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五大叢林之壹的大佛寺,始建於南漢,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它興盛於清代順治至乾隆時期,是嶺南著名的佛寺。
大佛寺始建於南漢(917-971)。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平南王尚可喜捐資重修佛寺,因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尊高6米、重10噸的巨佛像而得名。寺廟正殿所用的巨型楠木柱是安南國王(今越南)所贈,歷經350年仍完好無損。
其建築藝術以嶺南風格仿首都官廟,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欣賞價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還有大型佛教圖書館對公眾和信眾開放,藏書2.2萬種654.38+09萬卷。
對外開放
目前大佛寺的新樓已經完工,而這些歷史建築因為寺廟擴建後被西湖路上的壹排騎樓擋住,不得不拆除讓路。文革結束後,廣州市委市政府批準大佛寺重新開放。
1981年,廣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光明法師出任方丈,開始重建。經過努力,大雄寶殿恢復原貌,重鑄三尊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和朝聖者前來參觀大佛儀式。
8月9日,1993,廣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在嶺南還是最高的。雖然歷經30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它的風格依然存在。安南王(今越南)捐贈的優質木材作為梁柱框架,至今基本完好。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佛寺