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柳南府
據史料記載,沂水縣老城區西南曾有壹處柳南民居。柳南宅是明清時期沂水縣士紳劉氏的莊園宅邸,其家族自明初就在此居住。劉氏家族是沂水的壹個大家族,是沂蒙明清時期的壹個顯赫家族。相傳縣令上任必先訪沂水劉氏,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是劉先生的私塾。它的花園洋房是老沂水城最大的住宅樓。始建於明初,是根據陰陽八卦設計的,所以也叫八卦樓。規模較大,分為南屋、中屋、北屋,均為水磨磚假山。三宅相鄰,鱗次櫛比,亭臺樓閣,花木扶疏,布局分區得當,富有北方私家園林的韻味。其中以南寨為最多,被稱為劉南寨。幾百年來,劉南齋代表著遼闊的土地和強大繁榮的家族勢力。洶湧澎湃的伊河滋潤著這片美麗的土地,伊河兩岸肥沃的土地屬於它。劉南齋的後人曾誇口說“從沂水到臨沂,喝不了別人的水,踩不了別人的地”。
風景劉佳
據民國三年劉南齋重修的劉氏族譜記載,先祖劉延成於明洪武二年從四川內江縣玉帶溪村遷居山東威縣司馬莊(鎮),第四任劉唐攜三子遷居北舉陂中頭村。後長子智仁遷沂水縣南關,二子後曰,三子後明,皆在莒縣。劉知仁家境困難,被沂水南部壹個姓徐的地主收留,為徐家放羊。徐家只是壹個普通的小地主。在某些領域,劉知仁勤勞能幹,主人待他很好。有壹天,劉知仁在放羊,聽到兩個風水先生指著壹個地方說:“這是風水寶地。誰要是能葬在此地,將來非富即貴。”劉知仁壹直記在心裏。後來劉知仁結婚了,主人提出要送他東西。劉知仁說要拿村南的荒地,師傅把荒地給了他。後來劉知仁葬於風水之地,劉氏家族大富大貴。明清兩朝都很美。
劉南齋學生
與莒南大典莊園、四川劉家族莊園壹樣,劉南寨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詩書之鄉,先後培養了六位秀才、數十位舉人,其中劉南寨第四秀才劉迎賓為明代萬歷(公元1613)秀才,清康熙第五秀才劉維(公元1666)。第11任劉卓為清嘉慶丙子(公元1816)任陪審員,第10任劉尊喬為清道光新寺(公元1821)任陪審員。今天,江總保存了《劉南齋文集》從明代到清代的珍貴資料。從明朝到清朝,劉南齋在朝中為官數百年,有的還長期在朝廷吏部任職,遠近聞名。可以說劉南齋代表了沂蒙的繁華和家族勢力。有泥瓦匠去家裏抹墻,腿上的泥幾天都不舍得洗,大家都是宣瑤的。歷屆縣官來沂水上任,都要去劉宅拜謁,否則難以保吳沙。據記載,著名作家蒲松齡曾以私塾教師的身份來到劉南齋。
蒲松齡與劉南齋
蒲松齡試了壹次又壹次。在沂水縣劉南寨,在沂水縣沙溝鎮李教授的學校子弟中,他常與唐代高僧在穆棱觀前山河寺銀杏樹下品茶賞景,暢談今昔。《聊齋誌異》中有沂水秀才、錢柳、杜翁、屠鷗、劉秀才、遼陽軍、、錦瑟、醫術、劉姓、金陵女子、李等,然而他看不上劉氏家族,所以《聊齋誌異》中還有壹篇《三朝元老》,諷刺劉氏家族的祖先作為官忠節並沒有隨風而落,到了明清時期才做官。
劉南齋的覆滅
清同治六年(1867),撚軍從臨朐進入沂水縣。劉南寨11的劉卓,為了躲避撚軍的進攻,逃到了沂水城西的朱塢村,並擔任看守,修補圩墻,準備器械,嚴密看守撚軍。撚軍攻朱吳失敗,許多人被俘。後年軍占領沂水城時,劉南寨的建築都被放火燒了。大部分的大廳和平房後來都重建了。1939年日軍入侵沂水城時,劉氏子孫離家避難,其房屋被日軍占領,被日軍改建為據點。1944年,沂水城解放時,大部分房屋毀於戰火。解放後改建為沂水縣酒廠。改革開放後,沂水縣酒廠破產,劉南寨成了沂水縣政府前廣場上的壹塊。至此,劉楠齋不在了。而大致同時期的濰坊萬園卻完整保存下來,成為北方私家園林的珍貴標本。劉楠故居在封建社會末世的張揚,在動蕩的近代史上的徹底湮沒,讓沂蒙歷史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