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古城堡海拔1040米,占地約12000平方米。沿塬而建,南高北低,居高臨下,形成了“易守難攻,有退路”的古代戰略基地防禦和井然有序的村落。堡壁就地取材,用隧道施工挖出的黃土層層壓實,沿山崖而建。堡壘墻雖然沒有磚石砌成,但非常堅固,留有南北兩個城門,中間有壹條用紅砂巖建成的300米長的街道,街東有三條小巷,街西有四條小巷,都是從街道中間向上延伸,有通往村莊的通道。街道兩旁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店鋪門面,古色古香的房子,楊柳古塔,別致的門樓,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北方民居建築的色彩。最耀眼的是,壹個小小的村堡,不僅有民居,還有唐宋以來修建的十余座廟宇、亭臺樓閣。這些建築覆蓋著玻璃屋頂,繪有五顏六色的裝飾物。最難得的是有兩個玻璃紀念碑。碑身通體為玻璃,有壹孔闕蘭底,以黑色書寫,碑上有青、黃、綠、二龍戲珠。據專家考證,這兩處古跡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壹個小村子裏有這麽多佛寺道觀,也是很獨特很神秘的。城堡地下布滿通道,與城堡向四面八方延伸,形成地下軍事防禦設施。隧道是立體的,頂層離地壹米多,中層離地八到十米,底層離地十七到二十米,每層高約兩米。彎曲模糊,形成網狀結構。堡外南北溝有洞,既可作為出入口,又可作為崗哨。隧道內有通風孔和井;墻洞裏每隔壹段距離就有壹個小坑,就是放油燈的地方。頂層、中層、底層都有餵牲畜的土槽,每隔壹段距離就有存放糧食的窯洞、避風的土洞和屯兵的大洞。據專家考證,如此龐大復雜的地下工程,絕不是私人建築,而是古代根據《孫子兵法》中提到的“明寶背道”修建的地下軍事設施。
除了壹座大型軍事要塞,眾多宗教寺廟也是張壁城堡的壹大亮點。堡內共有16座寺廟,包括真武廟、孔王廟、三打石廟、二郎廟、可汗廟、關帝廟,位於南北城門附近,大部分建在城墻上。張壁城堡坐午時,南高北低,與古城選址“子午線”原則相悖。為了彌補這壹缺陷,張壁村不遺余力地對北堡門及其周邊寺廟進行了多次修繕。他們在鮑貝城墻上修建了二郎廟和真武廟,殿頂高度高於南寶門,以符合北高南低的原則。由於綿山地勢高峻,關帝廟建在南堡門外,以阻擋綿山的“煞氣”。事實上,如果我們稍微關註壹下古堡的建築,就會明白古堡內的建築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壹、順應風水的思想。比如南北兩個大門互不可見,也不在壹條直線上,因為連接兩個大門的主街故意兩端彎曲,略呈“S”形,這恰恰是在“風水不外流”的考慮。小小的張壁城堡裏竟然有這麽多寺廟和宮殿,真是令人驚嘆。它的輝煌與輝煌也從另壹個側面展示了壹方百姓的精神寄托,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和平與幸福的希望,是永恒的希望。在這眾多的寺廟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空王佛殿,建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朝南,有三個大殿。殿內主要塑像為空王佛,山墻繪有空王佛成佛故事的壁畫。殿頂以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精湛,燒制精美,形象生動逼真。最珍貴的是宮殿前廊的兩塊罕見的玻璃牌匾,通體玻璃,孔闕蘭底黑字,刻有青、黃、綠、二龍戲珠的銘文,兩側為青花、黑龍的花紋。早就聽說山西介休是中國玻璃藝術建築的寶庫,但看到這兩座古跡更是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