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寺是僧尼的居住場所,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從密林深處傳來壹陣陣梵文、鐘聲、鼓聲和木魚聲。水月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原名觀音寺,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位於市區臨江街邕江邊,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擴建。因安堂面向邕江,夜晚月明相映,故改名水月寺。
當時水月寺為磚木結構,三堂兩廊壹閣。第壹個入口大廳是客廳,有壹個木制屏風,雕刻著亭子創始人的頭像。第二個門廳是壹個修女的住所和庭院。第三個入口大廳是供人們燒香和朝拜的。地面鋪著棕色石板,大門正對著小區的臨江街。當時南寧的“三教”(怯懦、佛教、道教)信仰相當盛行。農歷正月初壹、十五,壹些虔誠的信眾和佛教香客蜂擁至水月寺參拜,香火鼎盛。尼姑庵後門邕江邊有個碼頭,壹些遠道而來的香客也慕名劃船來湊熱鬧。
抗戰期間,水月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8)八月三十日遭日軍飛機轟炸,大殿被毀,死傷60余名尼姑及部分避難者。(上世紀90年代末,南寧市政府在青秀山水月寺新址五香嶺上建了壹座亭子和壹座尼姑墓,隔河相望,紀念當年死去的尼姑和避難的人們。)文革期間,破四舊之風盛行,水月寺首當其沖,被迫停止壹切佛事活動。有的尼姑被送到工廠改造,有的在寺廟工作謀生,比如紡紗、打麻繩。粉碎“四人幫”後,水月寺恢復了佛教活動。1986因城市改造,邕江大堤擴建為道路。為落實宗教政策,市政府下撥30萬元補償拆遷費,將其遷至青秀山天池以西重建。1987開工,位於古景區普賢寺遺址。這裏曾經是佛寺寺廟雲集的風水寶地。尼姑庵前的石崖古稱“謝青崖”,王陽明(世稱“陽明先生”)上刻有“陽明先生所經之地”。懸崖下曾經有壹座古廟叫“獨孤”,也叫青山寺。青秀山水月寺落成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水月寺名。新址建於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