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全景
永陵原名邢景陵,因為新賓縣原是建州衛城,明朝皇帝努爾哈赤在此任建州總督,也是他建立後金的根據地,在當地被稱為“老城”。
金天聰八年(1634)改稱興靖,所以永陵原名興靖陵。始建於明朝萬歷二十六年(1598)。當時努爾哈赤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崇敬和懷念,派人勘察了陵墓遺址,為祖先建了壹座陵墓。幾經偵察,終於考慮到在赫圖阿拉西北五公裏的喬杉山南麓,與煙囪山隔江相望,壹個依山傍水的平陽之地,可以用來建墓,於是把祖墳建在了這裏。陵墓建成後,起初只安葬了其曾祖父福滿的遺體和六祖帖木兒的衣服。
清朝入關後,順治八年(1651),喬杉被封為雲起山。順治十五年(1658)四月,葬於遼陽東京陵的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塔克西、日屯叔、塔查偏古叔的遺骨,從遼陽移至興靖陵安葬。順治十六年(1659),景陵改為永陵,寓意江山永固,帝業長存,子孫興旺,世代延續。順治十二年(1655)和順治十八年(1661),永陵兩次改建擴建。如今,陵墓面積約為11000平方米。
總的來說,永陵雖然規模不大,略顯簡陋,但陵區周圍的自然風光秀麗,景深寬闊,掩映在綠樹中的琉璃屋頂和紅色宮墻,就像萬綠叢中的壹點嫣紅,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
永陵下馬背
據傳說,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是被明朝遼東連長李的士兵冤死的。明政府為了安撫努爾哈赤,給了他三十封詔書和三十匹好馬,還給他下了詔書,還送回了他父親和祖父的遺骨。得到賞賜後,努爾哈赤背著父親的骨頭回家了。當他走到雲起山腳下時,他又累又餓,再也走不動了。這時,天漸漸黑了。無奈,他只好將父親的骨移植片暫時放在附近的樹枝上,空手走回家,打算等到第二天再取走。但是第二天回來的時候,我看到樹上已經長出了骨頭。不管他怎麽拿,都拿不下來。他認為這是上帝的旨意,埋葬的地方只能定在這個地方,所以他在這裏為他的父親和母親建了壹座陵墓。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把這個傳說看作是滿族先民葬俗的反映是有道理的。滿族的祖先確實有樹葬的習俗。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Xi、石韋等,都有“掛屍樹”的葬俗。所以,曾經讓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殖民的樹,被稱為“聖樹”。據說這棵“聖樹”就是原來在陵墓寶城上方的老榆樹。“神樹”的名號是乾隆封的。乾隆八年(1743),清朝高宗皇帝李鴻在東陵遊覽時,為他寫了壹首詩《神樹賦》。
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鴻東遊永陵主祭時,還賦予其禦筆書法,在神樹旁立玉石碑,刻於其上。石碑現在被放置在陵墓的西配殿。據說這棵樹在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被壹場大風吹斷,雲起殿的橫梁被壓斷,樹枝全部折斷,引起了當時皇室的恐慌。
之後,雖然護國大臣請人將樹枝剪去曬幹,並培土翻新,但最後還是難以站立,以至於逐漸枯死。當時人們說這是清朝不會長久的標誌。
永陵的規模雖然沒有福陵和昭陵那麽宏大,但形制和布局大致相同。陵墓坐北朝南,陵區由前院、方城、寶城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群既體現了鮮明的滿族民族風格,又受到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影響。
永陵宮門前約兩裏,陵大道東西兩側立著壹對高大的石碑。碑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諸王以下官員已在此下馬”的銘文,史稱“下馬碑”。是進入陵墓區的標誌。國王以下的官員來到這裏,都要下馬下轎,以示敬意。
下馬碑後,就是陵墓的“神道”。這是壹條四尺寬的黃沙大道,壹直延伸到墓園的正門。沿著神道走過陵寢前的玉帶橋,來到陵園的正門——正紅門。正紅門為硬山琉璃瓦頂建築,寬三間,內有六道紅漆木柵欄,具有滿族建築的獨特風格。鄭弘門的兩邊是紅墻綠瓦的耀眼的墻。令人眼花繚亂的墻的南面有六英尺五英寸高,從東到西有五英尺高,周長33英尺。在耀眼的墻的東西兩側,分別有東西兩個紅色的門。紫色的墻壁緊緊環繞著整個墓地,顯得莊嚴肅穆。
進入正紅門,妳來到了陵墓的第壹個庭院。雖然院子不是很大,但還是很寬敞。前院正中,自東向西並排矗立著四座巍峨的紀念碑。碑樓為單檐、倚山建築,琉璃瓦頂,檐椽間三斜七階拱,通體油彩,圖案工整,色彩濃烈。石碑建築均為方形,南北各有壹券門,券門上嵌有二龍戲珠石雕。四碑內有原皇帝趙祖、皇帝邢祖之、皇帝景祖儀、皇帝鹹祖宣、四皇後的石碑,刻有“傳宗接代,立國”等悼詞。清朝皇帝的禦筆親戚寫的碑文,同時刻有漢文、滿文、蒙文。石碑和碑樓都是順治年間豎立的,石碑完成於順治十二年至十八年間。這塊石碑有20多英尺高,重達數萬磅。它由壹個石頭基座支撐著。
永陵雲起門
碑樓與正紅門之間,東西兩側各有五間硬山瓦房。東側有班房、竹板房、* * *五歲,是看守人員住宿和存放竹板的地方;西側有茶餐廳和洗濯室,也是五排,是制作祭祀品和清洗祭祀器皿的地方。此外,正紅門東側還有壹座官廳,是值班官員的住所。
碑樓後面東西兩側有果屋,都是遊廊式的兩層閣樓建築,是祭祀用的房子。前院東西墻中間分別是東西紅門。過了西紅門到西院,就是省祭祀所了,這是壹個獨立的院落,有五間正房和五間廂房,祭祀時宰殺牛羊。省祭中心西側是冰室和過樓。
方城位於碑亭北面,碑亭是永陵的第二個院落。方城東西寬70米,南北長76.8米。周圍是3.6米高的磚墻,看起來戒備森嚴。方城的正門是雲起門,是壹座琉璃瓦建築,單檐歇山式。它有三個房間寬,四個房間深,周圍有走廊環繞,並配備了六個巨大的紅漆木門。中門是聖道,只供皇帝出入,東門供其他官員出入,西門供辦事員出入。雲起門左右翼墻正中,有壹懸山式青磚脊墻,其上用磚雕出五彩琉璃龍,遒勁遒勁,栩栩如生。
永陵碑亭和神道
方城北面的雲起殿是陵墓的主要殿堂。是四祖神和皇帝祭奠祖先的地方,也是整個陵園的主體建築。雲起大廳是壹個單檐,依山而建的建築,黃色琉璃瓦屋頂,用金畫裝飾。在寺廟的山脊上,有八條龍。殿脊兩端親吻的劍柄上刻著“太陽”和“月亮”兩個字,大概是表示皇帝可以肩負日月,或者取破明之意。四脊上有仙、龍、鳳、獅、天馬、海馬。整個大廳巍然屹立在高高的平臺上,氣勢磅礴。這個平臺有兩英尺九英寸高。臺前有三級臺階,中路飾有龍紋浮雕。齊雲寺有三塔四門八窗。寺內有四個大暖閣,鋪著黃緞,裏面有寶床和簾子。還有四個小暖閣,用錦緞蓋著,供奉著趙、邢、荊、西安四位皇帝和皇後。亭前有八龍鳳寶座、四案五告白、八馬鐙、三龍毯。
永陵分博亭
出發廳前面有三個東西向的大廳。東配殿是藏祭祀器皿的地方。主廳修好後,碑文將被搬進附屬大廳。在西配殿,南面的墻壁之間有壹塊石碑,是乾隆皇帝寫的。此外,西配殿前還有壹座青磚燒絲亭,供祭祀後燒紙燒絲之用。
齊雲寺後面是寶城,陵園裏的墓地,是陵園的第三個院落。寶城平面為八角形馬蹄形,寬22.4米,深18.7米,四周有高3.6米的磚墻。雲起山山坡地形將城市分為上下兩個平臺,兩個平臺上的墓葬分別排列在東、西兩環。在上層平臺,傅曼被埋葬。按照趙穆的制度,平臺左邊葬在長安,右邊葬在塔克石,三位皇後的遺體也葬在上層。在較低的平臺上,左側埋葬著武術縣王立敦,右側埋葬著龔克別勒塔查的古骨。這兩個地方都是陪葬的。蒙格帖木兒墓地位於福滿墓東北角。這是壹個紀念碑,被稱為“招魂葬”。墓主人生前從未登基,也未稱其為“可汗”。皇帝的稱號被後人尊崇,都是因為先人給兒子看的。所以永陵沒有地宮,全部是剔骨、遷墳、安葬。
永陵雲起門袖墻
有壹個阿清王朝,它非常重視滿族的發源地。康熙十六年(1677),葉璇派內政大臣吳牧涅到鴨綠江水源探險,並參觀長白山的發源地。經禮部詳議,每年春秋舉行祭典,寧古塔官員在烏拉望祭五嶽。
努爾哈赤的始祖,據歷史文獻記載,是六祖蒙哥帖木兒,即“昭祖始皇帝”。趙的祖先,清代名蒙,明代名蒙格帖木兒。他曾經是元朝窩多裏萬虎府的壹個住戶,他的職位被元朝封了。明朝崛起後,轉投明廷,被明廷冊封。十次進貢明朝都城,任明建州左後衛司令。因為忠心耿耿的服役,多次受到表彰,直到升任建州左後衛右司令。明朝宣德八年(1433),在“沃姆河變”中被叛軍殺死。後來努爾哈赤認為他的王是由六祖創立的,所以建國後,他把六祖尊為王姬昭祖的祖先。
興祖之在位皇帝福滿是努爾哈赤的二祖(曾祖父),四子覺長安,後被尊為“景祖儀皇帝”。爵長安的第四子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努爾哈赤後來被尊為“憲祖宣皇帝”。爵長安和德仕都擔任過明朝建州左後衛的指揮官。他們和先輩孟戈帖木兒壹樣,都是明朝傑出的邊防軍,為國家的統壹和邊疆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父子在明朝萬歷十壹年(1583)指導明軍的平叛戰爭中被明軍殺害。
清朝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追封猛弟帖木兒為澤王,曾祖父福滿為清王,曾祖父覺長安為昌王,祖父塔克為。清朝皇室進入丁琪媛中原後,認為這四位國王就是開創帝國工業的肇興四祖。於是,順治五年(1648),帖木兒、孟戈被正式尊為昭祖的始皇帝,福滿被尊為興祖知止的皇帝,覺長安被尊為景祖彜的皇帝,拓殖被尊為顯祖宣的皇帝。合稱“肇興四祖”。
同時祭拜四大天王的妻子有趙祖元、邢祖之、景祖儀、賢祖宣。
祖先祭祀是早期人類社會常見的宗教形式。在中國,從先秦時代開始,就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祖先崇拜體系。到了清代,祭祀活動在宗族內部進壹步制度化,成為維系宗族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清代皇帝非常重視祭祖活動,多次到陵墓祭祖。壹方面是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感謝,更重要的是想用祖先的神靈來保佑帝國的基業長青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永陵的祖先崇拜成為清代帝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體系與福陵和趙陵相同。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以及皇太後、皇後、太子等官員,都曾十次到永陵祭祖,僅乾隆就四次。除了皇帝參拜主祭外,每年還有六大祭和十二小祭。此外,在民族禁忌和皇太後生日期間,也要隨時祭祀。
永陵寶成與寶鼎
永陵建成後,為了更好地舉行祭祖活動,康熙十壹年(1672)又增設了永陵掌中衙門,主持永陵的祭祖活動,掌中以下官員8人,還有14人擔任香案,供奉唐阿..有十二個廚師,八個餐具,五個面粉制造商,五個醬制造商,五個釀酒師和五個磨坊主,以及許多強壯的仆人。永陵宮外的西寶還有29個黑牛舍和奶牛舍,飼養黑牛和白羊。還有三個雞舍餵野雞祭祀。
永陵的祭祀規模巨大,不僅所用物品繁多,而且不同的祭祀需要不同的祭品。大祭祀是所有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壹般壹年舉行數次,時間多在節日,其中春秋兩大祭最為隆重。每月的第壹天和第十五天都要舉行小祭祀。在祭祀中,不僅使用的物品很多,而且對祭祀的著裝組合也有明確的規定。
永陵作為清朝封建統治者的祖墳,壹直受到清朝皇室的重視,被視為“龍興之地”。為了保護和管理這座象征著皇權神威的皇陵,派出了大量的陵墓守衛和士兵,並劃定了方圓數十公裏的禁區。早在永陵建成時,努爾哈赤就派大臣班布裏看守陵墓。順治初年設置騎隊長等官員負責鎮守。康熙九年(1670),設立永陵為衙門總經理,官銜為二品。光緒年間,加了守陵大臣,高中排名第二。除此之外,擁有八品以上的官員也有幾十人。有200多名士兵守衛著陵墓。當時駐守永陵的旗兵屬於內八旗,旗兵在樁房值勤,守衛陵墓。除了標示皇陵廣闊的禁地,墓後幾十裏的山上還埋著紅白藍三層界碑。原來永陵有三十六青樁,九十余裏。後來認為壹樁有兩三公裏遠,真的是浩浩蕩蕩的壹樁,就加了六十四樁。新舊界碑總數* * *百個,不到壹裏就有壹個,算加密。陵墓前還有壹層紅漆木柵欄,共計壹千七百九十二。陵園的四角還為八旗將士修建了八間疊屋。陵墓的邊界為2288英尺。陵宮外也有圍欄。按照當時的規定,青堆之內禁止砍柴、耕田放牧、行走、埋葬,違者重罰。
而且為了防止打擾祖先的“美夢”,清政府還明令禁止開采祖陵附近的撫順煤田。
永陵雲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