飯,並殺雞祭祀。註意蒸飯器出來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出來預示著後代的繁榮;從南方出現預示著豐收;從西方出現象征著順利狩獵;從北方出來是不祥之兆。飯菜做好後,父母會舉行祭祀活動,祭拜紮寨神、鐵匠神和唐火神。傳說基諾族以前只吃紅薯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了壹粒谷物。他們種了,但是收獲不多。後來,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傳授給他們種植谷子的知識,於是他們在滿倉收獲了新米。從那以後,他們就有了新米節的傳統。
親愛的禿鷹日
“鳥”是仡佬族的圖騰,農歷二月初壹是仡佬族傳統的“鳥節”,在這裏進行祭祀儀式和傳統的民間技藝。為了保護和傳承仡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瑤上於2010舉辦了“瑤上仡佬族鳥節”。“拜鳥節”是仡佬族先民世代相傳的祭祀雀神的綜合性民間活動,是壹種祈求仡佬族子孫後代、家業興旺、五谷豐登的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宗譜》記載,鳥節至少已有300年歷史。鳥節以“鳥崇拜”為核心,包括鳥崇拜所保存的生態環境、民居建築和充滿活力的民俗文化。
仡佬族同胞在拜闕節上向遊客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活動:舉行拜闕節祭祀、唱攔路歌、喝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帽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瑤族印象等。開展鬥牛、拉牛、摸杠、掰手腕、摸牙、抓活雞等獨具農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山地節
農歷三月,春山明媚,春雨和諧,春燕歸來,萬物復蘇。這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拜山的日子。山祭壹般在三月初三,也有在三月初壹或初三的。向山獻祭的村莊是由他們自己的單位組織的。壹村只有壹姓,山祭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寨子輪流主持。每年都有幾戶* * *值班,值班是抽簽決定的。面對聖樹,主人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呼請名神享用祭品,祈求山神保佑全村清凈平安,五谷豐登,牲畜興旺,男人可以耕牛耙地,女人可以紡織織布,多生孩子。
聖樹所在的山坡被仡佬族視為聖地,倍加珍惜。不允許人們讓牛馬踐踏,不允許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不允許人們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到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抓住泉水
遵義縣河務川路鎮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有“搶泉水”的習俗。
在春天的農歷“立春”的第壹天,每個家庭都打掃房子,挑足夠的水,準備鞭炮。“立春”那天,我不洗衣服,以為洗衣服會把泉水弄臟,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泉水”的人是家裏未婚的男人或女人。如果家裏有幾個未婚的男女,父母應該指定壹個誠實、能幹、機智、勇敢的人。如果家裏沒有未婚男女,妳應該向親戚或鄰居借壹個,前壹天晚上邀請他們來家裏住。
公雞第壹聲啼叫時,“搶泉水”的人悄悄起床,穿上盛滿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要發出任何聲響或響動,否則會驚擾“泉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壹般是十二碗(閏月十三碗)。舀起來後,我張嘴大喊:“把泉水搶過來!”然後點燃鞭炮,整個寨子劈裏啪啦,誰的鞭炮先響,說明家裏在爭“頭水”,娃娃們勤快。人們去水井或泉水邊挑水,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喊著“泉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他們馬上燒水,煮“泉水”。然後燒壹壺茶。全家起床後,大家會喝壹杯“泉水”香茶,再來壹杯蜂蜜米茶,吃元宵,祝全家平安。
六合巖
所謂“六合”,就是指“團結、隱忍、包容、真誠和諧、善良有禮”,這是仡佬族先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也是仡佬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依賴。
然後,人們為了紀念開荒割草的仡佬族祖先,提倡“和”,提倡“七規”(仁、義、禮、忠、孝、辭),每年或年底都會拿出自己最好的飯菜,聚在村裏的祠堂裏爭酒爭菜,* * *訴說辛苦* *。結婚前三五天,仡佬族姑娘就開始“哭嫁”了。結婚時,新郎不親自迎接,而是在婚禮前壹天天黑前派轎夫到女方家。進門之前,女方有專人主持“停門儀式”,還要敬酒、鋪地毯、等妳,等等。每個程序都有傳統的問候語,必須按照規則唱,否則她會被嘲笑。姑娘出嫁,先把轎子擡進廳堂,新娘的哥哥或叔叔把新娘從裏屋“拉”出來,給祖先的父母磕頭,然後“強行抱”進轎子,以示不願意回家。新娘家把轎子擡出村子,才交給男方的轎夫。轎子前面有兩個人拿著大刀,周圍是彩旗和藍傘。途中,他們鳴笛鳴槍,吹著,打著,好不熱鬧。到了新郎家之後,新娘要重新打扮壹番,然後到村裏寬敞的地方讓大家盡情歡笑,與村民建立起友好的感情。
婚禮在黔西北的仡佬族更有趣。新郎騎著馬去參加婚宴,身邊有四個伴郎,其中兩個拿著竹掃帚,另外兩個拿著酒肉禮物。途中,女方派來的幾個壯漢攔住去路“搶劫”,在山坡上吃“搶”來的酒肉,表示女方家有錢,不要妳這份禮物。新郎到了女方村門口,壹群人拿著木屑圍著他,男方拿著竹掃帚護著突破。新郎跑進女方家,馬上有“敬酒”聲,新郎新娘也互相敬酒。敬酒結束後,新郎在馬背上“擁抱”新娘,新郎領路回去。
有兩三個隆重的婚宴,就是要連續吃兩三個不同的座位。第壹種是茶席,只吃茶葉、油炸食品和幹鮮果品。第二階段是宴會,要喝白酒,吃各種涼菜。第三張桌子是主座。除了兩碗紅燒肉,還要有各種民族風味的煮和炒。
在婚宴上,仡佬族也用酒招待客人。吸酒,就是把釀造好的酒封起來,插兩根竹竿在柴灰黃泥混合的壇裏。壹直彎下去之後,竹節沒有完全張開。喝的時候可以打通竹節,直入空中,用手肘吸進去喝。喝酒時有歌手唱“打鬧歌”讓客人感到溫暖。在古代,仡佬族進行崖葬和石棺葬。近代雖有木棺、石棺,但仍有崖葬、石棺葬的遺跡,埋葬須以石基為標誌。墳頭要種楊樹,墳前要種梭羅樹、桂花樹等象征風水好的樹。崖穴葬有兩種:自然穴葬和人工穴葬。有幾種人工洞穴,如懸崖切割洞穴,板巖鑲嵌洞穴,石灰竹拱門洞穴和土坯拱門洞穴。還有其他形狀的板巖鑲嵌,如“文件桶”、“筐形”、“名人堂”、“名人堂”、“暗箱”。石板鑲嵌,父親、兒子、婆婆都可以用。石棺由板巖制成,通常被埋在土遺址、山頂、溪邊,也埋在巖石叢林中。現存崖葬以道真縣三會鄉青丘崖墓群聞名。在陡峭的懸崖上挖掘了排列整齊的墳墓,每個洞穴約1.2米高,1.7米寬,2米深。洞內墓群鑲嵌著石頭,排列整齊,數字多為單數,有的有7個字母、9個字母甚至10多個字母。道真縣王銀良墓。墓室前壁為青石砌成,雕成牌坊,壹般為寶塔形,分三層,高5.5米,寬6米。底層有三座墓門,雕有歷史人物、花鳥蟲魚,頂檐浮雕鳳凰。二樓四柱三門,雕刻民間故事。三樓中間兩柱雕龍,兩邊雕鳳翅。精美的雕刻和巧妙的設計,運用在陡峭的懸崖上,疑似鬼斧神工,但雕刻出來的龍、鳳、草、花、人物栩栩如生,源於自然,源於生活,可謂技藝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