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的鳥,孔子鳥,狼鰭魚,遼寧龍和潛龍...由於這些化石已成為世界知名的富含中生代珍稀生物化石的地區,是世界自然遺產的寶貴組成部分,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和“中生代古生物化石聚寶盆”。
五六千年前,延續兩千年的紅山文化,因為赤峰的紅山而出名。其分布範圍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北部,東至遼寧西部。
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壇、積石墓的發現和發掘,使中國文明史早在4000年前,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媧以土造人,冶煉五色石補天,斬斷海中巨鰲之腳撐起方天竺,斬殺黑龍救冀州,堆蘆灰擋洪水的古老傳說盡人皆知,遼西女廟的發現被認為是這壹傳說的實證。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遼西出土的玉豬龍就是龍圖騰的原始形象。
根據紅山文化遺址,有學者認為,4000多年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遼西,後發展到中原和南方。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炎帝後裔作戰的地方也在遼西,顓頊的後裔成為後來的東北夷。
《山海經》中的《大荒》記載:“東北海之外,野中,江河之間,有壹山附於禹,葬帝顓頊、九夷。”
《海外北經》說:“山中壹角之役,帝顓頊葬於陽,九妻葬於陰。”
《海中東經》也說:“魚山上,顓頊帝葬於陽,九妻葬於陰,四蛇守護。”
學者艾樊圻根據古語音學判斷,“附語”、“吳語”、“附語”都是“悠然”音。漢代的悠然郡在金北鎮附近,悠然山就是今天的醫巫閭山,所以推斷顓頊的葬地就是醫巫閭山。
相傳舜將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封壹山為壹州鎮山,即祭祖之地,廬山命名為北幽州鎮山。壹周內,廬山被命名為吳越五鎮之壹。據《李周誌方》載:“東北名幽州,其丘曰‘無大夫’。
醫巫閭山在堯舜時期被命名為鎮山,這與遼西地區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名山多以石出,醫巫閭山在遼西低地丘陵中如壹條盤龍引人註目。白色花崗巖巨石形狀各異,高聳於綠樹之上。當妳看著它們的時候,妳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並欽佩它們。這樣壹來,醫巫閭山雖然位於遼西,但依然可以和五嶽山在周中齊名。隋朝時,文帝在山腳下修建北鎮寺供奉醫巫閭山神,楊迪也曾三次前往北鎮寺朝拜。後來,唐高宗李淵、唐太宗和李世民都去北鎮廟祭奠醫巫閭山。
盛唐以後,契丹人在北方建立了遼宋並存的局面。醫巫閭山被遼朝視為龍興之地,望海山下的龍崗村成為遼朝皇帝死後的安身之地。醫巫閭山上至今仍有導音谷、望海寺等遺跡來印證這段歷史。
因為多年來對醫巫閭山的好奇和仰慕,最近在秋高氣爽,適宜登高遠眺的時候,踏上了尋根之旅。
因為北鎮沒有火車,所以要先坐溝幫子,然後坐車去北鎮。第壹次知道溝幫子熏雞。溝幫子熏雞始創於清朝光緒十五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目前溝幫子最有名的熏雞有兩種:壹種是尹家熏雞,壹種是雲杉熏雞。這兩家熏雞店,廣告牌上都是黑幫。
溝幫子雖然只是北鎮下轄的壹個鎮,但因為地處關內外咽喉,地理位置重要,又有火車站,所以比壹般的鄉鎮繁華很多。甚至我在網上訂的酒店也比我想象的好很多。雖然房費只有100多,但是比大城市房費500-600的酒店要好。
從溝幫子到北鎮有很多公交車。還沒到公交站就在路邊遇到壹輛公交車,還有很多座位可以選擇,坐火車去北鎮更方便。
北鎮到醫巫閭山有直達車,十分鐘左右方便。因為不是節假日,車上人不多,我是唯壹壹個這樣來旅遊的外國人。醫巫閭山是不是沒有我想象的那麽好?我懷疑有輛車離開了北城。
遠遠望去,只見袁野上壹些光禿禿的灰色巖石壹字排開的山脊,格外醒目。這是醫巫閭山!我的心開始高興地跳動。
我剛在山裏的時候,公共汽車到站了。下了車,眼前出現了壹個頗有氣勢的山門,但裏面冷清,遊客屈指可數。這壹幕讓我又起了疑心。當它來的時候讓我們放松壹下。去售票處買票,從檢票口進入景區。習慣了擁擠的景點,突然找個安靜的地方有點難受。
因為壹直對景區大門和廣場建築不感興趣,所以只是掃了壹眼,穿過廣場就直接上山了。
在廣場的盡頭,山路的起點,有壹塊石碑很顯眼,上面寫著“醫巫山”四個字。走近壹看就知道是乾隆禦筆。名山石刻很多,我沿著貼滿祝福卡的路繼續往上走。
樹木繁茂的石板路終於有了名山應有的韻味。凹凸不平的青石,光滑得像被無數雙腳打磨過壹樣。青苔驗證了他們的歷史,野草陪伴他們走過了歲月的打磨。
過了聖水橋,五通財神廟就在藝術亭對面。這五位財神分別是東路畢幹、南路柴、西路、北路和中路王海。看醫巫閭山財神廟的碑文,知道這是東北唯壹的五通財神廟。我從來沒有貪過錢,所以我只是個看客。吸引我註意的是財神神廟前的古樹和古老的紀念碑。
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壹尊佛像吸引了我的目光。佛像雕刻在壹塊巨石上,不大,也不像其他佛像那樣坐危不亂。他穿著奇裝異服,舒適地盤腿坐在壁龕裏。他應該是從西域佛的故鄉傳過來的佛教吧?在猜測之間,我與佛陀變得親密無間。這就是古代佛教聖地。
繼續前行,在高臺之上,出現了壹塊巨石,上面有清澈的泉水,石頭下的寺廟裏住著壹位佛,山洞裏藏著壹位仙女。信眾先去廟裏,再去仙堂,這可能是壹種只有在醫巫閭山才能看到的和諧。東北自古尊崇狐仙,胡三太爺爺和胡三太奶是家中第壹,地位當然和外佛壹樣重要。這是大石棚,是醫巫閭山著名的景點之壹。
大石棚的奇在石,美在水。大石棚裏的水,像壹個簾子,不是垂直落下,而是沿著向內傾斜的石壁,流入洞內的蓮花聚寶盆。伴著古樹,聚寶盆裏的水像壹滴綠壹樣濺起,於是仙境建立了,所以又叫道隱谷,是東單王耶律倍的書房,平王耶律隆也葬在這裏。
過了大石棚就到了觀音閣。觀音閣建於遼代,在王海峰的東南部,有壹個前廳,壹個主殿和壹個東西向的附殿。亭內有清代乾隆皇帝題寫的“聖水盆”和他題寫的贊美亭的兩塊石刻。我對碑文沒有研究,只註意到遼耶律賢和蕭皇後所植的兩棵樹。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對視。這就是松樹的正直!
從觀音閣,我可以仰望呂龔燕和望海寺。因為有遊客在Lv龔燕上留宿,我選擇走石頭間簡單雕刻的山路。我想盡了辦法也不想上去,但是幾個壹起旅遊的五六十歲的驢友告訴我,我上不了Lv龔燕。看著巖石嘆氣,只好拍下那清晰的石雕,藍天白雲,松影歸原路。
經觀音閣回到大石棚,走上西側的石階,看到天空表面的石雕。稍微欣賞之後,繼續前進。偶爾有壹座古墓若隱若現的出現在山路南側的樹叢和雜草中,我就好奇的動了起來。墓碑斑駁,石塔塵封,和尚守護仙山,寂寞也清凈。我能要求什麽?
在心裏默默奉獻犧牲之後,繼續前行。山裏孩子的臉隨著他說的話變了,但早晨還是藍白色的天空,突然被烏雲和雨線襲擊了。我快步走了幾步,看到前面岔路口有個避雨的小攤,就決定去。
爬上樓梯,雨線只用了三兩分鐘就變成了雨滴。到了地攤,看到停下來的遊客都站在遮陽傘下,只好去路口的毛婷避雨。坐在毛婷下的石墩上,外面的雨壹片片灑下來,很快地面就濕透了,臺階上也有積水。我居住的毛婷寬度不足壹米。因為沒有風,雨水只是沿著毛婷的屋檐垂直落下,沒有淋濕我的衣服。
心裏有佛就不用拜佛了。我在心中默念佛緣的奇妙。如果我沒有在和尚死的地方停下來,我就不會躲過這場突如其來的雨。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是這樣:沒用但有用,不急不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雨中靜坐正好可以補充能量。壹邊看遊客遊玩賞雨,壹邊等雨停放晴,閑暇時光轉瞬即逝。不到半個小時,陣雨漸漸停了,但雨水打濕了衣服卻沒有淋濕,正好適合登山。我起身沿著山路走去。過了南天門,豁然開朗,壹片隱藏在群山中的平地,猶如世外桃源。
長青松直入雲宵,風井無風。因為沒有找錢的打算,我決定放棄老夫子的亭子,直奔高臺上的盧野楚才讀書館。
閱覽室真的很小,但是碑廊很有氣勢。我壹路走馬觀花。看完碑廊,從側門出去,準備沿著崎嶇的山路去望海山。在路上,壹個中年人告訴我,山在修,電線擋住了路,很不安全。但對於來之不易的人生,我只能選擇原路返回。
我以為從觀音閣仰望的望海寺會像呂龔燕、望海山壹樣高不可攀。問工作人員可以走了就好。我暗自高興,急忙去找。
望海寺,名為乾隆,原是遼國太子耶律倍隱居廬山時所建的“瞭望塔”。到了明朝,它被開辟為明長城的壹個關隘,稱為“白雲關”。現在白雲觀的大門還屹立著,望海寺只剩下壹座石雕和壹座壁龕佛像。
爬望海寺更像轉塔,同樣的景色隨著視線的不同而不同。了解之後就能見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站在望海寺的最高處,俯瞰觀音閣的香煙煙霧,我奇怪為什麽醫巫閭山香客稀少,遊人稀少,兩者都是北鎮的古剎,而青巖寺卻香火鼎盛,信眾雲集,歪脖名鎮內外皆是。好像拜佛的人遠比看北鎮的山,逛醫巫閭山,去青巖寺拜佛的人多。沒去過青巖寺,但聽人說過,拜歪脖子的娘要爬好多級臺階才能拜佛。看來要想達成心願,必須先磨練,才能表現出誠意。醫巫閭山雖妙,但不險不累。路上聽壹個遊客說,這是他爬的最輕松的壹座山。爬坡不夠,這也是我的感受。不上癮,登頂後自然沒有自豪感。這應該算是廬山遊客少的原因之壹吧。另外,名山有古寺,古寺有和尚,廬山的寺廟沒有和尚,聞不到佛的聲音。那麽怎麽才能有信徒呢?
站在望海寺,遠眺望海山,山頂上的現代建築突兀而立,破壞了山的風水格局,讓它變得礙眼,讓山失去了靈性,讓我的照片有瑕疵。這種畫蛇添足的失敗和過多的人為添加,讓醫巫閭山失去了真山的威嚴,變得更加世俗浮躁。
從望海寺回望呂龔燕,它像壹只雄鷹屹立在山腰,守護著醫巫閭山,守護著遼西這片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