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建國後,大多數農村公社開始設立托兒所或育嬰堂,常年性、季節性。辦醫院的經費由生產隊籌集,教師由生產隊任命為女性。報酬等於勞動力的勞動分。季節性比較常見,壹般農忙時,農閑時。只有南陽公社閻村大隊的幼兒園和托兒所是常年辦學的,配備了兩名專職教師,成績突出。扶風縣並入興平縣期間,大隊是興平縣扶風區學前教育的最佳範例。
扶風縣於1961恢復縣制後,張江和城關鎮的居民和工人建立了常年苗圃。“文革”期間關了。1973,城關鎮幼兒園恢復,聘請2名幼師,開設幼兒語言、童謠、識字、遊戲。經費由孩子工作的單位承擔,設備簡單,房子小。
1976扶風縣政府幼兒園成立,幼師3 ~ 4名。
1977年,全縣毛巾廠、水泵廠、氮肥廠、農機修理廠、寶雞市張江社會福利院、陜西勝利機械廠、陜西電信二廠、寶雞峽工程管理局等單位有幼兒園或托兒所10余所。1985年秋,城關鎮小劉村趙家村民黃佩珍(臺灣人)主動騰出家裏兩間房子開辦幼兒園,免費招收27名幼兒,自費購買教學用品和玩具,受到村民的表揚,受到縣CPPCC、縣委統戰部和寶雞市CPPCC的表彰獎勵。有縣政府幼兒園和勝利機械廠托兒所常年舉辦,1990 * * *接收5個班97個孩子,教職工8人。
育幼院
1977,柔古公社部分生產隊與當地小學商定,將六歲以下兒童組織到學前班,給予學前教育,交由當地小學領導管理。幼兒教育按國家統壹規定執行,效果良好。後來逐漸演變成學前班,在全縣推廣。
1982全縣有257個學前班,7850名幼兒,257名教師。1990有246個班,9277個孩子,248個老師。1949年7月扶風縣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時期146所小學,後新建54所,學校200所,學生5987人。從65438到0953,發展到233,學生19220人,占全縣適齡兒童的64%。從65438到0957,發展到236所學校,26472名學生。
1984後,為普及小學教育,改善小學落後狀況,扶風縣動員全縣人民集資4321465元,國家投入555000元修繕小學28所,新建、改建校舍3300多所,維修校舍2200多所。全縣有53所小學、186所小學、22所帶帽小學(小學有初中班),基本實現無危房、無教室、無課桌椅。其中,北街中心小學、張江鎮西街中心小學和14鄉(鎮)中心小學有了較大改善。
截止1990年底,全縣各類小學239所,1621班,學生50387人。全縣小學生入學率99%,鞏固率98.6%,畢業率97.5%,普及率97%。基本達到教育部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成為初等教育先進縣。
2012年末,小學107所(含民辦小學4所),小學專任教師1727人。小學生2387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
扶風縣1949年7月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原“縣初級中學”,有7個班,學生約360人。1970年,全縣初中發展到11,在校生9870人。1990年有41所學校(含9所九年壹貫制學校),專任教師1384人,在校學生20003人。
中學
建國前,扶風縣沒有高中。建國後,1959年在縣初級中學設立兩個高中班,在校生65438人,教職工65438余人,是扶風縣高級中學的開端。
1960,張江初中增加兩個高中班,1970,鬥會初中增加1班;那壹年,杏林高中成立,招收2班。1972新增法門高中招生兩個班;陜西省勝利機械廠子弟學校增加1高中班。1974新增吳涇高級中學和上松高級中學。1976新增黃阜高中、天都高中。1977至1979,新增黃堆高級中學、柔谷高級中學,太白中學、杏林中學、城關中學設立高中班。
到1979年,共有***12所高級中學和完全中學,初中附設3個高中班,在校生5060人,教職工217人(其中民辦生17人)。
1980起,學校網點整改調整。1984期末,高級中學由原來的15學校壓縮至5所學校。有扶風高中、張江高中、鬥會中學、杏林高中、陜西勝利機械廠子弟學校。學生3573人,教職工226人。
2012年末,普通中學20所(含1所民辦高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088人。全年普通中學在校生2471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