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特點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特點

城門是壹座城市的門戶和眼睛,見證著城市的發展和歷史變遷。

揚州南門曾是揚州的重要關隘,三月城,水陸城門並立。關於揚州的南門,先後有鎮淮門和安江門。李鬥《揚州船記》六卷記載:“鎮淮門在老城正北,原為南門。嘉靖年間叫陳宮,現在叫鎮淮。”卷七也記載:“安江門就在老城南面,即南門,嘉靖只促誌名為‘鎮淮’。”可見明代的鎮淮門是壹個導門,直到清代才把南門叫做“安江門”,北門叫做“鎮淮門”。

南門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隋-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唐、北宋、南宋、明清時期修建或修繕的陸門遺跡,以及壹些與水門、水關遺址相關的遺跡。雖然歷經1200多年,但揚州城南門的位置從未改變,城與城重疊,被考古、歷史、建築界譽為中國古代城門通史。在現場,妳將見證南門遺址的遺跡。

26年前,

南門遺址首先出現在空中

8月24日1984,室外溫度達到40℃。南通西路旁商住樓盤開發如火如荼。

當路邊壹排排低矮的平房被推倒後,商住樓開始挖地基。挖掘機的轟鳴聲吸引了許多人來看這是怎麽回事——這裏的地基應該挖多深?挖掘需要多長時間...在這些觀眾中,有壹個人的觀點與其他人不同。他是來尋寶的。

他叫王,是當時揚州博物館的館長。從南通西路旁邊的平房被拆那天起,他每天上班都會停下車去工地仔細觀察。

那天,他擠過層層人群,隱約發現坑下有壹面夯土磚墻。停了壹會兒,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墻壁”上。沒錯,是壹堵墻!他的心跳得很快。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他異常興奮。他趕緊從破碎的磚瓦上跑下來,騎上自行車,向單位方向走去。壹進辦公室,他就給時任唐城遺址保護中心副主任的打電話:顧主任,南門好像有寶藏。我在那裏發現了壹堵墻。快去看看吧。

正是王的“天天見”,才使南門遺址在那座商住樓的建設中不被“忽視”。

他們立即向上級匯報,爭取時間組織考古發掘。當時,由南京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揚州唐城遺址文物保存中心組成的考古隊展開了考古發掘。考古時間從3天增加到15天,再到45天。由於建築的發展,壹些房子建在了原址上。

南門遺址的首次考古發掘,拉開了古代揚州城市考古的序幕。揚州唐宋遺址入選1993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7年,南門遺址廣場開始建設,這片遺址上的8棟建築被拆除。專家預測的“建了以後就要拆”變成了現實。市政府投資近億元拆除南門遺址上部及其周邊地塊的現代建築,全面發掘展示南門遺址,整治周邊環境。

南門遺址:界定揚州湯城南界

揚州在唐代非常繁榮,有“天下首富”之稱。但當時揚州到底有多大,至今尚不清楚,歷史上也有爭論。主要有兩種說法。壹條是唐代日本僧人任遠記錄的,南北長5.5公裏,東西長3.5公裏。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孟茜筆談》中也有類似表述,只是南北變成了7.5公裏。另壹種觀點認為任原和沈括是不對的。唐代揚州南線在今天的漕河地區。唐代和歷代揚州是如何變化的?眾所周知,城市的大小對其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影響。這壹次,隨著揚州南門古城墻研究的深入,這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次發現的唐城,不僅根據地層,而且出土的城墻磚上的文字都有唐代風格,證明是唐代的文物。

1984南門遺址的發現,證明唐代揚州城在城南古運河以南。這也是第壹座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洛城城門。與壹般城池建築只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不同,雒城有十多個城門,僅南門就有四個。除了眾所周知的南門遺址,還有另外三個南門。目前的考古勘探結果基本確認,壹處位於楊達大學主校區辦公樓東側,應在南門以西,壹處位於現在的育才實驗小學,壹處應位於南門遺址東側。四門連成壹線,洛城南墻基本方向清晰。

唐代揚州有子城、雒城,壹高壹低,南北呼應的雙城。蜀岡之上的副城,又名崖城,是衙門所在地。南方的羅城是個大城市,房子、街道、寺廟都分布在這裏。蜀岡上的子城是在楊迪皇帝所建宮城的基礎上修建的,而蜀岡下的雒城是後來修建的,規模比子城大得多。兩座城市加起來,南北總長約6公裏,東西寬約3公裏,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可見唐代揚州城的規格遠高於壹般地方城市。

權威論證:八脈南門遺址,全國知名專家。

南門遺址被中國考古界稱為“中國城門通史”,取材於我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鄭·。1986年4月在揚州召開的座談會期間,鄭老擔任國務院經濟組副組長、城鄉環保部規劃局顧問。“看到這面墻,我的感情就起來了!”鄭老激動地說:“以前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園林都是分類的,城墻卻不是。這是我們建築史上的壹個疏漏。揚州這個遺址的發現,從唐代到明清,是壹部完整的歷史。厲害了!”

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羅是揚州的老朋友。當時是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文物局專員。看到南門遺址,他喜出望外,稱之為“全國城墻建築中的重要遺跡”。

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許認為,這座城市建於唐末五代的結論基本可靠。他肯定了此次考古工作的成果和遺址的科學價值,並壹致認為此次發掘工作是我國城市考古的壹次新探索,為今後該領域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黃金方面:

中國城門通史。

記者來到南門大街南端的南門遺址,放眼望去氣勢磅礴的南門遺址,仿佛看到了古揚州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

記者在現場看到,南門窩洞的門洞直徑有20厘米,可想而知當年的城門之大。車轍印歷歷在目,讓人仿佛看到了古揚州壹望無際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壹段展覽水槽長10米,內徑、寬、深均為30厘米,說明古代揚州的城建設施功能齊全,排水通暢。

南門遺址結構復雜,使用歷史悠久,是揚州這座古城發展的歷史象征和重要見證。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態和結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名城揚州增添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代揚州城的建設都與動亂和戰爭的背景有關。比如,唐末五代,揚州屢遭火災,繁華壯麗的揚州城損毀嚴重。“長江淮河相隔千裏,掃地出門。”五代末,後周挑起戰爭,要伐南唐。南唐的元宗深知東都(即揚州)難守。寶大十五年(957年)“焚其宮,遷其民於江南”,揚州城成為歷史名城。

第二年,周世宗占領揚州,看到城中慘狀,動員壹萬多人修復被毀的揚州城。因為當時城是空的,只是在老城的東南角,所以不要建新城。新城利用洛城東墻南墻,建西墻北墻。這個新建的城市比羅城小,所以歷史上稱為“周孝城”。

兩年後,趙匡胤統壹中國,仍以周小城為宋代揚州城。

宋朝南渡後,揚州由經濟城市轉變為北宋防禦城堡。紹興年間,宋朝北建有壹座要塞城和壹座夾城,是宋代三城的起源。宋代三城的布局,以及城墻、城門、瓦罐的堅固結構,在我國軍事史和南斯拉夫防禦建築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元末,揚州城再遭火災,“城內居民僅十八人”。朱元璋在位期間“削城西南角,鎮守”。這座城市只用了宋大成西門的南半部分和西墻,南門的西半部分和南墻來重建北墻和東墻。只有羅棠城最本質的中心河道和南北大街南段被納入城內,整個城市變成了南北狹長的小鎮。嘉靖年間,為了防止倭寇,還修建了外城。此後,明代揚州出現了新舊兩城(正念建城為老城,嘉靖建城為新城)。新舊明城的範圍,奠定了今天揚州老城的規模。

從唐代到清代,揚州城幾經重建,幾經易地,但揚州城南門在歷代的位置從未改變。所以現在的南門遺址可以稱為中國城門通史,壹直保留到唐、宋、元、明、清。這些城門的規劃布局、砌築方法和建築材料的使用,直接反映了當時中國地方城市的規劃建設水平。其中,唐代中期的城門是揚州發現的最早的甕遺址。考古發掘揭示了65438年至0200年南門的歷史滄桑,猶如不朽的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