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中國北方住宅的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遊地區有許多窯洞。在陜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墻上挖橫洞,往往連幾個洞,洞內加磚加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地、經濟、省力,將自然和生活場景有機結合,是壹種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1)北院民居(主要是北京四合院)——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乃至華北的傳統民居。其基本特征是房屋和院落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朝南,大門壹般開在東南角。門內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子裏的活動。主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配廂房和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客廳,廂房是晚輩住的。這種莊嚴的布局也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少雪,春季風沙大。所以住宅設計講究保溫、防寒、擋風、避沙,周圍都是磚墻。整個院子四周都是房屋和墻壁,堅硬的山形屋頂,厚厚的墻壁和屋頂。
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北方最典型的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為“坎宅循門”,被認為吉祥,實際上有利於維護隱私,增加空間變化。進了大門向西轉到外院,布置客房、仆人房、廚房、廁所。從外院向北,通過壹扇華麗的吊花門進入廣場和大內院。北面的主房叫堂,供奉“天地”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客人,其左右廂房供長輩居住,用作書房。院子兩邊的廂房是初級臥室。每個房間都由“手跡畫廊”連接,妳可以坐在畫廊裏欣賞庭院裏的花草樹木,而不必穿過露天。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是民居建築,但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建造非常講究風水。從選址定位到確定每棟建築的具體規模,都要根據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理論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風水理論幾千年來壹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建築活動。除了風水理論,四合院的裝飾、雕刻和繪畫也處處反映著民俗和傳統文化,表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繁榮和吉祥的追求。比如蝙蝠和長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長壽”,花瓶裏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鑲嵌在門管和門頭上的吉祥文字,貼在檐柱上的對聯,掛在室內的字畫名作,都是集聖賢哲人之大成的古訓,采用古今名句,或贊美山川之美,或題詞。
北京四合院親切安靜,庭院尺度恰到好處,拉近了大地與人心的距離。是壹個理想的戶外生活空間,有方形庭院,有利於冬季的陽光照射。東北氣候冷,院子比較寬。北京以南,夏天的太陽很厲害,院子從北到南變得狹長。西北風沙很大,院墻加高。
(二)、內蒙古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典型的帳幕式房屋,氈制蒙古包最為常見。由於遊牧生活的需要,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住在便於拆卸和遷移的氈包裏。蒙古族牧民傳統上以水草為生,壹年遷徙四次,稱為“春瓦、夏崗、秋蘋、東陽”。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3)、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冬春季幹旱風沙多,偏北風盛行,所以房屋壹般不開北窗。為了保暖防寒,采用了廂式庭院,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壹坡兩坡並存。
(4)陜北民居(西北的窯洞)
窯洞是陜北乃至整個黃土高原常見的居住形式。分為崖窯、地防窯、圬工窯。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挖的小窯,不斷有孔相連或上下數層;坑窯是在土層中挖壹個深坑,使人工崖面在上面挖洞穴;圬工窯是地面用磚、石或土坯建造的壹層或兩層的拱券房。黃土高原氣候比較幹燥,黃土具有質地均勻、膠結好、挺拔的特點,土質疏松,易於挖掘。因此,當地人創造性地因地制宜地挖坑,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有冬暖夏涼的優點。近年來,由於坑式窯洞難以防禦洪水,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壹些地方放棄了坑式窯洞的建設,紛紛在地面上建造磚木結構的房屋。
窯洞是壹種特殊的“建築”,用“減法”代替“加法”,即“減法”去掉自然界的壹些東西,形成可利用的空間。它盛行於中國西北的黃土高原。深達百米,極難透水,且具有很強的直立性的黃土,為洞穴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同時,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幹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少等自然條件也為冬暖夏涼、非常經濟、不需要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機會。
(5)、山西和山東的民居
山西的太行山區和山東膠東的丘陵區形式相似,都是獨院,門樓,兩邊是坡屋頂。因為山高石頭多見,按照傳統的建築材料就地取材的原則。所以磚石結構的房子比較多。磚雕等裝飾在山西民居中也很常見。兩地緯度相近,只是降水量不同,所以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地勢較高,東南部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 700毫米/年);後者山谷寬闊,低山臨海,降水較多(> 700mm/年),屋頂坡度較陡,便於排水。
(6)陜南居民
陜南有溝壑,有河岸,有平壩。居民根據地形、原材料等條件,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居民樓。傳統民居有石屋、竹屋、吊腳樓、三向屋、四合院等。
石屋:多建在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常見。顧名思義,石屋是由石頭建成的。通常後墻緊貼懸崖,三面用石頭砌成,屋頂木架用油葉石板覆蓋。石屋耐候防雨,造價低。
竹木屋:四壁為原木,有門有窗。屋頂是用竹子搭在木梁上,再鋪上竹條和蓼葉。有人在房梁上放上木頭,鋪上密密麻麻的竹子,再用石膏糊上,形成壹個頂樓,上面放壹個壁爐,用來烘烤和存放食物。竹木房屋多建在馬邊、山地窪地,常見於南鄭、寧強、城固等山區。
吊腳樓:大多建在長江沿岸的集鎮。吊腳樓用木樁或石頭支撐,架子上鋪地板,墻壁用木板或竹排粉刷。給屋頂貼瓷磚或蓋茅草屋頂。吊腳樓的窗戶對著河,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古代築巢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在平壩鎮比較常見。三合院有3個正房,中間有壹個廳,東西各有2-3個廂房。主屋前的屋檐向外延伸,可以用來吃飯和休息。廂房比正房小,兩頭有墻,墻中間朝南開。四合院由正房、廂房、門樓組成,中間有庭院,比三合院精致。三合、四合院以土坯、磚石、木材為材料,門多朝南。避免面向西方。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建築越來越多。
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壹)、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臺階、旁路都位於水邊,房屋與水、路、橋自然融為壹體,建築多,磚結構。青磚青瓦,建築風格精美,形成了江南精致、細膩、溫馨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了便於通風,避熱避雨,許多院落都設置了薄墻薄頂,有的還有寬大的門廊或寬敞的廳堂。
(2)、上海民居
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是現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壹。經濟發達,住宅質量好,多為磚瓦房,風格新穎典雅。建築風格充分顯示了人文因素的影響,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3)、福建民居
閩西南的空土樓是壹種特殊的農村民居。土樓呈方圓形,形似寵物碉堡。它的外墻用土、石灰、沙子、糯米壓實,厚度為1米,可達5層。從外到內,屋頂壹層壹層往下掉,中間是主樓。房間總數可達300多間,壹樓住著十幾戶甚至幾十戶。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山地丘陵占國土面積的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土匪現象比較嚴重。中原漢族遷到這裏後,為防盜匪而建土樓,同族數百人在此居住,故猶如堡壘中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溫暖多雨。這種實心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溫隔熱,壹舉兩得。
(4)、雲南民居
甘蘭竹樓是滇南傣族、佤族、苗族、景頗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作為碾米房、儲藏室、雜物間,便於通風和隔潮。樓上前面有寬闊的走廊和露臺,後面是大廳和臥室;屋頂依山而臥,坡陡檐遠,可以遮陽擋雨。
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民居反映了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豐富的特點,同時也是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以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當地居民”,讓學生了解當地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助於學生進壹步了解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以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5)南方天井民居(主要是徽州民居)
“天井”其實就是壹個院子,只是小壹點。我國南方炎熱多雨潮濕,人多地窄,註重防曬通風,布局密集,建築多。四合院以水平長方形庭院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有建築環繞,日照較少。主室是大廳的前天井,完全開放,窄高的天井起到了拉風的作用。所有房屋排水至天井,外圍加高馬頭山墻,防止火勢蔓延。墻體在屋頂之上呈階梯狀,磚墻抹灰,青瓦白瓦,清麗雅致,是南方建築的壹大造型特色。徽州地區是四合院最典型的地方,它位於中國的東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
徽州民居的特點;
1,村莊位置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村落多依山陽而建,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與山水相映成趣。房子經常面對街道和小巷。整個村莊給人壹種寧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和空間處理。住宅建築布局緊湊,自由,與建築相連,平面沿軸線對稱布置。敏城多為樓房,以泗水桂堂天井為單位,形成全家活動中心。天井數量少則2 ~ 3個,多則10,最多36個。居民住宅壹般是三居室,大壹點的住宅有五居室。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可以增加單位,這符合徽州人世代生活在同壹屋檐下的習俗。建築形象的突出特點是:白墻青瓦,馬頭山墻,磚雕門樓,門套,木框,木門窗。內部穿鬥木架四周高墻,正面多為水平高墻圍合。兩側山墻為階梯狀馬頭墻,起伏錯落,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節奏感。方形,如“壹個印章”,是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房屋前、後或旁,有花園、石桌石凳、水井魚塘、果樹花草,甚至山泉,天人合壹。幾乎所有的大門都蓋有門道或門樓,精美的磚雕成為徽州民居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