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陸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天津水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此外,鎮外梨樹眾多,非常適合雕畫,楊柳青木刻年畫如雨後春筍,日益興盛。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染,戶戶會好”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壹度衰落,尤其是抗戰時期,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搶救、收集、發掘和整理,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雕畫結合,雕刻精美,繪制細膩,色彩艷麗,被廣泛推薦為中國第壹幅民間木版年畫。也因其豐富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延續而享譽海內外。它是具有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精神性與實踐性、歷史性與世俗性物化成果的綜合集合,在歷史進程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也是歷史時代的“百科全書”。發掘、搶救和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民間文化、北方其他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都具有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4月,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試點。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京劇京劇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在徽調、漢調、昆曲、梆子的交流融合中萌芽的壹種風格獨特的劇種。它是在北京形成的,很快就傳遍了全國。起初,京劇沒有確切的名稱,但有黃兒、平戲和京劇的稱謂。在京劇的孕育和形成過程中,京劇首先傳入了天津——京都的門戶。同治中期,皮黃由天津傳入上海。
天津雖然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從京劇的傳播、宣傳、推廣,乃至光大來說,都是可圈可點的。原因是天津有適合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水陸南北交通要道)和人文環境(有熱愛和了解戲曲的觀眾)。
從大量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京劇萌芽以來,幾乎所有的精英京劇大師都在天津備案,獻上自己最好的或新創作的劇目。比如“京劇三傑”之壹的,南派京劇創始人之壹的,還有、、、周,還有後來的“四大名舞”、“四大熊”都來津演出過他們的代表作。天津市著名表演藝術家劉趕三和“後三傑”之壹的孫菊仙,創辦了黃月珊、尚、李吉瑞、王克勤、趙美英等京劇名角,在天津京劇的舞臺上獻演了許多劇目。天津飯的“票房”實力也很強:竇雁峰、、、袁、等名票不僅能自己演唱,還能教出很多弟子,還有很多京劇名家,比如、孟曉冬等。近代著名教育家、林等不僅擅長京劇,而且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作新劇,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天津位於九河下遊,是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運輸用的壹座由輪渡浮橋和陸域延伸而成的可開啟式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壹的平金戰役就發生在金塘橋。
生活禮儀復雜多彩。雖是工商業大都市,但仍有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業龐大,子女眾多,以養五男二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養子的目的是祈求長壽健康。結婚靠父母之命,媒人之言,講究門當戶對,重聘彩禮。不管娶不娶媳婦,都會做很多事,講排場,不惜奢靡。喪葬儀式更加豪華,習俗比比皆是,崇尚大葬,強調棺材和壽衣,讓事情像發生了壹樣死去。在過去,生日聚會註重招待客人和朋友,劇團被邀請唱壹場音樂會。以前有個習俗,男的才65,438+00(每65,438+00),女的才9(每9),尤其是66歲生日,有句俗話叫“66不死”。
天津人有益於公共利益。受元朝漕運五方面以及居民多為明朝衛戍部隊後裔的雜居人口影響,碼頭、武關習俗依然存在。人們聚在壹起互助,熱心公益。這裏不僅有水會、燒烤屋、小院落等社會公益功能性組織,還有許多相對有約束力的民間專業組織和居住在天津的商人所建的會館、祠堂。普通居民喜歡鄰裏互訪互助的鄰裏感覺,但攀比之風相當重,所以善於“買面子”。
長期的漂泊生活,培養了天津人樂於團聚、熱鬧非凡、熱愛節日和季節的慶典活動。特別是對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民俗節日傾註了大量心血,不惜人力、物力、財力,盡力渲染和營造具有人氣和喜慶的年節氛圍,形成了“初壹、初二、初三包餃子”等春節期間的某些傳統飲食習俗。
民間信仰廣泛而復雜。清中葉以前,* *有500多座寺廟,儒、釋、道、民間或地方神到處供奉。有如此多的寺廟,這在中國是罕見的。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跳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尤其是神靈信仰目的性極強,大多只祈求今世人的保護,具有功利性。
在眾多民間信仰中,尤其是海神皇後的崇拜度極高,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保護三晉的祈福主和城主。天津的歷史也與天後宮文化密切相關,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故事,而且對天津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都有很大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和世俗欣賞的需要影響,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磚雕磚雕、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的傑作,聞名中外。
流行的戲曲和曲藝如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流調、鼓和快板在天津非常繁榮。雖然這些戲曲大多起源於其他農村或城市社會階層,但有的最終在天津形成了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流行,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的搖籃,尤其是著名演員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很難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成名的標準,所以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中國傳統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和戲曲園繁榮起來,成為舊時代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樂舞種類繁多,形式多樣,表演團體多稱為舊社會、聖會。傳統音樂和舞蹈,如鼓舞、大曲、樊氏、杠鈴、高蹺和秧歌,非常受歡迎,俱樂部所在社區的居民將其視為公益事業。他們有錢貢獻,平日自娛自樂,是飯後娛樂的消遣。在節日或大型廟會上表演將為我們的社區增添光彩。舉世聞名的天津皇帝會,曾經是民間樂舞會、聖會大展身手、爭奇鬥艷的大好機會。所以皇帝俱樂部舉辦時,全民熱情參與,演出場次超過110,演員最多時近5000人。在天津天後宮的帝國行會地圖中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這壹調動全民情結,直達空蕩街頭的民俗事件,最終成為當時“中國各省唯壹的神話事件”。這些民間樂舞被今天的各種民間花會繼承下來。
有許多民間娛樂運動,人們喜歡運動。除了放風箏,搖葫蘆和踢毽子,壹些團體喜歡玩鳥,玩鷹和鬥蟋蟀,而兒童,尤其是男孩,則追求戶外運動。
租界社區的華僑多以舞蹈、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和回旋鏢作為休閑方式,這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本網站對天津漢族的民俗進行了描述,重點介紹了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俗。同時以“舊時代”二字作為時間標記,向世界展示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