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新洲縣自然地理

新洲縣自然地理

縣域地質受多期構造活動影響,地表簡單,境內地層因後期構造和沈積的破壞和隱蔽而未完全出露。縣城大地構造位於秦嶺褶皺系東部桐柏、大別中部隆起帶的南緣,南臨下揚子地臺坳陷。直到中新生代才形成以NE向斷陷盆地為主的構造格局。

褶皺主要表現在老地層中,近期也有表現。境內的丹店復式背斜,呈北西-南東向,從黃岡以西進入黃林,延伸至柳河;塔爾崗向斜分布在鳳凰和李記北部,背斜的主體在紅安縣境內。境內有兩條斷裂,襄樊-廣濟斷裂穿過陽邏、雙流地區;麻城壹條蜿蜒的斷層穿過道觀河和老街。後者近期仍在活動,是此次地震的震源。斷陷盆地分布在徐古、新沖、三店、新洲、王集、倉埠、陽邏、雙流等地,向東北延伸,呈楔形。有長江、提水、倒水、沙河和傑布貫穿全縣。長江自西向東進入,經黃陂縣城至沙口,在大埔街出口,全長43公裏。

提水發源於大別山南麓鄂豫交界的暴風山,從麻城南部進入。境內流量62.9公裏,有2條支流,在鵝公頸匯入長江。

傾瀉水發源於河南青兒寺,經新縣進入紅安南部,境內流向43公裏。原註入張度湖,於1.970人工開至龍口入長江,新開河道14.5公裏。

沙河發源於麻城與天山相連,入沙河街,在白塔河提水。沙河水系復雜,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極其嚴重。解放後,沙河境內流量37公裏,流域面積441平方公裏。沙河支流左岸108,右岸98,主要為道觀河。中國有4個土壤類型,10個亞類,35個土屬,235個土種,123個變種。

縣城東北丘陵區。成土母質以花崗片麻巖為主,混有少量基性母質。其土壤類型為沙土,山頂為麻土,質地酸軟多沙,土層貧瘠。除部分小麥和雜糧外,適宜發展林業產業。

平崗中區。成土母質為第四紀粘土、紅砂巖、石英片巖和少量紫色砂巖,發育的土壤為黃土、紅砂土、磚砂土和紫灰色土壤。土層深厚,質地粗糙,滲透性壹般,是糧棉產區。

河間沖積平原。其土壤為石灰性潮土,質地偏酸性,回潮率高,透氣性好,是棉花主產區。

低窪湖區。土壤粘稠,有機質含量中高,是棉花、小麥產區。

西南部的河邊平原。土壤發育在長江沖積母質上,為鈣質,多為砂質,有機質和速效養分含量低。是棉花、小麥、花卉、西瓜產區。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據縣氣象部門記錄:1959 ~ 1985年平均氣溫相差不大,城關和李記為16.3℃,陽邏為16.6℃。極端最高氣溫40.8 LC(1960年8月30日),極端最低氣溫-14.3℃(1969 65438+10月30日)。年平均霜凍期為115天,最早初霜凍日為65438+10月24日(1968),最晚終霜凍日為14月(1980)。年平均降水量為1 172.3 mm,最長年份為2 262 mm (1954),最年輕年份為762.9 mm (1976)。年平均降雨天數122.8天,最多141天,最少100天。全年降雨量按季節分布:春季365,438+0%,夏季465,438+0%,秋季65,438+09%,冬季僅9%。年平均蒸發量為1,525.4毫米,最大值為1,774.9毫米(1,966),最小值為1,299.3毫米(1,980)。年平均降雪量為7天,最長為14天(1974),最年輕僅為1天(1971年)。最早的雪日是65438+10月27日(1978),最晚的雪日是4月7日(1963)。年均日照2071.3小時,占日照時數的45%。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全年最大風向為北風,平均頻率24%,平均風速2.8m/s。

我國災害性天氣受季風氣候制約,洪澇、幹旱、春黴、秋寒、大風、冰雹都有發生。據氣象部門記載,自元朝(1350)至1985年的635年間,* *發生水旱災害170次,平均3.7年壹遇,其中水災92次,約7年壹遇。幹旱78次,大概八年壹次,洪水比幹旱多。近百年來,幹旱比洪水多,雨季少。

1951年以來,該縣發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災害。1954年夏季,暴雨不斷,長江水位與湖泊持平,堤防決口,46.9萬畝農田被淹,8.4萬戶受災,83.4萬人受災,7萬間房屋倒塌。1969年7月,大雨和暴雨持續了10天,沙河決口。1969和1978都遭遇了百日大旱。1976至1982,部分地區遭受風雹災害,小水旱災害,年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