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壹些地方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服飾、飲食、民居、新穎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

壹些地方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服飾、飲食、民居、新穎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品)

第壹,服裝

民國時期,富家婦女多穿旗袍或短袖襯衫;男人穿長袍和夾克,戴帽子或頭盔,穿皮鞋。鎮上有錢的學生,穿著中山裝。普通人穿著樣式簡單的粗土布,男女老少都是中國人。上衣胸大,用布帶系作扣,俗稱“打蒜疙瘩”;最下面是有布帶的束腰褲。春夏秋三季,男子常穿內衫,俗稱“漢褶”,草帽,黑布鞋,白襪子;中老年婦女穿黑藍相間的褲子;青少年和婦女經常穿白色長袍和黑色褲子。冬天,男女老少都穿棉褲、棉襖、棉鞋、線襪。青年男女穿駝鞍棉鞋,老年人穿那雲幫的棉鞋,俗稱“老人頭樂”。

民國時期,縣裏有句話叫“衣裝不改舊家風”,衣裝變化不大。八路軍在1938開辟薊縣抗日根據地後,服裝變化很大,男式襯衫改為雙排扣,夏天戴草帽,東邊戴氈帽,穿布鞋襪。

新中國成立後,服裝變化很快。50年代流行穿中山裝、學生裝、列寧裝、八角帽、膠底鞋、針織襪。衣服大部分是藍色的,有句話叫“賺了錢就藍。”1966-1976流行軍裝,青少年多穿草綠色衣服,戴草綠色軍帽。1978之後,年輕人穿西裝、外套、喇叭褲、牛仔褲等。夏天,年輕女人穿裙子,年輕男人的汗衫有許多顏色。鞋子的款式有港式、進步式和火箭式。

民國時期,女性有戴手鐲、耳環、戒指的習慣。孩子掛長壽鎖,希望孩子平安長大。從50年代到70年代,佩戴飾品的習俗逐漸消失,到了80年代又重新流行起來。

第二,飲食

通常明清民國時期,壹般農民壹天三根人參,稀稀落落兩根。麥收的時候,青甸窪地區壹天四頓飯,早晚在家吃飯,中午下午在地裏。午餐多為饅頭、煎餅、泡飯、大蔥蘸醬等。麥收後,青店窪和太和窪的每個農民都要磨炒面。陰天下雨,做飯困難的時候,全家人就以炒面為主食。壹些農民仍然喜歡吃炒面。夏天,縣城大部分地區習慣吃冷飯:榨、做涼豆湯、過水、喝米飯。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冬天壹般農民壹天兩頓,進入臘月。中等水平以上的農民淘米磨面、蒸糕、年糕。正月十五之前,丁字餅是主食。以前農民吃的蔬菜品種比較單調,從深秋到春天主要吃白菜。酒席桌上還有白菜,稱為“佛手肉”。春天家家煮豆子做醬,秋天家家腌菜。

宴席有八八席(俗稱八菜八碗),四四席,高年級學生四四席,低年級學生四四席。參加酒席時,賓客的長輩坐在座位上,不同的輩分不同的座位,男女不同的座位。有句話叫“七茶八飯百分百酒”,就是要給客人倒七分飽的茶,八分飽的飯,只有酒是百分百飽,甚至是滿滿的酒,才算恭敬,“主人不喝,客人不喝”。這些習俗大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還保留著。

三。居住

新中國成立前,我們破土建房,都要選個吉日,燒香拜土地神,請陰陽齋先生看風水。縣裏講究東接西,就是壹個房間建成後,要想再接壹個,只能蓋到東邊,不能蓋到西邊。入口壹般留在南面或東面,不直接面對胡同、煙囪、橋口。翼低於主屋,稱為“翼不壓右”。蓋房子時,全村人都主動幫著幹活,沒有報酬,主人以酒肉相待,俗稱“請工”。上梁時,用紅線圍屋,放鞭炮,梁上系紅布,貼“鄉紳在此,神明退位”對聯。這壹天,親戚朋友們都喜歡拿著禮物來祝賀他們,這被稱為“澆梁”。孕婦和寡婦不得入內。在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舊習俗都被廢除了。隨著專業或半專業施工隊的出現,幫工變成了包工頭。

縣城的房子講究深宅大院,北朝南,主宅前後幾層通,前後都有門窗。廁所和豬圈壹般設在醫院的東北角和西南角。20世紀70年代後,大多數農村地區建造獨棟房屋。

新中國成立前,人們搬家是為了挑個吉利的日子,在太陽升起前搬家。第壹,火盆裏裝滿了火,搬進了新房子,意味著未來會“蒸蒸日上”。然後烤壹塊面餅,面餅有鍋那麽大,寓意“未來發射”這壹天,親朋好友帶著火柴、筷子、升鬥、肉、糧食(主要是高粱)等禮物來“添屋”,寓意“富貴、升官、富貴、幸福”,也有人送“孟母鄰裏圖”和橫幅。上世紀80年代,加房子的風氣依然存在,禮物大多是火柴、筷子、生活用品。親戚朋友在新家好好喝壹杯,俗稱“恭喜妳有了新家”。兄弟分家搬家,親戚都送米送面,稱為“文聚”。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的房子大多是朝南的三正房,長輩住東房,稱為“樓”。哥哥住對面的房子,哥哥在東,哥哥在西。客人來了,主客住壹個房間,讓客人睡在炕上,以示尊重。兒子娶媳婦西屋新房顯輩分。女兒和女婿回父母家不能住在壹起。如果他們住在壹起,他們必須在炕墊下放壹些硬幣,以避免父母家的繁榮。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在娘家生產,女婿壹定要把公公的水缸、水桶等盛水的容器裝滿水,以免釀成血淋淋的災難。新中國成立後,縣城農村房屋的位置和建築風格與民國前基本相同。縣城有幾萬工人幹部住樓房或方房子,生活習俗不是很講究。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有“窮竈坑,富水缸”的習俗。洪水來臨時,廚房的坑要經常打掃,水箱要隨時註滿。這個習俗壹直保留到今天。

第四,旅行

新中國成立前,縣裏書香門第、家境富裕的人,走路講究端莊穩重,寧要濕衣服,不要亂臺階;普通人走路比較隨便。從家裏出門,選擇吉日或雙日,以確保“平安”出發前,吃餃子,這意味著“頭發腳”。在路上,我遇到壹條蛇穿越,轉身回家;千萬不要撿別人丟的煙鬥或管子或繩子,以免不吉利;遇到長輩,要下車下馬打招呼,否則晚輩請求長輩“原諒”,長輩回應“什麽時候走”或“快走”;如遇同行、老鄉、熟人,立即在車上打手勢,說“兩個凳子”;問路時,先下車下馬,然後說“對不起”或“打擾壹下”,再問路;與長輩同行,長輩在前,晚輩在後。

新中國成立後,自行車逐漸增多,特別是近幾年汽車增多,人們的出行習俗日益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